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31 10: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孤独之旅导学案
【学习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4、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知识链接】
2、写作背景:
《孤独之旅》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学法指津】
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理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可以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重点是成长。
本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同学们要仔细体会。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 )雍( )撅( )觅食( )嬉闹( )掺杂( )给予( )撩逗( )凹地( )胆怯( ) 2、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
嬉闹:
撩逗:
茫然: 乖巧: 驱除: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阅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
1、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2、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3、想一想:杜小康走过孤独的旅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释疑解惑】
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拓展创新】
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用一段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
【自测提升】
一、积累运用(6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空旷(kuàng)   B.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凹地(āo)   C.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肥硕(shuò)   D.恶劣(liè) 蹶断(juē) 旧茬(chá) 纯碎(cuì)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二、课内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4、 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而文中⑤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5、 第⑥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2分)
6、 第⑨段对“鸭们也长大了”的优美而深情的描写,其深层意思是什么?(3分)
7、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说明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3分)
三、课外阅读(13分)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梢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天明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几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模烟袋,眼睛望里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头瞧了瞧,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爷爷!”虻子更担心了。
“嗯,是有些不活泛,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儿能够顶住窝棚顶。他14岁了,已经踉爷爷撑了两年的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么?敢么?”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疼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K1的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是紧张的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K2,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 K3的旋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K4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K5……
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8.小说中“爷爷”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的依据是什么?(16字内)(2分)

9.小说在故事开端写了“爷爷”回窝棚时,“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5字内)(2分)

10.从下列的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比喻,填入原文中的空框处。(在括号中只填字母)(5分)
A.巨鼎似  B.黑马似 C.箭一般  D.一只抛出的梭 E.一只巨兽
K1(  )  K2(  )  K3(  )  K4(  )  K5(  )
11.该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妙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答以下问题:①爷爷为什么也要过河?②爷爷过河为何不细写?(20字内)(2分)

12.小说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这两段天气的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2分)
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C.反衬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大胆而又良苦的用心。
E.环境恶劣,突出了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10、孤独之旅
【自主学习】
1、轩(xuān)雍(yōng)撅(juē)觅食(mì)嬉闹(xī)掺杂(chān)给予(jī yǔ)撩逗(liáo)凹地(āo)胆怯(qiè) 2、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驱除:赶除,除掉。一落千丈:形容地址、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合作探究】
1、⑴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
【拓展创新】略
【自测提升】
1.B 2.A 3. B 4、因为如此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因激动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5、用美好的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战胜磨难后的那种轻松、喜悦而又平静的心情。
6、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的鸭们背后,映衬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长经历,使读者看到了杜小康这个少年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7、杜小康发现鸭长大了,兴奋的“大叫”,这叫声流露出了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鸭下蛋了”的惊喜之中;杜雍和见“鸭下蛋了”,觉得自己带孩子出来放鸭,那么多的艰辛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鸭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家境的改变又有希望了。
8.虻子已14岁,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 
9.显示“爷爷”要考验虻子的内心思想活动、起了暗示、铺垫结局的作用。  
10.K1(B) K2(E) K3(A) K4(C) K5(D)
11.①暗中保护,防止意外;②引起悬念,突出虻子智勇。 
12.C、E  C项中“反衬”是不当的,“虻子急人所急”也不是主动的。E项突出爷爷也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