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31 13: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无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的习惯,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授本课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www-2-1-cnjy-com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www.21-cn-jy.com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2·1·c·n·j·y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21教育网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段落层次提纲:
  (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21cnjy.com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21·世纪*教育网
  明确:(3)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2-1-c-n-j-y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21·cn·jy·com
  明确:(5)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1*cnjy*com
  (四)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来源:21cnj*y.co*m】
  读后,可以通过思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六)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 正反对比论证
分析问题???????????????? 例证法??????? (分)
解决问题?????????????????????????????? (总)
教学反馈: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还有必要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