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分值:150 时量: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
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
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
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
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
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
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
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 “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
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
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
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
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
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7分)
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
宋长征
人住在村子里,养鸡,喂狗,用铡刀铡碎一捆青草,是为了一头牛青青黄黄的日子。鸡会打鸣,会下蛋,会
在村前的小河滩上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人也想,可是脱不开身呀,村外的田里种着庄稼,村子里整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人想活成一只鸡都不成;再说,鸡的下场也不怎么光荣。狗最会看家,看似卧在墙根下,眯缝着眼,稍有动静,就红了眼,把一个“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其实,见你一哈腰,便弓了身子,夹起尾巴,钻进一个柴草窠里,再不愿管别人的闲事。人不像狗,要不然,活得多没意义。
牛呢,我不说你也知道。主人下地了,被拴在林东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日头在东,在西边卧;日头爬上南
天门,就靠紧了柳树根。嘴倒嚼着,尾巴甩来甩去,也拍不到一只苍蝇;日头落在屋檐上的时候,牛们大都站起身来,朝着庄稼地的方向,哞——哞——喊了两嗓子,不大会儿就有人走了过来。天就黑了。
庄稼住在地里。南岗子,西水洼,起起伏伏,不咋平坦的老河滩上都是庄稼的家。眼下,庄稼做不了自己的 主,村子里住的有的是人。别看平常不怎么出来,开春了,动镰了,一个个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士兵,跟无形的时光拼着抢着,不过是为了果腹,重复上演着祖先继续了很多年的战争。庄稼一开始不大理会这个,好像有了人,日子便再不会像草那么索然无趣。老河滩上的草就没人管,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羊呢,比较挑嘴,喜欢的,抿在嘴里,不紧不慢,咀嚼着光阴;不喜欢的,比如刺老牙,打了个响鼻,分明在告诉自己的子女:那玩意儿碰不得。
至于庄稼到底羡不羡慕草的活法,这个你得问庄稼。反正,乡下有风也有雨,有寂寞的寒冬,也有漫长而火
热的盛夏,草能忍受,庄稼也不惧怕——脚下一样是贫瘠或者丰腴的土地,头上是或阴或暗的天,生长时不妨昂首向天,成熟时不妨低头看地。这日子,悠悠远远,不也已经走了很多年?
凝望炊烟,静听流年。
人这一辈子啊,还真是有些复杂,不能像一棵庄稼,在野地里生长。像蚂蚁那样日日辛劳,不过是为了寻找
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村子就是一个蚂蚁窝,一个个老去的蚂蚁靠在土墙根下晒太阳。他们拿不起锄头了,也背不起草筐,眼看着村口那棵刺槐树上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老去的脉络里已寻找不到春天的影像。他们却又无限希望,看着咿咿呀呀在土里打滚的娃儿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许吧,咀嚼了那么些年的庄稼子孙,此时已风化在泥土,紧紧握住一条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错过时光,记得在春天上路。
一棵庄稼就是一种温暖——但不一定就是粮食。十月的棉田迎来了收获云的季节,那些丝丝绒绒的棉絮,将
被村庄里勤劳的妇女采收在贴身的布兜,在一个个寂寞的夜里,嘤嘤,嘤嘤,纺织着平凡的一生。那些棉的温度,从此将拔在男人身上,暖在男人的脚上,甚至,远在千里的儿女,从邮局的包裹里,轻轻,轻轻,取出,一种暖意会霎时夺眶而出。远在天涯的你,是否也在牵挂这样一种温暖,那细密的针脚,就是一个母亲用尽一生写满的爱的叮咛。
一棵庄稼长啊长,分明在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有一种庄稼叫谷子,细细的茎,狭长的叶子,于夏日的某天,被一粒粒点进田里。阳光有多热烈,生命就有多少激情,他们扎根,分蘖,像风一样顶着七月的流火往上蹿。
静止,就是静美。这是在秋天,才能体悟到的一种美丽情愫。满地的谷子啊,穗头,比麦子大了好几倍,齐
刷刷低下谦卑的头颅。稻草人适时登场,这个陪伴了土地与乡村多少年的神秘人物,就像一尊神的雕像。或者,凝视了乡村很久,像一位普渡众生的圣母,轻轻一拂,谷子便在这个季节迅速膨胀,给贫瘠的家园以最大的希望,让男儿如山,让女儿如花,继续奔跑在乡村或乡村以外的岁月。
学做一棵庄稼不容易。
七奶放下手中的镰刀,向远处张望。她在等谁呢?哪怕一阵风能捎来马儿的消息也好。马儿是七奶的长子,七奶一天念叨一百遍也不觉得唠叨,这样,七奶在乡下寂寞的夜里再不会哭泣。
马儿嘬加鸡蛋红糖的小米粥长大,长大了的马儿是一条骏逸的小马驹。马儿上学了。马儿落榜了。马儿在家
门口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蚊子咬了浑身红疙瘩,也不肯放弃学习。马儿参军了。马儿考上了军医大学。马儿娶妻了。马儿提干了……马儿却很少再回家。到后来,村里人再也没见过马儿的踪影。
木匠六爷说了:人啊,咋还不如一棵庄稼。
人呐,有时候真的不如一棵庄稼。一棵庄稼离村庄很近,见风就长,绝不辜负乡下母亲期盼的眼神。纺成丝 线,不是为了牵绊,是为了寄托一种远在天涯的温暖;熬一碗热粥,不是为了挽留,是为了把积攒一生的祝福装进儿女的兜。想念时,哪怕是梦呓也会叫出最亲最暖的那个字——娘。
玉米又长起来了,蝉的歌唱得无比嘹亮,村庄在仲夏的氤氲里安详。人还是村子里的人,唤狗的唤狗,撵鸡
的撵鸡,把日子过得琐琐碎碎,细细长长。一棵庄稼在田野里,听风,听雨,听蟋蟀柔柔的丝弦,明明知道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也不炫耀所谓的丰功伟绩。
其实,人知道就好。知道了一棵庄稼的高度,才能仔细审视脚下的土地,无论走多远,不忘却,不迷惘,就会像一棵庄稼,明晰自己的方向。哪怕最后化身为土,也会在来生茁壮。
(有删改)
注:宋长征,山东农民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领着一帮子女逮蚂蚱”,狗把“汪”字“重复喊了很多遍”,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开春了”“动镰了”“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了”字表示动作发生或完成,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C.“凝望炊烟,静听流年”是过渡段,文章以此为界,上文描写乡村景物,下文抒发对乡村人、事的思考,思路清晰。
