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教师用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教师用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1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31 14: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曾专程到西安参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了大唐芙蓉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浓郁的秦风唐韵令她倾倒。她表示,中国的文化很有根源,回去以后,她会尽自己的努力,以使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那么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秦始皇有何丰功伟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1.“秦王扫六合”一目,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的背景,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秦国统一的条件;(2)秦灭六国的概况;(3)统一六国的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力、人才、人心向往统一等角度认识其统一的条件。教师可以补充文字史料引导学生学习秦灭六国的过程,认识嬴政的雄才大略,以及在推动统一中的作用。统一的影响可以由学生自主梳理归纳。
2.“确立中央集权制”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3)郡县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而理解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
3.“‘大一统’政策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秦始皇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教学中,主要是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发展交通,加强边防等方面进行掌握。本目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注意运用多媒体补充相关材料,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感性知识。
4.“历史的余音”一目是对秦始皇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学习思考”,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认识秦始皇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方面,主要以生产力发展、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等方面来把握;消极影响方面,可以结合秦末农民起义来理解秦朝的暴政。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要史实。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重点)
2.全面评价秦始皇。(重难点)
“秦王扫六合”
1.条件
(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等杰出人才。
(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完成统一。
3.意义
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确立中央集权制
1.措施
(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
(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1)措施: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
(2)意义: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便于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
3.发展交通
(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加强边防
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有效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历史的余音
1.政治家
(1)统一全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2.暴君
(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滥用民力,赋税、徭役沉重。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刑法严酷。
秦王嬴政在统一战争中的作用
1.秦王嬴政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当机立断,作出统一全国的战略决策,使秦国统一全国的战争能够顺利展开并有序进行。
2.秦始皇的超人气魄和胆识,在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灭掉六国的速度是惊人的。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6年,灭燕;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1年,灭齐。
3.秦始皇善于用人,有力地推动了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战争的进行。秦王嬴政重用李斯,接受了他所提出的及时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的建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新起用老将王翦;礼遇尉缭,采用了他所提出的利用金钱分化瓦解敌人的建议。
1.善于用人是秦王嬴政能够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面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联盟,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尉缭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
A.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
B.远攻近交,首先进攻远方的国家,后灭邻国
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D.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
【解析】 秦王嬴政采用了李斯、尉缭的建议,提出选择弱国、正面突击,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答案】 C
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
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他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成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时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 ( http: / / www.21cnjy.com )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秦始皇措施的影响
设问解读 第(1)问秦始皇修筑长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到因地制宜的实体表现。第(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在对观点进行评述要注意结合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同时要辩证地进行评价。
续表
材料解读 材料一:以表格形成表现了不同地段、长城修筑的方法。材料二:秦始皇下令拆毁原来各诸侯国的长城。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问分析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第(2)问具有开放性,评述时从两个层次入手,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尝试解答】
(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但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统一并确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 大一统 ┚政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和度量衡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统一车轨修筑长城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图中②为韩,④为赵,③为魏,①为楚,⑥为燕,⑤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②④③①⑥⑤。
【答案】 A
2.(2013·邯郸月考)《嬴政的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文中写道:“始皇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不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全国推行郡县制
B.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首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秦始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取的措施影响非常深远,其历史影响随处可见。D项应指商鞅变法;A、C两项是B项的一部分。因此,最符合题意的应该是B项。
【答案】 B
3.(2013·深圳高二检测)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 C项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C
4.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B.他首创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他实行“焚书坑儒”,维护了思想上的统一
【解析】 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他三项只是秦始皇的功绩之一,不能全面概括其贡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下面是某同学研究古代君王搜寻的一幅图,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若设立历史法庭,请你把下面相关法庭记录整理一下。
原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告诉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告人自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始皇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原告诉状:你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陵墓,劳民伤财;你赋役繁重,要我们将收获物的大多数交给你;你统治残暴,把严酷的刑法强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没有活路。你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辩:我统一了六国,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以前那种割据混战的局面;我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开拓了疆域;我颁布了秦律;我统一了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我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我是千古一帝。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项。
【答案】 A
2.(2013·南通高二检测)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解析】 由“秦王”“六合”“西来”信息可以看出,李白赞扬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答案】 D
3.秦始皇每天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所以才出现题干所述现象。
【答案】 D
4.(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项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5.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与下列图片相关的措施是(  )
秦半两钱        秦铜权
A.统一货币、度量衡 B.修筑驰道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这与秦统一后采取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关。B项是交通设施;C项是边防工程;D项属于文化方面。
【答案】 A
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解析】 秦始皇修驰道等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B
7.(2013·湖州高二质检)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本题的“题眼”是材料中的“民心和民力”以及“评论秦朝灭亡”。造成秦朝短命而亡的不是制度上的原因,而是实际操作中的暴政,这些暴政使之最终丧失了民心和民力,造成必然灭亡的结果。最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 C
8.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中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依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根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理解辩论的焦点是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材料一主张实行郡县制。第(2)问中材料二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商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国家统治;材料三主张统一思想言论,理由从社会现实状况回答;明显不同的用词应该是“师古”和“师今”。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战国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第(4)问材料四中秦始皇赞同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答案】 (1)焦点: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态度: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
(2)“师古”和“师今”。
