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心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心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31 10: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心声
教材分析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发表于80年代初期。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文章思想内涵深沉,人物形象凄楚,情节叙述纤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2-1-c-n-j-y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体会小说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
3.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主人公李京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重点是理解“心声”的含义,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突破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反复对话,并让学生联系现实,发挥想像,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突破文章的重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难点
1.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万卡》打动李京京的原因,并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的启示。
突破的方法:组织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李京京心理活动的句子,读析结合突破难点一;让学生提前阅读小说《万卡》,将万卡的遭遇与李京京的情况进行对比,讨论交流突破难点二。  21*cnjy*com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课上朗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探讨: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21教育网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渲染,导入《心声》
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引入课题:同学们,歌词中写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我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请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体验一位少年心中苦涩的烦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伤感故事。【来源:21cnj*y.co*m】
《小小少年》歌词: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永远这样好。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高。
随着岁月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无忧无虑乐陶陶。
但有一天,风波突起,
忧虑烦恼都到了。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高。
随着岁月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二、朗读课文,感知心声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注意文中的人物和场景,谈谈读后感受。
2.速读课文,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学生读课文后,请找出小说中的时间线索与情节线索。(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3.教师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为分析人物形象作充分准备。
师生点评复述课文情况。
学生综观小说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找出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李京京想读,程老师不让读,课文正是围绕这个冲突展开情节的。
三、跳读课文,感悟“心声”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探究:
(1)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2)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找到依据并回答。
(3)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呢?
A.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点拨。
根据课文第20~23段,这几段插叙了李京京对乡下爷爷和好友妮儿的美好回忆,是对亲情和友情的怀念。而现实生活中,京京目睹父母时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并成为父母不和的出气筒,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的原因。他想通过读课文,表达内心的情感,借此发泄心中积郁的块垒。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0~23段,读后师生共评。
B.讨论交流第二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依据。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点。21cnjy.com
(1)“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教师引导: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真的就只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吗?从程老师身上你还看到了哪些问题?学生继续讨论回答。www.21-cn-jy.com
(2)“一声呵斥”“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平时对他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耐烦甚至有些粗暴的态度。2·1·c·n·j·y
(3)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他喜欢的文章,却遭到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内心感受,对学生的态度不是欣赏和尊重。只是为了上好公开课,不惜弄虚作假,只叫好学生读,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发展。21·cn·jy·com
(4)课文中,“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说明平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而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想感情没有真正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没有被老师当做有思想、待发展的生命个体。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深入,说得很好。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应该成为课堂倾听关注的焦点。小说中李京京与作品中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程老师却拒绝他读,同学嘲笑他,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才给了李京京一个朗读的机会,这是文章互相交织的两条线索。21·世纪*教育网
C.讨论交流第三个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教师总结明确:
(1)李京京的“心声”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发泄自己内心的感情;
(2)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3)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
(4)渴望家庭幸福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教师: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弦。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布置作业
小说中李京京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情感上产生共鸣。他极力想朗读课文,在公开课上终于获得了机会,他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你从中得到了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