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 15世纪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是人类文明发展难以超越地域界限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2.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之后又出现了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它们的出现有关的因素有( )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社会分工的扩大 ③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④市场交换活动的增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集中的手工工场及公司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①②③④对它们的出现都起了推动作用。
【答案】 C
3.某航海家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及其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1 500哩的报告(一个极为过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不到3 000哩。据此,这位航海家决定( )
A.绕过非洲到达亚洲
B.向西航行到达美洲
C.穿越地中海向东航行
D.横穿大西洋到达亚洲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航海家的目的地是亚洲的日本,从材料中“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可判断当时的欧洲人认为的是大西洋,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太平洋。
【答案】 D
4.哥伦布被赋予“移民之父”的称号,在某一国家,以哥伦布命名的州、城市、乡镇达70多处。该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 哥伦布主要到达的地区是美洲,故选C项。
【答案】 C
5.“西班牙向西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走”的航海家有( )
①达·伽马 ②哥伦布 ③迪亚士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哥伦布和麦哲伦由西班牙王室支持,且都是向西航行;迪亚士和达·伽马由葡萄牙王室支持。
【答案】 C
6.新航路开辟后引起所谓“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和欧洲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与题意不符,应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7.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描述,“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有利于出现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8.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指(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解析】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最大影响在于将分散的文明连为一个整体,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变化。
【答案】 D
9.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说明西班牙出现了( )
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经济危机
【解析】 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引发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致使材料中现象出现,故选C项。
【答案】 C
10.有学者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解析】 超出了中世纪的“动机”和“设想”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答案】 B
11.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解析】 题目强调“首次”出现此种现象的背景,所以只有A项符合。B、C、D三项都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后。
【答案】 A
1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
C.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解析】 材料的含义是开辟新航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放贷者和他的妻子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要把黄金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四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有人认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殖民掠夺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航线,并说明其时间。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二中“放贷者”“新兴的资产阶级”等信息,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航线”应结合不同路线的特点及其附近地区等信息进行判断,“时间”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应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从文明交流、市场联系、殖民掠夺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1)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黄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2)航线:①是1487—1488年迪亚士船队航行路线;②是1497—1498年达·伽马船队航行路线;③是1492—1493年哥伦布船队航行路线;④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
(3)观点:正确。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引起的“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发展;导致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祷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请回答: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材料二中哥伦布说“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实际是怎样的?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材料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根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3)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你认为应作何评价?
【解析】 第(1)问可结合东西方商路被阻断、地圆学说回答原因;“实际”结合美洲回答。第(2)问西班牙、葡萄牙支持海上探险活动的目的是追求财富,满足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的需求。第(3)问对新航路的开辟要注意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价。
【答案】 (1)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地中海东岸后,东西方旧商路受阻;哥伦布相信“地圆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绕到东方。哥伦布到达的是美洲。
(2)材料一所述的目的是了解东方风土人情并使东方人皈依天主教。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他们的目的是建立海外殖民统治,掠夺黄金。认识:西方殖民者图谋扩张和掠夺,并已在美洲的某些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人民纳贡,因此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公平交易”。
(3)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如果以进步为标准,则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对人类社会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如果以正义为标准,则可认为哥伦布为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如果以进步与正义两个标准进行评价,则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
一、选择题
1.(2012·海南会考)“在八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这里却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解析】 “海上马车夫”是对荷兰的称呼。
【答案】 C
2.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以及一国货币的地位是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那么,17世纪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是( )
A.阿姆斯特丹 B.新阿姆斯特丹
C.新法兰西 D.纽约
【解析】 17世纪,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答案】 A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曾说:“海洋和空气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针对的是( )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533—1603”,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和西班牙海上争霸时期。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材料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话正是在此背景下说的。
【答案】 C
4.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不包括( )
A.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
B.英国政府采用“重商主义”政策
C.圈地运动的影响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5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时间上不符合。
