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31 11:02:38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下列对当时美国的这一流行说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美国人民购买力的显著增强
B.分期付款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D.分期付款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分期付款的情况,它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影响,如B、C、D三项的表述。分期付款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并非反映了美国人民购买力的显著增强。
【答案】 A
2.1932年12月美国人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确认为,在现代,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蔓延世界的经济危机  B.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法西斯势力的抬头
【解析】 解题时注意时间“1932年”,再结合“失业”“饥寒交迫”等关键词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项。B、C、D三项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答案】 A
3.1929年10月29日,美国一些开船出海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身无分文的贫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通货膨胀 B.股票上扬
C.股价暴跌 D.银行倒闭
【解析】 题干所述的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时股价下跌,股市崩溃导致股票持有者财富缩水的情形。
【答案】 C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大量销毁商品的直接目的是(  )
A.减少产品,刺激消费 B.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C.维持生产产品的价格 D.销毁过期库存的商品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生产相对严重过剩,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
【答案】 C
5.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价格由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汽车、钢铁工业的股票呈现“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的假象最终导致了1929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答案】 D
6.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也会枯萎。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
C.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
【解析】 玫瑰花在胡佛手中之所以枯萎,是因为胡佛对它听之任之,这是对当时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比喻。雕塑家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的失望和不满。
【答案】 B
7.胡佛总统在竞选时保证“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的美丽预言被粉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①在位期间发生了生产与销售矛盾的危机 ②采取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 ③分期付款方式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④采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结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胡佛在位时,恰是“柯立芝繁荣”的末期,繁荣背后隐藏危机。危机爆发后,他始终推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没有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
【答案】 C
8.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这说明美国(  )
A.只有走法西斯道路
B.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失灵
C.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
D.胡佛信任新政府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到法西斯道路问题,也没有体现胡佛对新政府的态度。另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还没开始。由“我们无能为力了”可知是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故选C项。
【答案】 C
9.193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饭,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轮到我妹妹了。”这表明(  )
A.美国的教育模式与众不同
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
C.美国贫富悬殊
D.经济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解析】 小女孩不回家吃饭并不是学校教育模式与众不同,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和C项;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31年”“轮流吃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故D正确。
【答案】 D
10.1929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解析】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美国经济感冒,其他国家也会打喷嚏。
【答案】 D
11.1931年,假如我们以旅游者的身份前往美国,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
A.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B.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衰败
C.“胡佛村”已经大量出现
D.城市中的人们哄抢商品
【解析】 193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调高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 从材料“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可知,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企图转嫁危机;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进口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举行英联邦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优惠制;法国则采取限额输入的办法,保护本国的商品市场。这就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说明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现象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图一可从章鱼代表危机,控制了地球的角度分析。图二可从图中开工率低、失业率高、罢工集会等信息联系经济危机的影响。第(2)问“现象”联系经济战,“原因”从相互排斥、贸易保护入手。第(3)问可从危机危害程度加深、各类矛盾激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图一:经济危机蔓延到整个世界,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图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
(2)现象: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激烈的经济战。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各国试图摆脱经济危机,强化贸易保护政策,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3)影响: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世界经济秩序进一步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煤矿工人家里,小孩与妈妈的对话。
小孩对妈妈说:“天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呢?”
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父亲现在失业了,没有钱买煤啊!”
小孩问:“妈妈,父亲为什么失业呢?”
