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09:30:2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从考古发掘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例如,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反映出(  )
A.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生活日益奢靡
B.中国是原始畜牧业最早发源地
C.畜牧业在原始社会经济占主导地位
D.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取得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中饲养猪、牛、狗和羊的现象是原始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农耕经济取得发展的产物,D项正确;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原始畜牧业以及不同部门间经济发展的概况比较,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考生掌握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及标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清代农学家张宗法(1675—1760年)的《三农记》记述玉米在各地的异名时说:“南人呼为苞果,楚人呼为苞麦,河洛人呼为玉粱、戎菽是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B.中国比美洲更加适宜种植玉米
C.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中国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 南人 ”“ 楚人 ”“ 河洛人 ”等信息可知, 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种植,A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说中国更适合种植玉米,排除B;
仅凭种植玉米不能说整个生活习惯趋于一致,排除C;
D错在“根本”,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3.(2023高二下·平顶山开学考)中世纪时期的西欧人认为,胡椒的植株由毒蛇护卫,收获者放火赶走了毒蛇,因此也使胡椒 带上了特有的黑色皱皮。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出版著作《关于印度草药、药 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纠正了此前多种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说明(  )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胡椒认识比较模糊,所以用妖魔鬼怪来解释胡椒颜色,而到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则纠正很多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表明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
胡椒主要产自亚洲,而不是美洲,故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欧洲民众消费观念转向奢侈,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亚贸易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学者卡罗琳·斯蒂尔在《食物越多越饥饿》一书中写道:“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牛奶来自同一个品种的奶牛,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鸡蛋来自同一个品种的蛋鸡,所以当这些品种的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人们可能会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抵抗传染病的方法。”此观点意在说明(  )
A.人类食物多样性走向衰落 B.工业化生产提高了粮食供应量
C.现代农业隐含着安全问题 D.美国最先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存在品种单一化的问题,一旦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不能及时抵抗住,会导致市场上食物的严重缺乏,说明了现代农业隐含着安全的问题,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用于食物生产的动植物品种的单一。而不是食物品种的单一,不能说明食物多样性走向衰落。排除A项;
材料没有说明粮食供应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与美国解决食物短缺问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70千克,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千克增长了126%。这当中,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这表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
A.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B.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C.致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D.推动当代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70千克,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千克增长了126% ”可知,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提高了粮食产量,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B正确;
材料不涉及粮食储存、饮食习惯问题,排除AC;
仅凭材料还不能得出中国是科技强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杂交水稻,解答本题需根据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
6.(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水心镜”是唐代扬州官府于每年端午节在扬子江江心所铸铜镜,制作严格讲究,带有神异色彩,作为贡品进奉皇帝。这可用于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B.中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C.统治者崇尚奢靡生活方式 D.“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扬州官府于每年端午节在扬子江江心所铸铜镜,制作严格讲究”等信息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技艺水平高,A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手工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B项;
统治者崇尚奢靡生活方式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神异色彩并非指“天人感应”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50年,法国农民拥有拖拉机约有13.7万台,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7万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在1950年时只有4900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B.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
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法国农民拥有的农业机械化工具数量逐渐上涨,说明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C正确;
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不能说法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
D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法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8.(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842年英国官方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然而英国社会各界认为“霍乱是一种社会病”“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是垃圾和废物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界(  )
A.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对立
B.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呼吁政府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由于霍乱的影响,英国社会各界都在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来寻找引起霍乱的原因,说明英国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D正确;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排除A;
B项“得到传播”的说法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B;
材料不是强调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9.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奥运会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强调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强调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答案】B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ACD均和材料这一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C.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唐中期坊内店肆到宋中后期夹街店肆,可知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出现街市,进而说明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城市商业形态出现转变,故选D项;
宋朝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故排除A项;
材料只论及城市商业职能转变,未涉及农村集市,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城市空间变化,未涉及经商方式,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2.(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订立契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视 “自愿” 原则,B正确;
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A;
C项“杜绝了”的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契约的发展,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契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3.(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秦初发行半两钱时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交易多为小规模贸易,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故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这一现象反映出汉初(  )
A.秦朝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 B.货币发行权统一于中央
C.改铸货币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D.战争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秦初发行半两钱时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交易多为小规模贸易,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故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 ”可知,秦朝半两钱不适用汉初商业交易的需要,因此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以适应商业发展,C正确;
A错在“消失”,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货币由谁发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才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B;
大钱改为小钱并非是货币贬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初商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汉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4.(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国家生活的多样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
C.民间制瓷技术日臻完善