【答案】 D
5.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班牙殖民掠夺的财富运回国内大多用于奢侈生活,并没有转化为原始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D
6.近代大国的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先声夺人称大国”的西欧国家是( )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荷兰 ④英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率先发展成为早期殖民帝国,荷兰和英国的崛起晚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
A.原料、市场因素 B.军事、人口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段内,欧洲通过对广大殖民地的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广阔的市场也促进了欧洲手工工场的发展,因而欧洲崛起了。
【答案】 A
8.(2013·福建高考)下图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图一 图二
图三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信息。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这个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漫画显示英国限制荷兰的贸易范围,并非荷兰与英国争霸、独霸贸易市场,排除A、D两项;C项显然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漫画的中心内容(英国压制荷兰)。
【答案】 B
9.“史学家曾经把从1688年到1815年的这段时期称为英法两国之间的‘第二次百年战争’。”这里所说的“第二次百年战争”是指( )
A.英、法掠夺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B.英国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英、法两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竞争
D.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争论
【解析】 从战争的范围可以看出,英、法两国争夺的是世界殖民霸权,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10.下图可以反映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中不包括( )
A.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C.黑人奴隶贸易盛行 D.美洲印第安人遭遇劫难
【解析】 17-18世纪奴隶贩子把欧洲廉价的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再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三角贸易”。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 D
11.下列关于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
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C.主要手段是向殖民地推销商品
D.给殖民地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解析】 选项C中“推销”二字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手段主要是以抢掠、欺诈为主。
【答案】 C
12.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①②③④均是早期殖民主义扩张的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他们中拿不出一大捆货物者就拿出一小箱……几乎每个阶级对几内亚的买卖都兴趣浓厚。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
——《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材料三 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从他国获取金银。如何取得贸易顺差?简而言之,就是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让进口商获利甚少或无利可图,迫使他们放弃进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2)根据材料,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商主义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原因从材料一提取缺乏劳动力的信息,动力从材料二中提取赚取利润的信息。第(2)问结合对资本原始积累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影响回答。第(3)问可从增加王室和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力:获得高额利润。
(2)奴隶贸易是欧洲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不仅可维持王室和政府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市场和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库会日益殷实。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按: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地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三角贸易”的内涵,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奴隶贸易在当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认识。
【解析】 第(1)问“内涵”根据地理区域回答;“角色”从不同行程的目的、交易的物品回答。第(2)问从劳动力、资本原始积累、整体世界的形成等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殖民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回答。
【答案】 (1)内涵:“三角贸易”是指欧洲、西非、美洲之间的贸易。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2)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血腥和暴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不可分。
一、选择题
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解析】 美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答案】 C
2.下列关于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圈地运动的进行 ④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保障;海外殖民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并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②。
【答案】 C
3.18世纪中后期,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解析】 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因此在英国发生的应是工业革命,其突出特点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答案】 C
4.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 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项,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C项;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故选B项。
【答案】 B
5.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强,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1/2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变化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A.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殖民扩张
D.圈地运动
【解析】 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比例的减小和城市人口比例的急剧增大。
【答案】 B
6.“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贴切的应是( )
A.倡导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无拘无束”“第一次工业革命”可知,比较贴切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答案】 B
7.19世纪,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逐渐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中,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实行的政策是( )
A.进行民主化改革 B.自由贸易的国策
C.进行法制化建设 D.推行“炮舰政策”
【解析】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英国议会受其影响于1852年声明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答案】 B
8.“19世纪40年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关税的双边协议。”材料中,□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
A.英 降低 减免 B.美 提高 商定
C.英 降低 增加 D.美 提高 减免
【解析】 注意抓住时间“19世纪40年代”,此时的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其商品倾销,故符合的只能为A项。
【答案】 A
9.从1651年开始,英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涉足与英国殖民地的贸易,但这些法案最终在1849年被废除了。这一变化的根源是英国( )
A.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B.殖民优势地位丧失
C.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
D.建立起代议制政治
