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人类活动 开发强度 1.每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哪种环境问题的反映?
【提示】 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开采 与破坏 数量 质量 环境质量下降 生存发展 生活污水 二氧化硫 放射性元素 2.可再生资源可以再生或循环利用,是否就不会出现资源枯竭问题了?
【提示】 不是。虽然可再生资源具有再生能力或者可以循环利用,但是可再生资源的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资源枯竭问题。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环境问题成因 【问题导思】
1.2013年1月份,受特殊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久的雾霾天气,该现象是否属于环境问题?为什么?
【提示】 属于环境问题。该现象是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按性质划分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种类型,分析下列现象,判断应属于哪一类?
(1)南方某地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
(2)如今的渔民在舟山渔场已经难以捕获到野生大黄花鱼。
(3)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退缩加剧。
(4)许多天然湿地遭围垦。
【提示】 (1)环境污染问题,(2)自然资源枯竭问题,(3)由环境污染演变来的问题,(4)生态破坏问题。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可运用图示法记忆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2.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关系失衡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人类,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能与环境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如下图。(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表示__________系统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______。(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乱采滥用石油等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排放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土地沙化,农业减产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 从图中可提取下列信息:①人类系统和环境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②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遵循自然规律和违背自然规律两种,因此,环境对人类系统的反馈作用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思考时要注意联系人类行为的过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解析】 图中A箭头由人类系统指向环境系统,说明人类作用于环境,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箭头由环境系统指向人类系统,说明人类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由于人类过度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且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因而出现了环境问题。人类的不同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反馈于人类。
【答案】 (1)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 (3)环境污染
(4)A.②③ B.①④ C.⑤⑥ D.⑦⑧正确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导思】
1.导致我国山西省的土地大面积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煤炭资源的开采。
2.目前,我国已经有多年没有在野外观测到华南虎了,这说明了什么环境问题?
【提示】 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3.分析总结一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各有哪些?
【提示】 (1)污染物: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禽畜粪便等。(2)污染源:工农业生产、生活等。(3)危害: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1.三大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基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2.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1)城乡差异: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过度聚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2)国家差异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2002年 (1)据图简述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点。
(2)2006年,降水pH值小于5.0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______(最少写3个)。
(3)上述省级行政区pH值偏低的共同原因是______(双选)( )
A.重工业占优势地位,能源消耗量大
B.气候湿润
C.山地丘陵分布广
D.水稻土分布广
(4)在防治酸雨方面我们可采取什么措施?【解析】 题干中介绍了酸雨的界定标准,两图中明显的显示出我国南方的酸雨比北方严重,结合图例从图中的行政划分中可以读出酸雨分布比较轻的省份,确定了这些省份后可以结合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能源的利用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综合分析酸雨影响较轻的原因。酸雨的防治应主要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发展清洁技术等方面分析。【答案】 (1)空间分布特点: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南方(或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或华中、华东沿海地区酸雨严重,长江以北酸雨不明显)。
空间变化特点:酸雨影响范围扩大。
(2)浙江、江西、广东、湖南 (3)B
(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水能、核能、天然气)所占比重;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教材P87活动
【点拨】 环境问题的分类标准不是唯一的,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环境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本分类法强调了环境组成要素的环境问题。
按生产类型划分:工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本分类法强调了不同生产领域的环境问题。
按地理空间划分:局部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本分类法强调了环境问题发生范围的大小。教材P88活动
【点拨】 1.滥垦草地、过度垦耕、过度放牧、工交建设和住房用地扩大等,都是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形式。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是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形式。
2.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因此,从土地资源来看,全球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地球上各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某些资源的总量虽然巨大,但是人类可利用的部分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会不断减少。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对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环境污染。
总之,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减少;同时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会导致资源总量的减少。2.对照上图可以看出,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的比重达63%。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
