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31 09:5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词五首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五首词作代表了不同时期词的发展和流派,词作经典,韵味深厚,值得学生吟诵赏析。教材排序按照词作者的生活年代的先后,没有必然合理的逻辑性,教学时可以按照词作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将《望江南》与《武陵春》两首婉约派闺情词合讲,而《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三首豪放派爱国词并析,更具系统性,更利于教学中的整体把握及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讲解诗歌要做到知人论世,在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诵读和理解诗歌,感悟作品思想感情,赏析诗歌写作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抒情言志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利用想像、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歌诗合为事而作”,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可通过教师简要介绍、学生自读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让其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难点
吟咏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突破方法:以动情美读带动细致品味,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想像画面、揣摩心理、描摹形象等方式寻找恰当的情感和语调去诵读词作,达到感受意境、品味内涵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比较教学法:通过相似流派和主题的合并阅读和比较阅读,多维联系比较,体会词作中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介绍文体,明确流派,导入新课
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飞《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今天,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描绘画面,花间寻美,品读《望江南》
说到婉约派,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的“花间派”,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被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评价是“惊艳绝人”,这倒不是说他本人如何美艳,而是评他绮丽的闺情词作,评他笔下一个个娇美含情的佳人倩女。把镜头定格在《望江南》,看看这首小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精美的画面。
1.多媒体出示《望江南》,教师配乐诵读两遍,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见的画面。
2.优美的词作还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像着刚才所述的画面,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小词。
3.温庭筠明明一字未写这位女子的容貌,何以见得卿本佳人呢?
①妆容美——“梳洗罢”,不正面写女子容貌而言其梳洗装扮停当,既写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心理,又留给读者想像其美貌的空间,美得有余地。
②情态美——“独倚望江楼”,纤弱女子独自倚栏,姿态娇美,孤独的身影惹人怜爱。
③眼神美——“脉脉”“悠悠”,虽是写落日和江水,其实也是在写女子含情脉脉、柔肠寸断的凄美眼神。
4.温庭筠几笔描画,一个望眼欲穿的柔美女子便浮现在我们眼前,独自倚栏,“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直至夕阳西下,漫长无果的等待中这位女子的心境会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满怀希望与欣喜的期待——希望与失望交织的起伏波动——柔肠寸断的失望与惆怅
“斜晖脉脉水悠悠”,女子的思念与愁绪如斜晖倾泻江畔,又随江水无语流走,这是何其优美的意境,何其凄美的情愫啊。
三、围绕词眼,暮春诉愁,品读《武陵春》
暂别这位翘首企盼的佳人,我们再去拜访一下53岁的迟暮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了南渡失国、中年丧夫的人生坎坷之后,这个春天,她的笔下又会流出怎样的文字呢?
1.教师配乐朗读《武陵春》,学生听读后说说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相比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武陵春》没有了《如梦令》中少女耽于玩耍的欢快,也不同于《醉花阴》思念外出丈夫时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寂凄清,读来觉得深沉惆怅、凄苦哀伤。
2.学生根据所得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评价朗读的感情和语调。
伤春、惜春却无心寻赏春天的李清照满腹愁绪,结合身世背景和词作来看,她的“愁”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此时李清照的愁缘自“物是人非事事休”,既为国家破裂衰败个人漂泊流离而忧,又为丈夫离世自己孤苦伶仃面对晚年生活而悲,复杂而深沉。
①日晚倦梳头——愁见于细节,无心梳洗打扮,失去生活乐趣,倦怠失落。
②欲语泪先流——愁见于情态,满腹愁情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泪水如雨而下。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见于抒情,舟轻而愁重,难以负载和排遣。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结尾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种种感情之中,愁情最是深长,也最是难言,那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又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愁绪的呢?
讨论明确:李清照笔下的愁有了重量,小小轻舟难以负载,化虚为实,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你还知道哪些化虚为实,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呢?学生联系吟咏,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①以水喻愁,赋予愁质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赋予愁重量。
“只载—船离恨向西洲。”(苏轼《虞美人》)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
③以绵长事物喻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较两词
诵读两首婉约风格的词作,我们感受了两位女子细腻惆怅的情怀,同样是闺中情思,但温庭筠是用一个男性的视角去代言女性情怀,而李清照则是直接抒写自己内心愁苦之情,描写更细腻,感情更深切,更具感染力。比较这两篇视角不同的作品,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的异同之处: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多情。
2.写作手法相近,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将人、景、情水乳交融。
3.抒发的感情相近,都表现了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不过,《武陵春》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更为深切。
4.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婉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五、布置作业
阅读李清照同一时期词作《声声慢》,品味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