(3)材料三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
(4)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自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答案】 (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唐武德九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1.“东征西讨定基业”一目,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掌握:
(1)起兵反隋的背景;(2)统一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①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②李渊领导的军队为何迅速壮大?③为完成统一李世民采取了哪些战
略战术?补充相关史料认识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唐朝建立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击破东、西突厥”一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中抓住三个要点:(1)玄武门之变;(2)击破东、西突厥;(3)唐蕃联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结合教材中“学习思考”理解玄武门之变,感受封建皇权争夺的残酷性。联系教材中《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学习李世民在打败东突厥的史实,结合教材中安抚东突厥将领的做法,理解唐太宗军事打击和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政治策略。结合文成公主入藏体会唐太宗为民族团结作出的重大贡献,此部分可以由学生自主梳理,教师最后总结。
3.“贞观之治”一目,是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用讲授法讲清“贞观之治”的含义。提出问题:(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合作探究,自己得出答案,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唐朝开放的心态与开明的政策。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重点)
2.对于唐太宗形成客观公正地评价。(重难点)
东征西讨定基业
1.起兵反隋
(1)背景: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概况
①617年,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大旗。
②618年,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定国号唐,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解除了后顾之忧。
(2)接着,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打败刘武周集团,解除了侧面的威胁。
(3)620年,李世民率军进入中原,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4)到624年,唐朝最终统一全国。
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
(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
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
(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
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
1.主要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
(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不报私怨,从治国大局出发,重用太子谋臣魏征。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他常用古语来警醒自己;撰写《帝范》十二篇教育太子。
(3)吸取隋亡教训: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3.主要表现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4.晚年奢纵
晚年的唐太宗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服丹暴亡。
正确认识贞观之治
1.原因
(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
(1)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
(4)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3.评价
(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开元盛世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时期调整统治政策,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贞观之治
【解析】 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中“唐高祖”应为“唐太宗”。C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
展中的作用
1.开创盛世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政策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2.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解析】 魏征是著名的谏臣,由此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4)材料四中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措施
设问解读 第(1)问,说明隋朝灭亡给唐朝统治留下了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教训,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到重要作用。第(2)问要求对材料二给出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其本质。第(3)问,其实就是要求对材料三进行总结提炼。第(4)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实质”和“依据”。
材料解读 材料一:唐太宗认识到隋朝灭亡的原因和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二:指出“君舟民水”,认识到下层民众的力量。材料三:唐太宗认识纳谏的意义。材料四:李贽认识到明主的重要性。
解答思路 前三段材料都直接引用了唐太宗的言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其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隋因暴政而亡给唐太宗的巨大影响。贞观之治正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只是第(4)问要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一种人治制度。其表现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或遇明君则较清明,遇昏君则政治腐败。
【尝试解答】
(1)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思想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果关系。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
(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重视用人和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谀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发动
兵变,
登上
帝位开明
的民
族政
策击败东、
西突厥 与吐蕃
和亲安置东突
厥旧部贞


治克制私欲善于纳谏选贤任能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一、选择题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答案】 C
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③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 ④限制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
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
【解析】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
【答案】 D
4.(2013·泉州质检)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以后历朝封建皇帝学习的楷模,其统治特点包括(  )
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②虚心纳谏 ③注意改善民族关系 ④清明统治始终如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唐太宗执政期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经济齐发展。但其晚年却在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中渐趋奢靡,没做到“始终如一”。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杰出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家唐太宗的考查,从其治国思想、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民族政策、实行政治制度、重视人才等角度进行考查。换而言之,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回答时注意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答案】 (1)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事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玄武门之变 ②被封为秦王 ③继承皇位 
④派李靖统兵出击东突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①—626年,②—618年,③—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④—629年。
【答案】 B
2.唐初打败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的政策。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  )
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辖
B.唐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唐对突厥采取了镇压的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突厥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国力增强,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解析】 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 D
4.(2013·北京质检)唐太宗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主要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题干中前两句话说明唐太宗看到了隋末统治的黑暗,根据“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体现了②③。材料中“朕拨乱反正”是指唐太宗改变隋末的黑暗状态。
【答案】 D
5.(2013·北京海淀高二期中)唐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 D.轻刑薄赋
【解析】 材料意思是国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重农抑商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的能力。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答案】 D
7.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还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
C.巩固统治 D.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答案】 C
8.(2013·宁波高二检测)唐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卒用彦博策,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以册封的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第(2)问应紧扣羁縻政策这一开明的民族政策进行评析。第(3)问要注意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
【答案】 (1)以册封的方式。
(2)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是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影响: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取“国以人为本”“人君简静”“隋主残暴”等信息作答。第(2)、(3)问同样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评价唐太宗注意具体的历史环境。
【答案】 (1)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2)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3)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4)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康熙帝不愧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那么康熙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1.“少年天子”一目,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阅读,了解康熙的生平,结合教材中“学习思考”教师讲解剪除鳌拜的原因,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康熙帝用什么策略铲除了鳌拜,让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最后教师概括总结。
2.“平定三藩”一目,在教学中重点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掌握:(1)原因;(2)过程;(3)影响。结合教材中16页第二个“知识链接”认识“平定三藩”的原因,教师可以补充三藩势力范围的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叛军势力的强大,感受平定三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随后教师提出问题:①康熙帝是如何平定西北叛乱的?②吴三桂是如何被铲除的?