D.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 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为了满足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景德镇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B正确;
材料不涉及欧美生活多样化,排除A;
材料和制瓷技术无关,排除C;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1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880年,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机局招股,他提到:“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润)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人者,从此次始。”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40万两。据此可知(  )
A.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要目标
B.洋务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人者,从此次始 ”可知, 经元善采用登报的方式,招揽愿意入股的人士,说明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集资方式,ABC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04年济南开埠,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在晚清数十年间,欧美人在济南开设19家洋行,而济南原本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这表明该时期(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D.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晚清时期,济南开埠,外国商业资本越来越多, 而济南原本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说明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正确;
A是在一战期间,而且材料体现的是列强侵略的加剧,排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排除B;
C项“剧变”的说法不符合我国近代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商业,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7.(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英法美德经济实力趋于均衡 B.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
C.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D.法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913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崛起,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超过了法国,接近英国,说明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B正确;
A错在“均衡”,材料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A;
C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法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8.(2023高三下·河北月考)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频。1980年至1985年之间,关贸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的贸易摩擦频繁,这说明随着欧共体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关贸总协定是否能够高效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排除A项。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排除B项。
欧共体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并不能说明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走向联合,有利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19.(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WTO(即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联合国”,它所制定的规则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经贸惯例,如果被排斥在WTO之外,将难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交流。据此可知,中国加入WTO(  )
A.利于减少国际贸易歧视 B.完善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C.加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促进了世界贸易形式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它所制定的规则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经贸惯例,如果被排斥在WTO之外,将难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交流 ”可知,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在平等条件下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利于减少国际贸易歧视,A正确;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加入WTO属于对外开发而非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入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影响进行分析。
20.(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为古希腊雅典平面示意图。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如此布局(  )
A.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 B.取决于山岭沟壑的地理环境
C.说明宗教活动占据社会主导 D.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雅典平面示意图中显示,雅典城分为两部分,内部分别有神庙、 防卫土墙、市场、 行政机构和居民点,由此可见,雅典城市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D正确;
材料和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
B项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宗教活动占主导,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古希腊城市的特点进行分析。
2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据记载,清朝时颍州府“城郭集镇皆当要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义门镇“邻涡河,商船揍集,为水陆通衢”;八里垛镇“商贾帆樯相望,为淮颍襟要”。这一记载说明,当时该地区集镇发展(  )
A.以地方经济为支撑 B.借助优越地理位置
C.得到政府政策倾斜 D.促进了外贸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城郭集镇皆当河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临涡河,商船揍集”“为淮颍襟要”均体现了借助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情形,B正确;
A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工商业市镇,解答本题需根据清朝工商业市镇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2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逐渐由一个古老的县城发展为大都市,因此说明近代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B错误,“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23.(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
C.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是工业化,而材料“ 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 ”体现了我国工业化较为落后,说明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阻碍因素,BCD均和这一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4.(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政府在敦煌地区设置了多个驿站, 这有利于保证政令的畅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正确;
A错误,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
B错误,材料无关丝绸之路;
C错误,材料无关基层治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
2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运河时代。煤是此时运河上的最大宗货物,并且自1759年以来的165项运河法案中,有90项是为便利运煤而制定的。据此可知,英国的运河(  )
A.促进了采煤事业的崛起 B.拓展了英国国内外市场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限制了英国工业的布局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得知1761—1835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运河法案为便利运煤而制定,而煤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很重要,所以运河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工业革命,C项正确;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采煤业不会迅速发展,排除A项;
运河对于英国市场没有多大关系,排除B项;
D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运输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英国运河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2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使中国东北鼠疫得到根除 B.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晚清政府组织、发起 “万国鼠疫研究会” , 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 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有利于改善中国孱弱的国际形象,C正确;
A错在“根除”,排除;
B错在“普及”,排除;
材料和“ 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对外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 “万国鼠疫研究会” 召开的影响进行分析。
27.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医院名称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光华医院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妇孺医院 每周一、四上午10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博济医院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可知,医院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 兼顾了社会效益,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赠医活动的安排,无法得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备,排除A;
材料未提及政府的责任,排除B;
材料无法说明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或体现社会力量的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医疗得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及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8.(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64年,英国通过《国家卫生服务法》规定:凡英国居民无论其财产多少均可免费得到国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交付挂号费。这说明,英国(  )
A.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B.完善的现代卫生体系建立
C.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答案】A
【知识点】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凡英国居民无论其财产多少均可免费得到国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交付挂号费 ”可知,英国 《国家卫生服务法》的出台有利于英国普通居民生命健康的保障, 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A正确;
