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又有虚构,不受史实限制。要注意研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课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死”字来深入探究文章: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重点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以拟写碑文的方法总结人物性格。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引导学生把小说与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探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páo) 恃才放旷(shì) 食讫(qì) 麾军(huī)
夏侯惇(dūn) 谮害(zèn)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正值,恰逢)
②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屡次)
③人皆不晓其意(知道、明白)
④众以实对(回答)
⑤植然其言(认为……说得对)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译文:(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初刻拍案惊奇——才子杨修获死
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禀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学生阅读1~3段,回答明确:不是。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1)改建园门。“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2)曹操“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修知其意。(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二)二刻拍案惊奇——杨修获死探幽
1.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利之争。“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2.《三国演义》以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学生讨论: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是被才所误?
明确: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3.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多媒体出示)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明确: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三)警世通言——追思叹惋
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示例2:一张巧嘴,道破天机 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继续搜集阅读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以上。温馨推荐:
王扶林《我与古典文学》
段启明《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杀 恃才放旷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依然在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三国演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感悟能力,养成自主快乐地品味文章语言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也可设计一个题目,训练学生运用插叙的手法来写人叙事。
资料链接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时被曹操借口“鸡肋”一事杀害。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地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意同而言词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又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文中并没有说曹操因为“鸡肋”一事而杀杨修,尤其是后面有“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一句,说明这件事只是举个例而已。说杨修的死,也只说“因事杀之”,这件事不见得就是“鸡肋”一事。又按《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注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则明确地说杨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国志·武帝纪》得知,曹操在三月进军汉中,“夏五月”已经回长安,八、九月间自洛阳南下救曹仁至摩陂时关羽已破,于是在冬十月回军洛阳,此后未再复至汉中。杨修大约死于曹操救曹仁期间的二十四年九月中。所以杨修不当是为坐“鸡肋”一事而死于汉中。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谨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牛孛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苞一具,驱使二人,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裘一领。织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书中表明杨修是死于军事,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杨修是死于曹操征关羽的“摩陂”军中。杨修死的罪名现在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1.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2.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