③平定西北对铲除吴三桂有何影响?由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3.“统一台湾”一目,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掌握以下内容:(1)背景;(2)统一台湾的过程;(3)设置台湾府的历史影响。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补充相关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统一一定能实现的思想。
4.“抗击沙俄”和“三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噶尔丹”两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康熙帝在抗击侵略和维护统一方面的丰功伟绩和雄才大略,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康熙帝的评价,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掌握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重点)
2.客观评价康熙帝。(重难点)
少年天子
1.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四大臣辅政。
2.1669年智除严重威胁皇帝权威的鳌拜。
平定三藩
1.背景
三藩拥兵自重,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经过
(1)1676年清军击败耿精忠,迫使尚可喜投降,使吴三桂陷入孤立状态。
(2)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叛乱。
3.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一台湾
1.背景
(1)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嗣位,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
(2)康熙亲政后,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
2.概况
(1)军事进攻:1683年,施琅率水师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
(2)政治管理: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3.意义
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抗击沙俄
1.背景
(1)沙俄扩张: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俄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2)康熙筹划:两次亲巡东北,实地观察边防,知己知彼。
2.过程
(1)1685年,清军进兵雅克萨,俄军被迫投降。
(2)1686年,俄军卷土重来,康熙派军重创俄军,俄军被迫同意讲和。
3.结果:《尼布楚条约》签订
(1)时间:1689年。
(2)内容: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3)意义
①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②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
三征噶尔丹
1.三征噶尔丹
(1)背景
①1671年,噶尔丹武力占据了维吾尔族居住的天山南麓。
②1690年,噶尔丹出兵乌兰布通,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陷入一片混乱。
③噶尔丹和沙皇俄国勾结,更加重祸乱的危险性。
(2)经过:康熙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叛乱,举行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
(3)影响: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其他贡献
(1)治理黄河水患、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
(2)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组织编写《康熙字典》。
全面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噶尔丹叛乱;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2)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组织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3)康熙盛世中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推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下列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打击分裂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C.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的变化趋势
D.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解析】 评价康熙帝,既要看到他对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A、B、D三项属于康熙帝的历史贡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
【答案】 C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康熙收复台湾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设问解读 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回答的是“台湾归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背景。第二小问要注意是回答“政治”意图,而不是其他原因。第(2)问要结合材料,同时注意设问中的限制条件“经济、文化联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续表
材料解读 材料一:在归统之前,台湾的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少,在统一台湾后人口增加,说明统一对台湾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统一对于大陆特别是福建当地的就业和生活有积极作用。材料二: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福建等内地官员到台湾传播儒家思想,从而强化了两地的文化联系。
解答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进行准确联系。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统治者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目的和意图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统治。第(2)问注意回答的角度是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涉及福建和台湾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尝试解答】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政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积极作用:经济上,大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
少年
即位,
智除
鳌拜康熙帝
的文治
武功统一台湾平定三藩巩固
统一,
开创
盛世抗击沙俄三征噶尔丹
一、选择题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康熙继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建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故①错误;康熙继位的时候,以“三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故④错误。
【答案】 B
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汉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割据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解析】 康熙十五年正处于三藩之乱时期,另外福建处于三藩之一耿精忠管辖的范围,所以福建莆田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
【答案】 A
3.(2013·天津高二测试)1683年,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借材料信息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诗中的“海隅”这一信息,便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答案】 D
4.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解析】 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捍卫了边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其他三项说法都不全面。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比如:满清剃发易服,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力。
——《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材料二 
材料三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
(2)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3)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民族矛盾,材料二康熙帝下诏征讨噶尔丹,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雅克萨之战反映了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的矛盾。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依据教材知识归纳,要注意题目要求。第(3)问要注意分析康熙帝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具体表现在吸收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等。
【答案】 (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
(2)平定三藩之乱,维护西南稳定;三征噶尔丹,控制西北;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3)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或具体答: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重视与藏、蒙等民族的团结)。
一、选择题
1.(2013·福州高二检测)康熙继位后的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诛杀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 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
C.鳌拜大权独揽 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通过鳌拜矫诏诛杀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答案】 C
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此处的“朕”可能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解析】 康熙帝把解决三藩问题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
【答案】 B