B错在“完善”,排除;
材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强调 《国家卫生服务法》出台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29.(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就像一朵花,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 B.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C.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 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排除C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石器时代,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
30.(2023高三下·河北月考)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故选A项。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
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
3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据学者统计,1850—1899年间的567种译著当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占21%,其中,英美国家的著作是主要来源。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学习西方的范围比较狭窄 B.西学东渐掀起高潮不断深入
C.学习西方具有一定的局限 D.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 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占21% ”说明当时中国依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局限,C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包括应用科学、自然科学、 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范围并不狭窄,排除A;
B项“高潮”“深入”等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材料不涉及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32.(2022·东城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项正确;
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材料不能体现,A项错误;
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的特点,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
33.(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主要由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掌握。他们一般没有文
化,缺少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主要来自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这种技术知识无法准确表达。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往往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家庭成员内部传授。自隋唐以来,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中,为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
——摘编自王金进《浅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材料二:“ 工匠”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群体。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他们以道德为中心,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当时,师傅带徒弟不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传授,师傅的技艺追求与敬业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徒弟,并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诗经·卫风》中有言,工匠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古代工匠在主观修养上期望达到宁静、无欲,通向“道”的境界。
——摘编自方霞《中国工匠精神的正读及现代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呈现封闭性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
【答案】(1)原因: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
评价: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特点: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主要由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掌握。他们一般没有文化,缺少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主要来自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可知,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根据材料“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往往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家庭成员内部传授。”可知,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根据材料“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中,为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可知,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
评价:根据材料“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呈现封闭性,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特点:根据材料“师傅带徒弟不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传授,师傅的技艺追求与敬业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徒弟,并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可知,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根据材料“以道德为中心,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古代工匠在主观修养上期望达到宁静、无欲,通向‘道’的境界。”可知,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故答案为:
(1) 原因: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评价: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 特点: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点评】 本题考查了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摘编自《世界高铁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答案】(1)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高速列车理论发展;高速铁路技术进步;高速铁路自身具有的优势;高速铁路巨大成功的推动。
(2)特点: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许多领域世界领先。
【知识点】现代海陆交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可以得出适应了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可以得出高速列车理论发展;依据材料“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 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以得出高速铁路技术进步;高速铁路自身具有的优势;依据材料“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可以得出高速铁路巨大成功的推动。
(2)特点:依据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可知,起步较晚;依据材料“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发展速度快;依据材料“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建设规模大;许多领域世界领先。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和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理论发展、技术进步、高铁的优势和成功经验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速度、规模以及领域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二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答案】(1)原因:皇帝对医学的推崇;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医药人才的涌现;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
(2)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可知,皇帝对医学的推崇;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依据“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可知,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依据“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可知,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依据“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可知,医药人才的涌现。
(2)变化趋势:依据材料“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可知,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依据“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可知,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依据“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可知,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意义:依据材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医疗救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依据“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宋代医学,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解答本题需根据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和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
3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番薯......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可拟论题为“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产生了双重影响。根据“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根据“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 “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哥伦布大交换”,解答本题需根据“哥伦布大交换”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周口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从考古发掘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例如,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反映出(  )
A.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类生活日益奢靡
B.中国是原始畜牧业最早发源地
C.畜牧业在原始社会经济占主导地位
D.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取得发展
2.(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清代农学家张宗法(1675—1760年)的《三农记》记述玉米在各地的异名时说:“南人呼为苞果,楚人呼为苞麦,河洛人呼为玉粱、戎菽是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B.中国比美洲更加适宜种植玉米
