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9-30 19: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讲授新课本课小结作业布置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主讲:温基青作者简介:单击鼠标继续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有所感触而叹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新课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2、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3、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本节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题。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技术指导:林洪美术指导:郑明光制 作:温基青特别鸣谢:广东省彭杰卓越电脑公司顾 问:崔光银电白县林头中学现代教学技术开发小组组 长:李志坚 梁松林Bye-bye!E-mail:ltzx77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