妈妈回答:“因为煤太多了。”
材料二 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 000家企业破产,5 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 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 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00年以来的美国》
材料三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胡佛失意”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生产过剩和根本原因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各种现象和行业以及数字的提取中概括。第(3)问从胡佛对经济危机的处理措施及后果思考。
【答案】 (1)主要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生产相对过剩;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表现:工业危机:企业破产,生产下降;金融危机:银行倒闭;农业危机:农产品被抛弃。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初期,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一、选择题
1.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在困难中……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我也是以这样的精神来担当的。”“他们的愿望”在当时主要是指(  )
A.恢复民主制度     B.取缔垄断组织
C.恢复发展经济 D.打倒法西斯政权
【解析】 罗斯福首次总统就职演说是在1933年3月,当时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众的愿望是希望他能迅速恢复经济,改善民众生活。
【答案】 C
2.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其初衷在于(  )
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对银行的整顿,重建人民对银行的信心,这样才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答案】 C
3.(201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民提供补贴
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析】 政府缩减耕地数量,是为了从整体上调控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从而促使农产品价格稳步提升,从而渡过经济危机。
【答案】 D
4.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B.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措施仍然是推行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他反对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而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胡佛有此言论。
【答案】 C
5.(2013·北京高考)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利用时间“1933年”“美国”以及“全国复兴管理局”,可判断是考查罗斯福新政。成立全国复兴管理局是新政中复兴工业的措施,目的是调整劳资关系。A项是整顿银行的目的;B项是措施,不是目的;C项是社会救济的目的。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6.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整顿银行 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 兴办公共工程主要是解决失业问题,也可以工代赈,缓解救济压力。
【答案】 D
7.“(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推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政府将要对老者和病人照顾,体现在政策上就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B
8.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全面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是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完全靠市场的调节。
【答案】 B
9.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政策。这里“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
A.实行全国救济 B.全面整顿金融
C.压缩补贴农业 D.加强计划调控
【解析】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全面干预经济,故其实质是加强计划调控,A、B、C三项均是调控的具体措施。
【答案】 D
10.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解析】 从材料中“独裁者”“妒忌”“独立性已成往事”等信息可以看出,他是在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故选D项。
【答案】 D
11.下面是20世纪20—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C.1930—1932年,股市下跌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D.1932年,股市持续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解析】 罗斯福就任总统是1933年3月,D项时间错误。
【答案】 D
12.何顺果在《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中对美国崛起的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如1607—1789年是“奠基和立国”。据此判断,与1930—1945年对应的是(  )
A.扩张与起飞 B.重建与发达
C.危机与调整 D.称霸与冷战
【解析】 1930—1945年正是美国经济大危机以及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提取“失业”“饥饿”等信息回答。第(2)问“内容”结合新政中有关保护劳工权利、以工代赈的知识回答。“原因”从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方面概括。第(3)问结合材料二、三进行归纳。第(4)问第一种观点主要从紧急状态的角度分析。第二种观点主要从法令的角度分析。
【答案】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的制度建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指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和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什么含义?简要概括其主要影响。
【解析】 第(1)问中的“措施”可依据材料一中“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等信息进行归纳;“主要目的”应结合材料一中“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信息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主要方式”可结合材料二中“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等信息进行概括;“积极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含义”可依据材料三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等信息进行判断;“影响”应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 (1)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减耕减产的农民进行补贴;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定额的农产品课以重税。主要目的: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减少农副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复苏。
(2)主要方式: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积极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有利于早日摆脱经济危机。
(3)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了重大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对二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便迅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
B.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C.推行重商主义
D.强调垄断和竞争
【解析】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2.二战结束后,美国快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的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施
C.战争的作用
D.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解析】 B、D两项都属于该时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但是B项是主要原因。
【答案】 B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答案】 C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的运用,但其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事件是(  )
A.约翰逊总统实施“伟大社会”纲领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
C.里根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紧缩货币
D.克林顿政府倡导“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无法摆脱“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答案】 B
5.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曾经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B.大幅度加大国防开支
C.使用紧缩财政政策 D.大规模实行赤字财政
【解析】 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答案】 D
6.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这表明里根总统(  )
A.放弃建设福利国家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倡导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D.大力发展“新经济”
【解析】 美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之后,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突出了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减弱,故选B项。
【答案】 B
7.之所以把20世纪90年代称为美国的“新经济”时代,是因为(  )
A.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B.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
C.克林顿政府消灭了财政赤字
D.信息技术获得迅猛发展
【解析】 A项存在知识性错误,排除。C、D两项与“新经济”的内涵无关,排除。B项是“新经济”的特点。
【答案】 B
8.iPhone 4S是苹果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时尚智能手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正得益于这类高新科技的推动。以下关于这类经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被称为“新经济”
B.它发展的动力是科技创新
C.它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D.凯恩斯主义是其经济思想
【解析】 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取代。
【答案】 D
9.1979年5月,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在英国进行经济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
①国有企业私有化 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 ③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④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③不是英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措施,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 C
10.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计划总署,莫耐负责制定了第一个计划(1947—1953年),以此来刺激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开始实施第二个计划(1954—1957年)。这说明(  )
A.法国实行计划经济
B.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经济
C.法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
D.法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计划经济。法国实行的是计划指导型经济,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答案】 B
11.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德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  )
A.社会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计划指导型经济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及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本题答案为A。
【答案】 A
12.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统制经济体制”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政府亲自定调”“协调经济高积累”等关键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分别是二战后英国、法国曾经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C项是日本二战后初期实行的基本模式,与题干材料中“协调经济高积累”等信息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识读1948-2008年美国失业情况统计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失业率最低点出现在哪一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盛行的经济理论是什么?
