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新课导入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雪夜访普图》
【你知道吗】赵普给了赵匡胤怎样的治国方略?
两宋的
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9课),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第11课、第12课)等方面的新变化。
(960~1127~1276)
【学习目标】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及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代唐
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前代之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北宋建国之后,摆在最高统治集团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使赵姓政权能够巩固,使它能够益寿延年,而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的问题。
——邓广铭:《论赵匡胤》
前代之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明)《雪夜访普图》
赵匡胤
赵普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赵匡胤
宋太祖对话赵普
——顶层设计立祖宗之法
宋朝祖宗之法,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离开对于“祖宗之法”的深切认识,则难以揭开宋代政治史之奥秘;同时也难以真正把握宋代制度史之精髓。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解决方案
措施
“收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之政
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削实权
—收权
防弊:节镇太重
制钱谷
收精兵
史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联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致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史料二 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是月,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解决方案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②财政: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收权”
“分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之政
解决:分散机构权力;
防弊:君弱臣强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分权:
三衙
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分权
台谏机构,监察官员
枢密三衙,统调分离
两府三司制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防弊:君弱臣强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衙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C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分权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合作探究】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决策流程分权;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权力;
但分割过细,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防弊:君弱臣强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中央分权:两府三司制
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台谏机构,监察官员
枢密三衙,统调分离
设四监司,监察各州
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2)地方分权:
—削实权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主管军事
主管财政
主管司法
主管仓储
—分权
监司与通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司法
主管仓储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加强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割丞相权力
D. 完善监察机构
B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原因及解决方案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解决:分散军权、
崇文抑武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
“收权”
“分权”
“抑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之政
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武将专权
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提倡文治,完善科举。
崇文:
录取名额增加
取士阶层开放
考试程序规范
—崇文抑武
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防弊之政
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分化事权
B.扩大科举
C.加强专制
D.强干弱枝
C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
防弊之政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
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提倡文治,完善科举。
崇文: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清]秦缃业《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抑武:
罢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防弊之政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
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②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收权”
“分权”
“抑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之政
祖宗之法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北宋]范祖禹(1041-1098) 《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思考:祖宗之法有什么作用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材料二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北宋]司马光(1019年-1086年)《涑 水纪闻》
防弊之政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三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T), 风俗日坏。
——[南宋]叶适(1150年-1223年)《实谋》
思考:祖宗之法有什么作用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材料四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 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 官员互相推却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思考:从两则材料看,祖宗之法有什么影响
防弊之政
县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路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
纵向集权
横向分权
收其财
兵权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收其权
收其兵
精锐部队
财权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守内虚外、弱臣强君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状元及第矣。
——《儒林公议》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崇文抑武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化集权、尊君弱臣
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宋代政治的特点?
防弊之政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作用
强化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制度过于僵化,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除旧弊
生新弊
京城官员英宗是真宗时期10倍
冗官
126万
宋初军队
宋中期军队
20万
冗兵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冗费
积贫
积弱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1.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论兵十事》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宋祁
冗兵
冗费
冗官
思考:财政危机与祖宗之法有关系吗?
财政危机
新弊渐生
材料:(宋辽双方)规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宋夏双方)规定
(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
(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
茶30000斤;
(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可取吗?
2.军事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军事危机
新弊渐生
两宋时期的榷场
宣化辽墓茶事壁画局部
观点二:军备废弛,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不可取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可取吗?
观点一:互市繁荣;民族交融;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中华发展
——有可取之处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改革势在必行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积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
积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变法创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压力与危机中的变革
变法创新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祖宗法制聚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为治所先?”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所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宋神祖对话王安石
——变法革弊图富国强兵
宋神宗
王安石
文彦博
变法创新
三、压力与危机中的变革
一、王安石变法——内容举措
根本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王安石
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培养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剥削
节省费用增加收入减轻负担
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材料:比如 “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编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初衷虽好,执行过程出现扰乱民生的问题
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官方高利贷”呢?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
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旧党尽废王安石新法,打压新党人士;
此后,新党与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反对派司马光
积弊难返
变法失败,北宋丧失一次自我调整的大好机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国势日衰。而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迅速壮大,终于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变法创新
三、压力与危机中的变革
一、王安石变法——内容举措
根本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作用及评价
进步性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局限性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
指导思想上偏重于开辟财源,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收入,往往采取强制手段,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过于急进。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遭激烈反对
失败的主要原因
评价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启示?
北宋灭亡
▲反对派司马光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
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旧党尽废王安石新法,打压新党人士;
此后,新党与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积弊难返
变法失败,北宋丧失一次自我调整的大好机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国势日衰。而北方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迅速壮大,终于酿成“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苟且偏安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主动向金求和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辽:岁币
夏:岁赐
金:岁贡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苟且偏安
【合作探究】议和之后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还要杀害岳飞父子?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提示 宋高宗为了限制武将,重建重文抑武秩序(祖宗之法);打击主战派,实现与金议和需要;其他:高宗一贯投降政策;对迎会宋徽宗宋钦宗主张的反感等。
材料1: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材料2: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思考: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四、南宋的偏安
1142年1月27日 ,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内被杀害。
1.(2020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5)北宋初期,统治者在地方设“四监司”,又在州一级增设通判。这样做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节约财政开支 D.减少决策失误
2.(2022·江苏镇江高一期末)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课堂练习
3.(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中)“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4.(2022·江苏高邮高一期中)“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绍兴和议是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了转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集权
王安石变法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南宋的建立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本课小结
分化宰相权力: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统治危机
变法求强
南宋偏安
立祖宗之法
变祖宗之法
守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