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课件 章末归纳提升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课件 章末归纳提升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0 16: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备选答案
①公平的观念 ②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③控制人口规模 ④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⑤权利的观念 ⑥转变发展模式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温高。第(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第(2)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C项。第(3)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C1.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2)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解析】 第(1)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环境污染是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第(2)题,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所以应该采取保护措施。
【答案】 (1)C (2)A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以秸秆、米糠、(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关系的分析。第(1)题,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2)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 (1)A (2)D(1)有关B处地形及农业开发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为山坡高地,种植柑橘
B.B为山坡低地,淡水养殖
C.B为山坡高地,种植茶树
D.B是山坡低地,开垦梯田 (2)关于图中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
B.该地区农业发展不利条件:春季低温、旱涝、寒潮等气象灾害多发
C.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
D.该地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第(1)题,从等高线上看,B处海拔200,两侧分别是200和300,判断依据为“大于大的,小于小的”,B处地形较四周低,又有河流经过,适合淡水养殖。第(2)题,从经纬度上可以看出,本图表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农业发展不利条件有春季低温、旱涝、寒潮等气象灾害。
【答案】 (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