(2)图中所示失业率最高点出现在哪一时期?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图中哪一阶段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这一联动关系是怎样被打破的?
(4)从上述各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中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依据图中“1954年”等信息判断,“经济理论”可依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时期”可依据图中“1978年”等信息进行判断,“措施”需要从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阶段”应注意“联动关系”的限制条件,“措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经济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1)经济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2)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措施: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阶段:1996—2008年。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4)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以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为目标。
14.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初,胡佛政府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2)罗斯福总统运用的是上述哪只手?列举三例说明他在社会救济方面是如何用这只手的。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里根总统和克林顿总统分别是如何运用“看得见的手”的?结果如何?
【解析】 第(1)问联系“看不见的手”,“主要观点”结合市场调节和反对干预;“结果”结合失败回答。第(2)问联系“看得见的手”,举例联系教材,“作用”结合缓和矛盾,促进消费。第(3)问里根总统从减少干预回答。克林顿总统从第三条道路回答。“结果”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回答。
【答案】 (1)用“看不见的手”。主要观点: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用“看得见的手”。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消费。
(3)里根总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克林顿总统: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结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综合检测(六)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人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说明这场危机(  )
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
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
【解析】 “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说明大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极大。
【答案】 D
2.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了2%,而工业生产却增长了55%。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B.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是“1920—1929年”,此时经济危机还未发生,所以C项错误。美国财富大量集中在“占人口总数2%的人”手中,说明A、B两项正确。材料显示,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远远低于工厂的生产率的增长,而且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容易导致生产与销售之间矛盾的出现,引发经济危机,D正确。
【答案】 C
3.罗斯福总统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式是(  )
A.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
C.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解析】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在此形势下,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答案】 C
4.历史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这场“大手术”指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
B.政府参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大规模干预经济
C.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政权干预资本家的经营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 “‘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说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D两项属于新政的具体表现,C项属于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 B
5.
(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某项政策宣传画,为了执行这一政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直接发放救济物资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解析】 提取宣传画中的关键信息“工作付酬”,A、B、C三项与此不符;D项是以工代赈,与“工作付酬”一致。
【答案】 D
6.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中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
A.罗斯福的民主改革使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B.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
C.罗斯福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
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解析】 “民主巨星”中“民主”应与“专政”相对,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保留了民主传统。A、C两项错误,新政只是调整了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未改变;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
【答案】 B
7.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贬值
【解析】 罗斯福上台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他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导致国家的开支显著上升,故选A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相对过剩的危机,为了稳定价格,美国大量销毁农产品,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大量银行破产,罗斯福上台后,银行数量只是恢复,并不是增多,故C项错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以利于国家出口,故D项错误。
【答案】 A
8.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抑制贫富分化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金融秩序 D.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 遗产越多,征税越高,其目的是抑制了贫富分化、贫富悬殊。其余选项与此不符。
【答案】 A
9.二战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依靠美国政府的调节干预,主要表现在(  )
①大量军事订货 ②刺激出口 ③投资科研教育
④实行大规模工业国有化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 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等措施来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此可知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所以答案为C。
【答案】 C
10.(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A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黄金时期”,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
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推行私有化 ③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④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思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时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经济“滞胀”。经济“滞胀”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的失灵。鉴于此,西方国家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选A项。④属于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答案】 A
12.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而在欧洲各国债务中相当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如下表)。
国别
瑞典
丹麦
法国
希腊
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38.2%
37.9%
34.9%
21%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福利政策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社会公平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C项表述错误。A、B两项说明了作用;D项是弊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4分)
【解析】 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紧扣“福利措施”加以提炼,再逆推其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从救济低收入者和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第(3)问要注意从材料中尽量提取答案要点,切忌抛开材料泛泛而谈。第(4)问从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方面分析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8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看出劳工的困难问题、工人罢工问题,后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相对应地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看出战争开设了工厂,并创造了就业机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由“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应当保留”看出新政的实质,里根和克林顿的“改进和补充”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措施:继续兴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以保护劳工权利;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政府从限制农业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里根:(政策)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效果)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和,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克林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效果)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