【解析】 17世纪中期,为了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英国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商品市场的原料的需求大增,使得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因此,英国废除了这些航海法案。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10.(2013·天津高考)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820年”“此前300年”。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B项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新航路的开辟是同时进行的;D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19世纪中期,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欧洲,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句话的实质是( )
A.英国殖民者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
B.世界已经形成统一的整体
C.深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D.各国都能接受的交易行为
【解析】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材料反映了英国输出商品、输入原料的迫切要求,这种经济联系的加强,表明世界已经形成统一的整体。
【答案】 B
12.“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 )
A.世界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判断,英国的“善事”是指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方面,英国发挥了主要作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15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17世纪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失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荻茨《英国经济史》
材料三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2010年7月12日新华网 中国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自欧洲的工业革命后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农村居民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村居民变化的主要原因。英国农村居民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应从农村自耕农的减少及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两个角度分析“变化”。对于第(2)问应结合材料三从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方面分析农村居民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回答第(3)问可从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方面谈认识。
【答案】 (1)变化:从15—18世纪,英国农村自耕农逐渐减少,最终消失;16—19世纪,农村居民增加缓慢,城市居民迅速增加。说明:英国出现了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情况;英国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2)原因:圈地运动使自耕农失去土地;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影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使英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认识:工业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环境;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14.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统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解析】 第(1)问要从工业革命影响,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世博会上展示的科技产品的属性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第(3)问由参展商品的类型、技术水平回答“特点”;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原因”。
【答案】 (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3)特点:以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品质优良,但缺少现代工业产品。原因:中国近代工业水平的严重落后。
一、选择题
1.有如下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结合材料中的“发明”,请给该宣传材料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发明是电灯。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2.我国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明是( )
A.德国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
B.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C.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
D.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
【解析】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对电的使用;D项与电无关。
【答案】 A
3.19世纪最后30年,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这种活力,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扩展
B.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C.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全确立
D.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 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革命逐渐在欧美及亚洲扩展,各国经济实力增强,世界市场孕育成熟,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充满了活力。
【答案】 A
4.
资本皇帝
右边是一幅创作于1901年的漫画,它是以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下列表述与漫画的主题不相符合的是( )
A.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
B.垄断了美国整个石油开采和石油产品市场
C.新型的工业领域出现垄断组织
D.其垄断的主要形式是托拉斯
【解析】 通过材料中“资本皇帝”的寓意可以看出是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即出现了典型的垄断组织。在当时美国出现的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较高的托拉斯的形式。美孚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当时百分之九十的石油生产,但不是全部。
【答案】 B
5.“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 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企业生产规模大 ②资本集中 ③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④国民贫富差距缩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企业生产规模很大,资本日益集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而国民贫富差距缩小从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排除④。
【答案】 B
6.19世纪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在不断进行调整,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形势的变化
B.美国经济的发展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D.英国等国家的衰落
【解析】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实力的上升。
【答案】 B
7.19世纪末,美国声称它享有“西半球安全的唯一保护人的特殊地位”,其海军开始向英国“统治着海洋”的观念提出挑战。这说明( )
A.英美之间经济竞争急剧上升
B.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C.美国试图在西半球确立霸权
D.美国已开始向拉美地区扩张
【解析】 从题干中“西半球安全的唯一保护人”及向英国提出挑战可知,19世纪末美国试图在西半球确立霸权。
【答案】 C
8.下列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与民族融合
B.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
C.缩小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D.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解析】 世界一体化进一步拉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故C项错误。
【答案】 C
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表现包括( )
①一些重要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 ②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增强 ③西方列强加强对外扩张,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地区 ④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灭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封建势力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灭亡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答案】 C
10.下面是西方四国所占世界贸易值的比例对照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其年份可能是( )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
13%
12%
9%
A.1850年 B.1900年
C.1950年 D.2000年
【解析】 图表显示,四个主要国家中,英国占有的份额最大,法国占有的份额最小。德国和美国两个后起国家发展迅速,已经超过法国位居第二、第三,但还没有赶超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这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答案】 B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可以得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答案为D项。