C.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中国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3.(2023高二下·平顶山开学考)中世纪时期的西欧人认为,胡椒的植株由毒蛇护卫,收获者放火赶走了毒蛇,因此也使胡椒 带上了特有的黑色皱皮。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出版著作《关于印度草药、药 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纠正了此前多种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说明(  )
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4.(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学者卡罗琳·斯蒂尔在《食物越多越饥饿》一书中写道:“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牛奶来自同一个品种的奶牛,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鸡蛋来自同一个品种的蛋鸡,所以当这些品种的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人们可能会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抵抗传染病的方法。”此观点意在说明(  )
A.人类食物多样性走向衰落 B.工业化生产提高了粮食供应量
C.现代农业隐含着安全问题 D.美国最先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70千克,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千克增长了126%。这当中,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这表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
A.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B.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C.致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D.推动当代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6.(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水心镜”是唐代扬州官府于每年端午节在扬子江江心所铸铜镜,制作严格讲究,带有神异色彩,作为贡品进奉皇帝。这可用于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B.中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C.统治者崇尚奢靡生活方式 D.“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深远
7.(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50年,法国农民拥有拖拉机约有13.7万台,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7万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在1950年时只有4900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B.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
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8.(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842年英国官方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然而英国社会各界认为“霍乱是一种社会病”“疾病是自然和谐状态失衡的后果,是垃圾和废物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界(  )
A.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对立
B.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呼吁政府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9.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10.(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1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C.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12.(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13.(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秦初发行半两钱时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交易多为小规模贸易,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故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这一现象反映出汉初(  )
A.秦朝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 B.货币发行权统一于中央
C.改铸货币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D.战争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14.(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国家生活的多样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
C.民间制瓷技术日臻完善
D.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1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880年,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机局招股,他提到:“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润)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人者,从此次始。”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40万两。据此可知(  )
A.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要目标
B.洋务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
1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04年济南开埠,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在晚清数十年间,欧美人在济南开设19家洋行,而济南原本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这表明该时期(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D.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17.(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英法美德经济实力趋于均衡 B.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
C.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D.法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
18.(2023高三下·河北月考)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频。1980年至1985年之间,关贸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19.(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WTO(即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联合国”,它所制定的规则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经贸惯例,如果被排斥在WTO之外,将难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交流。据此可知,中国加入WTO(  )
A.利于减少国际贸易歧视 B.完善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C.加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促进了世界贸易形式变化
20.(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下图为古希腊雅典平面示意图。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如此布局(  )
A.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 B.取决于山岭沟壑的地理环境
C.说明宗教活动占据社会主导 D.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
2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据记载,清朝时颍州府“城郭集镇皆当要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义门镇“邻涡河,商船揍集,为水陆通衢”;八里垛镇“商贾帆樯相望,为淮颍襟要”。这一记载说明,当时该地区集镇发展(  )
A.以地方经济为支撑 B.借助优越地理位置
C.得到政府政策倾斜 D.促进了外贸的繁荣
2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23.(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
C.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24.(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2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运河时代。煤是此时运河上的最大宗货物,并且自1759年以来的165项运河法案中,有90项是为便利运煤而制定的。据此可知,英国的运河(  )
A.促进了采煤事业的崛起 B.拓展了英国国内外市场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限制了英国工业的布局
2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使中国东北鼠疫得到根除 B.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27.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医院名称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光华医院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妇孺医院 每周一、四上午10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博济医院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28.(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1964年,英国通过《国家卫生服务法》规定:凡英国居民无论其财产多少均可免费得到国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交付挂号费。这说明,英国(  )
A.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B.完善的现代卫生体系建立
C.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人民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29.(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就像一朵花,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 B.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C.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 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0.(2023高三下·河北月考)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31.(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据学者统计,1850—1899年间的567种译著当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占21%,其中,英美国家的著作是主要来源。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学习西方的范围比较狭窄 B.西学东渐掀起高潮不断深入
C.学习西方具有一定的局限 D.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
32.(2022·东城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二、材料题
33.(2023高二下·安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主要由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掌握。他们一般没有文
化,缺少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主要来自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这种技术知识无法准确表达。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往往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家庭成员内部传授。自隋唐以来,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中,为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
