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31 10: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2课时)
一、聚焦论证方法
1.交流名言。
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
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还可以举例子来论证,叫举例论证。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启发学生叙述事例时,要紧紧针对观点。学生交流事例,并有针对性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举例论证的突出作用是使人信服。同时这些科学巨匠、文化名人的事例,如瓦特(从茶壶到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李白(铁杵磨成针)等,也让学生受到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无尽的启发。
请同学们从本文中寻找这两种论证方法,并谈谈认识。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有疑难处,教师巡视引导明确。
二、语文活动:异想天开
主题: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此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思维,努力寻求更多的不同答案。
铅笔是学生身边的最常见的学习用具,学生不陌生,有信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勇于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三、布置作业:我是小发明家
多媒体出示资料:
香港中学生:来自洗手间的发明创意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一个叫袁旭文的学生在洗手间里发现许多地方已发霉,就想找到一种能够预防发霉的物质。经过初步研究认为:“有些植物有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特别是蒜头、姜,还有肉桂。我们将它们进行比较,发现肉桂的防霉功能最强,于是想把它用到生活当中。”这个实验项目用了半年时间,曾在香港学生科学比赛中获得冠军。”
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关注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如:从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1.发明一个……更方便省力。    (缺点发明)
2.发明一个……满足……   (需求发明)
3.把……和……组合起来则更好。   (组合发明)
……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教学反思
一、尝试短文长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这种想法,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艰深,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完善。
二、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合理。“对话”环节的设置是一个不小的亮点,在活动中愉快合作,有兴致有热情地解决问题,攻克理清思路的难点。“对话”,是不会过时的活动,尤其初中学生一般喜欢说话,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尽量多地给学生彼此间对话的机会,师生间对话也在这其间穿插。
资料链接
一、作者资料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欧克”),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二、曹冲称象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其他官员一同前去看大象。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说:“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 “这得造一杆巨大的秤。”有人说:“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秤举起来呢?”这时候,只有七岁的曹冲灵机一动站出来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我们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用这个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三、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鲁班要建筑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