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课课达标系列精练 第四单元
15 短文两篇
【语言基础练习】
1、下面对加点字的注音,有一些错误,请你逐一找出来,仿照“示例”,加以改正。
⑴狡黠(jié) ⑵咀嚼(jǔjué) ⑶诘难(nán) ⑷滞碍(zhì)
⑸死抠(kōu) ⑹大而无当(dāng) ⑺迂腐(yú) ⑻曲解(qǔ)
示例:⑴“狡黠”中“黠”应读作“xiá”,不能读成“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并仿照“示例”,加以改正。
移情 傅采 蒸溜 辩论 辩异 烂加粗暴 要决 独到
示例:“蒸溜”中的“溜”应为“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它的表达效果。
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宋代理学家陆象山在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且放过,不必太滞。”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句积累:
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格言,请你仿照“示例”的格式,将你在课外收集这类名言或格言抄写几例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三例) 示例: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②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③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短文两篇》(节选),完成7——10题。
【甲】谈读书(节选)
培 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7、【甲】段中画横线的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乙】段文字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甲】段文字可看出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段里提到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著作曲解了,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著作曲解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说理的,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赏析】
(2010连云港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3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探究体验】
14、读了《谈读书》一文后,在读书的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5、《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义。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写出你的思考。
甲思考说:第一种意见是马南邨提出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有些书不是一次能看懂的,要读好几次,或等水平提高后才能看懂;还有些经典著作很深奥,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逐步把握精神实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虚心和实事求是的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会意”上。
我思考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短文两篇》中,两篇短文的主旨各是怎样的?
16、《短文两篇》中,两篇短文的主旨各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5 短文两篇
1、⑶“诘难”中的“难”应读作“nàn”,不能读成“nán”;⑷“ 滞碍” 中的“滞”应读作“chì”,不能读成“zhì”;(6)“大而无当”中的“当”应读作“dàng”,不能读成“dāng”;(7)“迂腐”中的“迂”应读作“yū”,不能读成“ yú” ⑻“曲解”中的“曲”应读作“qū”,不能读成“qǔ”;。
2、“移情”中的“移”应为“怡”;“傅采”中的“采”应为“彩”;“ 辩异”中的“辨”应为“辩”;“ 烂加粗暴”中的“烂”应为“滥”;“要决”中的“决”应为“诀”。
3、⑴极端的自高自大。⑵正确地念出字的音,过分地计较字的意义。⑶使心情愉快。⑷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4、⑴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⑵引用论证 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5、如: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②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③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④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⑤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6、示例: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7、【甲】段中画横线的一段文字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论证方法是: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乙】段文字集中论述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8、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9、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10、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1、“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
12、林语堂的观点是: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的观点是: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者同意林语堂的观点,认为黄山谷的观点有点过头。
13、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也对)。杨绛的例子是正面的,古人今人的例子是反面的,通过正反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
14、示例:你说: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爱读书! 他说: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我说:可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15、示例:我认为第二种意见有道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学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先生认为,文章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章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读文章也应“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