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23: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夏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制造“物”,博物馆收藏“物”。被收藏,意味着物品原有的、具体的、现实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存在。它们依旧是真实的,只是丧失了“世俗的用处”,不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这些被置于世界外部的物品,获得了某种“永恒”,博物馆及其收藏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与可能。但是,由于物本身传播性不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释放”这种力量与可能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2021年2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展播143家博物馆与美术馆馆藏。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契合当下社会传播的结构,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线下实体展览的局限,同时符合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及性被极大地加强了。系列化连续地推出,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品牌IP”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一种在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结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以释放博物馆革命性力量的方式。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
《博物馆说》传播形式有新意,在内容上,以馆长和专家为解读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意义不同的尝试。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在《博物馆说》中,以人的视角,这些内容经过再编排,历史和艺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鲍德里亚说:“在任何物品身上,现实原则永远可以被放入括弧。只要失去了具体的作用,物品便可以被转移到心智用途之上。换句话说,在每一件真实的物品背后,都有一件梦想中的物品。”博物馆之物,就是那件“梦想中的物品”,像是“镜子”。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博物馆人正是举起这一面面“镜子”的历史叙述者,手握藏品这把特殊的“钥匙”,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通过《博物馆说》让更多的博物馆人走向公众,让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人的付出和努力、目标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与沟通,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向公众“打开”博物馆的大门。
“历史宛如异乡”。因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人和事总是显得难以靠近,容易让今天的人们忘记曾经的来处。博物馆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作为历史知识的叙述者,除了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创新、不断尝试,用更适合的方式,让愿意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走近”更要“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乡”,以更有效的手段,参与到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进程中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摘编自许潇笑《以古为新,走进“遥远的故乡”》)
材料二
文化遗产价值呈现依靠传播方式的持续更选,网络时代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新途径。但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为此,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势所必然,而文化遗产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刻不容缓。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难以调和:不仅遗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难以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如今,速度与更迭成为常态,长期历史积淀生成的文化遗产一旦进入新的传播利用,碎片化、浅表化在所难免;在传播速率倍增的情况下,实现遗产保真与现代认同的无缝对接颇为困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为母本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已成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但在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的背景下,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非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即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这种传承发扬已具现代形态,如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带给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必然是深层的。
优秀传统是进入当代、走向未来的起点和依据,时代性是赋予它以新生命的现实土壤,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并被视作传统复兴的标志,这是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新的合理性则应当拜赐于换羽新生式的传承转换。而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也应成为思考重点,以摒弃文创产品的“假个性”,发掘遗产的真实价值。
(摘编自李倩、管宁《网络时代:遗产保护的未来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博物馆文化更多维度地传播,这都源于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
B.一个物品被收藏,那么它便不再有现实的、世俗的用处,而是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C.网络时代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的传播新途径,但要实现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仍任重道远。
D.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要考虑与特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原真性问题,又要努力实现原真性保护与现代认同的对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物馆之物因为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沟通了过去和现在,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
B.丽江古城虽然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情境,但适应了时代发展,转型成功,这说明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的现象,并被视作文化传统复兴的标志。
D.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要求文创产品具有真实个性,并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指向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五粮液与冰淇淋合作,大白兔奶糖出售限量版唇膏,六神花露水推出新款鸡尾酒,老字号频频跨界,引发市场不小的热度。
B.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在当下,“活”在当下。
C.书签、明信片、笔记本是过去博物馆文创的老三样。现在适应时代发展,以雪糕、饼干为主的美食文创成为博物馆的新亮点。
D.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遗产大普查开始,便注重科研机构、博物院等专业部门中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多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从“七夕奇妙游”到“中秋奇妙游”,掀起了传统文化热,获得如潮好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其收获众多好评的原因。(6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这条河里的鱼以白条子和鲫鱼为多。白条子他是不钓的,他这种钓法,是钓鲫鱼的。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诗,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歧黄”“杏林春暖”“橘井流芳”“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谈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的菜蔬了。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枇杷、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像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选自汪曾祺小说《故乡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最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此处文笔自然朴实、简练传神。
B.王淡人特意从外地找了瓢菜种子,专门种来和扁豆配对的,是因为他喜爱郑板桥的一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C.“神仙难识丸散”的意思是中药中的丸药和粉剂,没有标记,不能分辨。文中王淡人也因不能分辨药面子,所以只能自己炮制。
D.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病人不付现钱而送“华而不实”的东西,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劣根性的批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一句富有诗意,营造了宁静恬淡氛围,映衬了王淡人悠然闲适的特点。
B.“有人说:‘王淡人很傻’。”该句明贬实褒,起到了反讽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
C.本文略写王淡人为汪炳治病的过程,仅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这一情节,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作结,含蓄地表现出了王淡人的志趣,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文中画线处大门通道里的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王淡人身上的“人性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①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②,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③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三川:韩国一地名。②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③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订立盟约。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盟”含义相同。
C.“穷”,文中指陷入困境。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鼓舞士气,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9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数量词“四千里”极言辗转漂泊的距离之远,“五六年”表现了战乱时间之久。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显得悲凉沉郁。
C.颈联诗人“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在悲苦状态下短暂的恬淡闲适。
D.本诗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命运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显得辞约情丰。
16.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在传统印象中,重庆是响当当的、 ① 的“火炉”之一,40℃以上的高温天气是重庆夏天经年不变的“主旋律”。可今夏却大有不同,入伏以来,平均气温一直在30℃以下,喜雨如酥,凉风习习,“火炉”摇身一变,成了令人钦羡的“凉都”,引得外地游客 ② ,争相探访这宜旅宜居之胜境,直接促成了重庆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跃居四大直辖市之首。重庆的温度走向平和的背后,蕴蓄着重庆人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和坚韧包容的精神气度。
众所周知,重庆是山城,是江城,是桥都,也是不夜之城。站在会仙楼顶的“重庆之巅”,仿佛置身魔幻空间。但见飞机似在 ③ 处飞过;路可入地,亦可直冲云端。车辆掠过一个又一个隧道,翻越一座又一座高架立交,宛若游龙,在天地间辗转腾挪,自由翱翔。在重庆,最不缺的,便是立体感带给人的惊奇与惊艳:风景是立体的,建筑是立体的,市井是立体的,一切都是立体的……什么是江山与共?走进重庆,你便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什么是刚柔并济?认识重庆,你便能体悟最具艺术质感的画面与图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8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题。
从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怀旧心理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起到消极作用。直到20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将怀旧和思乡病区分开,① ,并将怀旧定义为一种正面情绪。那么,② ?