3.渡渡鸟的灭绝启示我们应当保护生物资源。一方面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另一方面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教材P91活动
【点拨】 该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切碎、蒸煮、分离黑液、漂白、增蓝等环节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教材P92活动
【点拨】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工业生产、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等,污染形式主要是烟尘和汽车尾气,污染程度可参考当地环境质量预报。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可从大气能见度降低、动植物的生长受损等方面回答。例如,SO2增多可形成酸雨,酸雨降落地面对动植物和土壤造成危害,对建筑物加重腐蚀;酸雨落到河流湖泊里,会造成水生生物死亡;酸雨还会诱发人体各种疾病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从改善燃料的质量、改进能源结构、改变供热方式、改造锅炉、消除烟尘、烟气脱硫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立法并加强法制等措施来考虑。
教材P93活动
【点拨】 1.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可直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也可通过污染大气而间接地污染土壤。另外,人类堆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污水也能对土壤形成污染。
后果:导致土壤退化、作物减产甚至危及人类健康。2.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且在农作物体内聚集,导致农作物病变和质量下降。
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中枢神经中毒及肝脏损害、致癌、致畸等。
土壤污染的防治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这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具体包括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其次,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如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施加抑制剂、改变耕作制度等。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
B.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产生的
C.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退化造成的
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严重依赖造成的【解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答案】 C2.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 )
A.大气污染 B.酸雨
C.生物物种减少 D.矿产资源减少
【解析】 环境问题的种类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生物物种减少是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减少是自然资源枯竭问题,酸雨则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答案】 B3.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 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答案】 C4.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第5题的图片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件。
【答案】 4.A 5.C(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__________,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4)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甲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应是森林锐减;乙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处,应是水土流失;丙分布在降水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应是酸雨;丁主要在江淮下游地区,应是水体污染。(2)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最为严重,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植被破坏严重。(3)欧洲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排放酸性气体多,气候湿润,水汽充足,易形成酸雨。(4)森林破坏,会使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 (1)丙 甲 乙 丁
(2)黄土高原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3)丙 欧洲经济发达,能耗大,排放酸性气体(SO2)多,且降水丰富,多酸雨。 (4)甲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农药使用导致土壤污染
B.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导致酸雨
C.河西走廊灌溉不当造成盐渍化
D.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解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答案】 C
(2013·海淀高一检测)湖南作为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如今,湖南的汞、镉、 铬、 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湘江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而中游的衡阳市和下游的长株潭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有“江南聚宝盆”之称的湘南地区的个别地方,却陷入了“有土不能挖,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喝”的境地。阅读材料,回答2~3 题。
2.下列有关湘江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粗放发展 ②湘江流域整体上工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 ③高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的能力较低 ④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投入较低 ⑤湘江沿岸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有利于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所有采选企业 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
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 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化工、颜料、冶炼等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2题,湘江重金属污染背后,既有历史包袱沉重、粗放式经营、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河流底泥重金属富集等客观原因,也有长期以来高污染企业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之间“躲猫猫”似的拉锯战等主观原因。第3题,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关闭非法采选企业,集中建设尾矿库,恢复有色金属采选集中地区的生态环境;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关闭手续不全和污染严重的小冶炼企业,完成一批废水废渣治理项目;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实现 清污分流,实施底泥沉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化工、颜料、冶炼等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生态工程、电子信息等产业。
【答案】 2.C 3.B
4.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湿地面积 B.大量排放污水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解析】 圣诞老人划船送礼是因为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
【答案】 D
5.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是( )