【答案】 D
12.(2013·上海高考)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8年”“1914年”“1926年”“1952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等,结合三次科技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历史影响分析,要求有较强的归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第(2)问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进行理解与思考,显然要求答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相关的主要科技成果。第(3)问可从有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远洋汽船和帆船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二 186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3
金额
7.2
10.95
14.7
21.65
30.42
46.52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解析】 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汽船和帆船吨位数”的变化情况进行概括,“直接原因”可从新式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发展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不同年代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进行分析,“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第(3)问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 (1)现象:新式远洋运输业持续发展,传统运输业渐趋衰落。直接原因: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趋势:世界贸易持续增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联系,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但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的矛盾。
综合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解析】 哥伦布想要到达亚洲,结果发现了美洲。
【答案】 C
2.咖啡原产非洲,17世纪以后成为风靡欧美等地的第一饮品。这一现象最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
A.“地理大发现”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欧美人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变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贸易交流开始增多,是“商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B
3.(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起了重大作用。右图所示新航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西班牙利用此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B.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亚洲
D.荷兰人凭此航路成为“海上马车夫”
【解析】 图中展示的是达·伽马到达印度的航线;A项与此不符;B、D两项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史实;C项与此一致。
【答案】 C
4.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
A.建立沿海据点 B.组建商业公司
C.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解析】 工业革命以前的殖民扩张主要是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其特点是公开的野蛮掠夺,手段不包括输出工业产品,以廉价的工业品进行掠夺是在工业革命以后。
【答案】 D
5.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解析】 17世纪,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
【答案】 C
6.17、18世纪,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B.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C.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D.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解析】 生产方式决定了殖民扩张的手段和方式,生产方式的高低对殖民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相比之下,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优于农业经济。在17、18世纪,英国代表工业资本,荷兰代表商业资本,法国代表农业经济,因此从本质上看,题干内容反映了D项。B、C两项不是实质,A项表述不能表明英国与荷兰战争的结局,因为二者当时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D
7.(2012·天津高考)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期,蒸汽机尚未发明。故阿克莱特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所用的动力显然是水力。
【答案】 B
8.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解析】 题干中的信息表明与工业革命有关。其余选项过于片面,不能完全概括以上信息。
【答案】 D
9.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 D.农民
【解析】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资本家和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而第一产业的农民数量却迅速下降。至于地主,与工业革命已经没有关系。
【答案】 D
10.(201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
A.飞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汽船的发明 D.火车的发明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当时陆路交通条件的恶劣,C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排除。从时间上看,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排除A、B,因为这两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火车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解决了材料中描述的交通不便状况。
【答案】 D
11.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人用了7根烟囱(右图)来代表它的工业时代。从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英国当时的钢铁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B.烟囱多是因为当时主要动力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C.烟囱不断冒烟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
D.工业革命对百姓的衣着、出行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 从画面中纵横交错的电线和高耸的铁塔可以看出A项准确;也可以判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动力已经不是蒸汽机,而是电力,而且B项本身的说法不严谨,因为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而是他改进的;C、D两项从材料中的画面可以看出来。
【答案】 B
12.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分析材料“组成……吞并”可知,生产更加趋向于集中,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垄断组织的形成并不断扩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深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总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进行提炼,注意要全面分析其“影响”。第(2)问注意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并联系工业革命的史实,对“主要原因”进行思考;“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3)问研读材料三可以提炼出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国际分工加强等内容,根据材料四可以得出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等信息,注意答题时要全面归纳“基本特点”。
【答案】 (1)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主要原因: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对外进行疯狂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影响: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3)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的。(8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0分)
【解析】 第(1)问中的“三项因素”可依据材料一中“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等信息进行归纳,“满足这三项因素”的措施应注意从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需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问应联系材料二、三中“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等信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围绕生产力、相关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主要原因: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络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