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课题
总课时: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1.快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如果没有这一件事,杨修是否会被曹操所杀?
3.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教师评点。
四、细读课文,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探究:根据文中的七件事分析杨修性格特征。
以“读了……事件,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
2.提问:曹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研读课文,探究杨修死因。
1.组织辩论:“杨修之死是否冤案”
教师在辩论之后进行评点,并有学生总结杨修的死因。
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③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将定会杀掉他了。
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2.杨修之死,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问: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在我们身上发生?
六、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学生认真倾听,感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英勇
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的材料
学生简单记忆背景资料
学生举手回答:因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之
学生举手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学生举手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填写导学案。 。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交流)
明确:杨修:才思敏捷、卖弄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分组设立正方与反方,并分出主辩手与副辩手。
多媒体展示,供学生参考。
①杨修本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小聪明,置军纪于不顾。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学生举手回答。
(多媒体展示:性格决定命运。)
(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张扬而不张狂……)
学生认真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资料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训练学生细读文章、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文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分
3分
8分
9分
18分
4分
板
书
设
计
杨修之死
(杨修恃才) -----矛盾冲突----- (曹操忌才)
才思敏捷、轻率狂妄 虚伪奸诈、残忍多疑
恃才放旷、卖弄聪明 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课
后
反
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讨论很积极,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的见解与看法都有独到之处。这很好。
拓展部分学生的自由创作,不少学生写的非常的棒,特别是黄少锋同学,有非常敏锐的见解,文笔也很好。不少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