——摘编自王金进《浅析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材料二:“ 工匠”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群体。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他们以道德为中心,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当时,师傅带徒弟不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传授,师傅的技艺追求与敬业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徒弟,并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诗经·卫风》中有言,工匠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古代工匠在主观修养上期望达到宁静、无欲,通向“道”的境界。
——摘编自方霞《中国工匠精神的正读及现代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呈现封闭性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摘编自《世界高铁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35.(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二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三、论述题
36.(2023高二下·周口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中饲养猪、牛、狗和羊的现象是原始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农耕经济取得发展的产物,D项正确;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原始畜牧业以及不同部门间经济发展的概况比较,排除B、C两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考生掌握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及标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 南人 ”“ 楚人 ”“ 河洛人 ”等信息可知, 玉米在中国的推广种植,A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说中国更适合种植玉米,排除B;
仅凭种植玉米不能说整个生活习惯趋于一致,排除C;
D错在“根本”,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胡椒认识比较模糊,所以用妖魔鬼怪来解释胡椒颜色,而到1563年,在东南亚工作的葡萄牙医生则纠正很多关于香料的错误观点,这表明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认知,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
胡椒主要产自亚洲,而不是美洲,故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欧洲民众消费观念转向奢侈,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亚贸易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答案】C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存在品种单一化的问题,一旦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不能及时抵抗住,会导致市场上食物的严重缺乏,说明了现代农业隐含着安全的问题,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用于食物生产的动植物品种的单一。而不是食物品种的单一,不能说明食物多样性走向衰落。排除A项;
材料没有说明粮食供应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与美国解决食物短缺问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农业,解答本题需根据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70千克,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千克增长了126% ”可知,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提高了粮食产量,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B正确;
材料不涉及粮食储存、饮食习惯问题,排除AC;
仅凭材料还不能得出中国是科技强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杂交水稻,解答本题需根据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扬州官府于每年端午节在扬子江江心所铸铜镜,制作严格讲究”等信息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技艺水平高,A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手工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B项;
统治者崇尚奢靡生活方式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神异色彩并非指“天人感应”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法国农民拥有的农业机械化工具数量逐渐上涨,说明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C正确;
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不能说法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
D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法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由于霍乱的影响,英国社会各界都在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来寻找引起霍乱的原因,说明英国已经理性思考工业化带来的弊端,D正确;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排除A;
B项“得到传播”的说法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B;
材料不是强调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奥运会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强调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强调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ACD均和材料这一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唐中期坊内店肆到宋中后期夹街店肆,可知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出现街市,进而说明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城市商业形态出现转变,故选D项;
宋朝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故排除A项;
材料只论及城市商业职能转变,未涉及农村集市,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城市空间变化,未涉及经商方式,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2.【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订立契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视 “自愿” 原则,B正确;
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A;
C项“杜绝了”的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契约的发展,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契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秦初发行半两钱时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交易多为小规模贸易,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故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 ”可知,秦朝半两钱不适用汉初商业交易的需要,因此熔毁大钱,改铸为小钱,以适应商业发展,C正确;
A错在“消失”,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货币由谁发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才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排除B;
大钱改为小钱并非是货币贬值,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初商业,解答本题需根据汉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 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为了满足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景德镇制作出他们喜爱的定制陶瓷,B正确;
材料不涉及欧美生活多样化,排除A;
材料和制瓷技术无关,排除C;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人者,从此次始 ”可知, 经元善采用登报的方式,招揽愿意入股的人士,说明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集资方式,ABC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6.【答案】D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晚清时期,济南开埠,外国商业资本越来越多, 而济南原本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说明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正确;
A是在一战期间,而且材料体现的是列强侵略的加剧,排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排除B;
C项“剧变”的说法不符合我国近代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商业,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1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913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崛起,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超过了法国,接近英国,说明世界贸易形成多极格局局面,B正确;
A错在“均衡”,材料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A;
C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法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的贸易摩擦频繁,这说明随着欧共体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关贸总协定是否能够高效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排除A项。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排除B项。
欧共体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并不能说明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走向联合,有利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19.【答案】A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它所制定的规则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经贸惯例,如果被排斥在WTO之外,将难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交流 ”可知,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在平等条件下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利于减少国际贸易歧视,A正确;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加入WTO属于对外开发而非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入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影响进行分析。
20.【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雅典平面示意图中显示,雅典城分为两部分,内部分别有神庙、 防卫土墙、市场、 行政机构和居民点,由此可见,雅典城市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D正确;
材料和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
B项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宗教活动占主导,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古希腊城市的特点进行分析。
2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城郭集镇皆当河冲,人民夹河而居者极其繁盛”“临涡河,商船揍集”“为淮颍襟要”均体现了借助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情形,B正确;