3.(2013·南京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清朝设立台湾府是在清军打败郑成功后人的基础上设立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4.康熙帝的诗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其中所反映的事件是(  )
A.亲自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B.抗击沙俄入侵,显示了国威
C.平定了“三藩之乱”
D.解决了东南沿海的边患问题。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天山路”“瀚海行”可以判断,该事件是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答案】 A
5.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  )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在喀尔喀地区开始实行盟旗制度
【解析】 乌兰布通战役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熙帝在多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会盟,调解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矛盾,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 C
6.(2013·黄冈高二检测)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  )
A.打击了分裂势力 B.打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是打击分裂势力,平定叛乱,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则是打击殖民侵略,二者都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 D
7.下列康熙采取的重大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噶尔丹叛乱
【解析】 A、B、D三项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维护国家统一的平叛(乱)战争,而C项是反侵略战争,所以性质不同。故此题答案是C项。
【答案】 C
8.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解析】 康熙帝一生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抵抗外来侵略,使中国版图基本奠定,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31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康熙帝谕令:“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 ( http: / / www.21cnjy.com )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宵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
(2)根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四,康熙帝为什么拒绝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解析】 本题考查康熙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较容易,联系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措施: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意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地位:尼布楚、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
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
(3)原因:会导致台湾独立,严重损害国家主权。结果:派兵收复台湾,设台湾府,维护国家统一。
10.(2013·西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 ,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二则……”的信息可以看出平定态度之坚定;由“不宽王贝勒老帅……罚先行于亲贵”可判断赏罚分明;由“论录绿旗诸将等……”可判断重用汉人和绿营。第(2)问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形势进行归纳分析。
【答案】 (1)①康熙帝在平定三藩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③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2)强化君主专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推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在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表现
人物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时代 战国后期~秦朝封建社会初期 隋末~唐初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清初封建社会后期
贡献 ①统一中国 ①发展、完善封建制度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②调整政策,推动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①内弥纷争、外抗强俄,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纳谏、用贤、高度自省的德行成为后世君主的楷模 ②开创康乾盛世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1.秦始皇、唐太宗、康煕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解析】 B项不符合康熙帝,C、D两项不符合秦始皇。
【答案】 A
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坚持群众史观
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
那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历史背景
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
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2.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解析】 从题干来看,康熙帝一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否定。从四个选项来看,B、C、D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嬴政,历来都认为其是一个暴君,然而A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肯定。
【答案】 A
综合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扬州高二检测)“大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帝王(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康熙帝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词描写的是秦始皇。
【答案】 A
2.(2013·苏州高二检测)司马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C.秦律严苛细密 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解析】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答案】 A
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创立的,与秦朝无关。
【答案】 B
4.(2013·宁德高二检测)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唐太宗曾击破东、西突厥,A、C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D项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答案】 B
5.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君与民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B.认真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D.认识到了“存百姓”的重要性
【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水也”“国依于民”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施行德政,“存百姓”的重要性。
【答案】 D
6.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该言论的是(  )
A.发动玄武门之变 B.善于纳谏
C.克制个人奢欲 D.减轻徭役赋税
【解析】 唐太宗的话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种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作为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实行能得民心的措施。B、C、D三项均为能得民心的措施。
【答案】 A
7.(2013·嘉兴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人物——康熙的主要活动。①于1681年平定,②于1683年收复台湾,③发生于1690年,④于1689年签订。
【答案】 C
8.(2013·南通高二检测)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 题干要求从当今“我们”的评价角度去选择,而“我们”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去评价康熙帝。
【答案】 C
9.(2013·郑州高二检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观察下图中的绘画,画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
清军过桥湾图
A.平定三藩之乱 B.挫败沙俄侵犯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开发西北边疆
【解析】 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开中国空前繁荣盛世之新纪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位封建帝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阶段特征。秦始皇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康熙帝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巩固和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当时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并没有开创新纪元,也没有顺势而为,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措施?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4分)
【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争霸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第(3)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4)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措施:设置州县,封官晋爵。评价: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削平三藩,巩固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关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不同: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