首先,怀旧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当人们怀旧时,怀念的不只是过去的事物,还有一起经历和体验这些事的人以及那些人与人之间温馨而美好的情感联结,而这些能够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本能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怀旧就像一把能开启心门的钥匙,它让人们更加渴望联结。维尔德舒研究表明,具有怀旧感的人能表现出更好的社会联结性,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其次,③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和脑科学系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提到,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更加明白自己是谁。怀旧可以让人们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联结,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走来的,让人们更加确认自身的存在,也更加认同自己。
20.文中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钥匙”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思乡病带来的痛苦,痛苦带来病理性的体验。
B.让人们觉得自己如海上的一叶孤舟。
C.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这如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D.在记忆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就宛若在心中放置了一块明镜。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敢于直面人生,感受人生波折的苦乐,经受经济周期的考验,承受社会潮汐的冲击,这不是绝世英雄小说般的故事,这是每一位用双手、用头脑为自己和家人编织幸福生活的普通人本然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作为新时代的你,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A 2.C 3.B
首先,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指出“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难以调和”“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最后,解决问题,得出“文化遗产应该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下生活”的结论。
5.①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背后的民族核心理念、美学精髓,传承深厚的中华文化。②关注文化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获得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③适应时代发展,选用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传统融入现代,活在当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只是原因之一,还应包括“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等其他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错误。原文信息是“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博物馆之物,……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可见无因果逻辑,而是并列关系。
B.“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错。原文信息是“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难以调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遗产保真和现代转型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调和不容易、困难,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D.“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有误,原文说的是“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说明不排斥表层体验。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未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
B.切合材料二中“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的观点。
C.未指向文化精神。
D.讲的是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材料二并未涉及。
6.B 7..B
8.①交代王淡人家里世代行医的背景;②暗示(衬托)他医术高明,医德仁心,有传统文化和道德传承;③引出后面王淡人的匾,与王淡人的“急公好义”形成鲜明对比,引起读者兴趣。
9.①体现在他淡泊恬静的性格。追求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很有诗意。②体现在他同情怜悯之心(善良)。来看病的人太穷,他鼻子一酸,诊费免收,连钱也白送。③体现在他急公好义的品质。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被洪水围困的村民。④体现在他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为汪炳看病用掉珍贵的药材,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却能笑着说,我还有。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最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理解有误,描写王淡人钓鱼工具和钓鱼方式是为了表现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
C. “王淡人也因不能分辨药面子,所以只能自己炮制”理解有误,是因为王淡人不相信药铺能讲诚信用足药面子,所以才自己炮制。
D.“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劣根性的批判”说法错误。文中说“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可见这种付酬方式是当地的习俗,而且可以体现出王淡人与患者之间关系的融洽,并不是“爱占小便宜”,没有暗含作者对人性劣根性的批判。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起到了反讽效果”错误,此处是赞美王淡人医德仁心、急公好义的品质,没有讽刺意味。
B 11.C 12.C
13.(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2)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
14.(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句中“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
“王”与“为臣之投杼”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B.正确。都是“订立盟约”的意思。句意:让我们订立盟约吧。/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C.错误。两句中的“穷”含义相同,都是“指在困顿的处境中,走投无路”的意思。句意:就会走投无路了。/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二段“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可知,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秦王想要听从他们的意见。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取周氏二代之。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5.C 16.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的能力。
C.“短暂的恬淡闲适”错误。从颈联来看,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表现的是诗人因思念亲人而坐卧不宁的状态。
17.(1)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2)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8.
①名副其实 ②纷至沓来(或:接踵而至) ③触手可及

①排比,排比句式,丰富内容,增强语势,强化情感。
②设问,句子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语言灵动变化。
③整散句结合,句式相同,语言整齐,有节奏感,使内容丰富。
20. A
21.①认为怀旧也有积极作用
②怀旧能带来哪些好处
③怀旧能提高自我认同感
22.立意:
1.融入时代洪流,做平凡的英雄。
2.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3.为有英雄多壮志,平凡孕育出伟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