A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工商业市镇,解答本题需根据清朝工商业市镇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22.【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逐渐由一个古老的县城发展为大都市,因此说明近代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B错误,“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23.【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是工业化,而材料“ 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 ”体现了我国工业化较为落后,说明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阻碍因素,BCD均和这一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4.【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政府在敦煌地区设置了多个驿站, 这有利于保证政令的畅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正确;
A错误,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
B错误,材料无关丝绸之路;
C错误,材料无关基层治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
25.【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得知1761—1835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运河法案为便利运煤而制定,而煤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很重要,所以运河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工业革命,C项正确;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采煤业不会迅速发展,排除A项;
运河对于英国市场没有多大关系,排除B项;
D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运输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英国运河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2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晚清政府组织、发起 “万国鼠疫研究会” , 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 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有利于改善中国孱弱的国际形象,C正确;
A错在“根除”,排除;
B错在“普及”,排除;
材料和“ 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对外关系,解答本题需根据 “万国鼠疫研究会” 召开的影响进行分析。
27.【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可知,医院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 兼顾了社会效益,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赠医活动的安排,无法得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备,排除A;
材料未提及政府的责任,排除B;
材料无法说明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或体现社会力量的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医疗得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及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8.【答案】A
【知识点】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凡英国居民无论其财产多少均可免费得到国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交付挂号费 ”可知,英国 《国家卫生服务法》的出台有利于英国普通居民生命健康的保障, 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A正确;
B错在“完善”,排除;
材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强调 《国家卫生服务法》出台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29.【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B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排除C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石器时代,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
30.【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故选A项。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
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
31.【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 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占21% ”说明当时中国依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局限,C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包括应用科学、自然科学、 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范围并不狭窄,排除A;
B项“高潮”“深入”等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
材料不涉及翻译人才辈出、翻译事业高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32.【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项正确;
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材料不能体现,A项错误;
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的特点,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答案】(1)原因: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
评价: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特点: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主要由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掌握。他们一般没有文化,缺少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主要来自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可知,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根据材料“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往往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在家庭成员内部传授。”可知,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根据材料“行会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中,为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可知,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
评价:根据材料“很多工匠为世守家业,保持较长竞争优势......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和竞争力,往往强制本行业匠师入会,禁止其外传本行业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手工技术传承呈现封闭性,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特点:根据材料“师傅带徒弟不单单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传授,师傅的技艺追求与敬业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徒弟,并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可知,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根据材料“以道德为中心,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古代工匠在主观修养上期望达到宁静、无欲,通向‘道’的境界。”可知,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故答案为:
(1) 原因:工匠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总结;技术传承对象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手工业行会严格限制本行业技艺外传。评价: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不利于技术的传播,易导致失传。
(2) 特点:注重实践;坚持创新;对待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点评】 本题考查了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4.【答案】(1)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高速列车理论发展;高速铁路技术进步;高速铁路自身具有的优势;高速铁路巨大成功的推动。
(2)特点: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许多领域世界领先。
【知识点】现代海陆交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可以得出适应了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可以得出高速列车理论发展;依据材料“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 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以得出高速铁路技术进步;高速铁路自身具有的优势;依据材料“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可以得出高速铁路巨大成功的推动。
(2)特点:依据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可知,起步较晚;依据材料“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发展速度快;依据材料“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建设规模大;许多领域世界领先。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和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理论发展、技术进步、高铁的优势和成功经验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速度、规模以及领域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5.【答案】(1)原因:皇帝对医学的推崇;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医药人才的涌现;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
(2)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可知,皇帝对医学的推崇;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依据“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可知,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依据“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可知,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依据“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可知,医药人才的涌现。
(2)变化趋势:依据材料“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可知,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依据“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可知,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依据“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可知,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意义:依据材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医疗救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依据“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宋代医学,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解答本题需根据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和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进行分析。
36.【答案】示例: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番薯......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可拟论题为“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产生了双重影响。根据“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根据“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 “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哥伦布大交换”,解答本题需根据“哥伦布大交换”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