①人类对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的索取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不能繁殖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繁殖和循环再现。
【答案】 A
6.在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示意图中,④表示( )
A.毁林开荒 B.人口增加
C.土质疏松 D.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水土流失之所以能造成单产下降就是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
【答案】 D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应属于我国进行PM2.5监测的重点区域的是( )
①华北地区 ②黄土高原地区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 ⑤云贵高原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8.可有效降低城市地区PM2.5的浓度的合理发展措施是( )
①扩大绿地面积 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③限制工业生产 ④实行交通限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凡是工业经济发达,人口、产业密集地区都应是PM2.5重点监测地区。第8题,从材料中可知,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都是PM2.5的来源,因此增大绿地面积、发展公共交通都可降低其浓度,但不应限制工业生产,限制交通通行。
【答案】 7.D 8.A
目前我国西部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500亿元。据此回答9~10题。
9.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省区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
10.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解析】 第9题,目前,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第10题,植被能涵养水源,可改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答案】 9.C 10.A
(2011·天水高一检测)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1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 第11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的资源短缺。第12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 11.A 12.C
二、综合题
13.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节能减排是我国近期工作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结合我国2003~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核电、风电
2003
183 792
69.8
21.2
2.5
6.5
2004
213 456
69.5
21.3
2.5
6.7
2005
235 997
70.8
19.8
2.6
6.8
2006
258 676
71.1
19.3
2.9
6.7
2007
280 508
71.1
18.8
3.3
6.8
2008
291 448
70.3
18.3
3.7
7.7
2009
306 647
70.4
17.9
3.9
7.8
(1)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分析这种消费结构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请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
【解析】 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例一直很高。由于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和二氧化硫,所以,大量使用煤炭会带来大气污染和酸雨。第(2)题,该题思路为:①如何减少煤炭相对使用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产业;②如何减少煤炭的绝对使用量——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品;③对已经污染的大气如何改善——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
【答案】 (1)逐年增多 以煤炭消费为主 大量消耗煤炭造成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导致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森林;加强国际合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减少能耗高的工业,积极发展高新工业等。(答出两点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毛里求斯岛上的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渡渡鸟体型大不会飞,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殖后代;大颅榄树挺拔、质硬、纹细、秀美,十分珍贵。
16世纪,欧洲人进入毛里求斯。他们用来复枪打渡渡鸟吃,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此后,大颅榄树日渐稀少,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13棵。
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到毛里求斯研究大颅榄树因“不育”而濒临灭绝的原因。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00年,他测定所有大颅榄树的年轮都在300年以上,坦普尔对这个巧合非常感兴趣。他在偶然发现的一只渡渡鸟的骨骸边看到有几棵大颅榄树的果实,他就推测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果实。后来,他把大颅榄树的果实带回美国,给一种像渡渡鸟的吐绶鸡吃,并把被消化掉果肉的种子栽在苗圃里。后来,种子果然长出了嫩芽,从此大颅榄树绝处逢生。
(1)在坦普尔研究过程结构图所对应的方框中,填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选项的符号:
研究过程结构图
研究的相关内容:
( )A.渡渡鸟灭绝300年,而现在成活大颅榄树年轮正好也在300年以上
( )B.寻找渡渡鸟的替代动物
( )C.外表相似度大
( )D.大颅榄树的“不育”为渡渡鸟的灭绝所致
( )E.在毛里求斯岛上,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要先经过渡渡鸟消化道的作用
( )F.将大颅榄树的果实给吐绶鸡吃,再将其粪便中的种子进行栽培
( )G.找到一只渡渡鸟骨骸,发现骨骸边伴有几棵大颅榄树的果实
(2)本案例反映了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哪几种?
(3)从渡渡鸟的灭绝和大颅榄树的几乎灭绝,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4)“用来复枪替代梭镖、弓矛,用先进技术淘汰原始狩猎”引发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技术的报复”,这一事件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何启示?
【解析】 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正常萌发,致使森林受到破坏,最后科学家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从此,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食,树以鸟来生根发芽,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我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不仅要禁止滥捕滥杀,更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答案】 (1)A-①或②,B-⑤,C-④,D-⑦,E-③,F-⑥,G-②或①
(2)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对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一种生物灭绝引起其他生物物种的减少。
(3)对生物资源要注意保护,不仅要保护生物的数量,还要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4)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加速人类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在对自然界的某些链接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人类在利用技术向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时,常常会破坏自然,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只要说出现代技术的正反两个方面,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