D.文章用形象化、诗性的语言,将寻常的乡村生活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又不失其乡土特色,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
7.关于文中叙写七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部分运用倒叙,先写七奶等待马儿,后交代马儿的成长历程,这样写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七奶每天不厌其烦地念叨是因为她的生活产生了缺憾,唯有通过念叨才能慰藉孤独的心灵。
C.对马儿从小到大的回忆用语简洁而不简单,不深入言说却浓缩了成长悲欢,具有艺术张力。
D.七奶用乡土的馈赠养大马儿,但他只顾在外发展,没有在家奉养母亲,辜负了母亲的期盼。
2
8.为什么说“人其实高不过一棵庄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有评论认为作者笔下的乡村图景“真实而有力道”,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
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
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
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
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B.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C.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D.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
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表在文中指上表,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的“表”含义不同。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
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14.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卜算子·漫兴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年),词人因遭诬陷被罢官,赋闲于铅山。②李蔡,西汉名将,封侯赐邑,位至三公。③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5.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词题为“漫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罢官归田后的胸有郁积,自我解嘲之意。
B.“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李蔡为人下中,却封侯赐邑。
C.从如云的荒草到陈年老根,词人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以“力田”为业,努力耕作。
D.全词上阕从史料中取材,含蓄委婉;下阕就当时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寓庄于谐。
16.《词洁》评价此词“稼轩本色自见”,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是如何表现“稼轩本色”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分别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写女子在看到“复关”前后的不同表现,由此可见她对“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
3
句:“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王羲之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 。他的言行举止彰显出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儒学精神。正是因为有
这种的儒家思想,他的书法才能既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能自觉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有所抑制,努力向
着“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中和气象发展。 ,王羲之书法的主体是行书和楷书,偶尔出现一些行草书,
其表现和张扬也都有一定的韧性,不是放手流便、一任纵横。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
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 、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
度的克制。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才能表现出 的圣人风范。
东晋时代的草书比汉末草书在表现力上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这不是东晋书法的主干,也不是魏
晋书法的高峰,其原因仍是儒学精神的存在和影响在起作用。或者可以这样说,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这符合草书符号化的书写特质,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非常吻合,因此才能传承和发展两千年而长盛不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典范 然而 放浪形骸 不慌不忙
B.模范 所以 放荡不羁 从容不迫
C.模范 然而 放荡不羁 不慌不忙
D.典范 所以 放浪形骸 从容不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是东晋书法的主干,也不是魏晋书法的高峰,其原因仍是儒学精神的存在和影响。
B.这不是东晋书法的主干,也不是魏晋书法的高峰,仍是儒学精神的存在和影响在起作用。
C.这不是东晋书法的主流,也不是魏晋书法的高峰,其原因仍是儒学精神的存在和影响。
D.这不是东晋书法的主流,也不是魏晋书法的高峰,其原因仍是儒学精神的存在和影响在起作用。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D.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近年来,电子烟一度在市场上流行开来。与传统香烟相比,_____①_____,但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可选择性添加,并且不含焦油,这是很多人认为电子烟对人体无害的原因。
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是可选择的,但是商家为了让人更快上瘾,_____②_____。调查显示,电子烟中尼古丁实际含量最高可达传统香烟尼古丁含量的3倍。
除此以外,电子烟还会添加丙二醇、甘油等添加剂。其中,丙二醇具有一定刺激性,如过量吸入,就很容易
影响呼吸系统,引起气道炎症;同时丙二醇在被加热后会分解产生甲醛。实验表明,电子烟雾中产生的甲醛含量是一般香烟的5至15倍,是我国室内空气中甲醛容许最高浓度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不仅如此,_____③_____,烟油中还会添加香精等各类调味剂。如果商家过分追求口味,会往香精里加入二乙酰等化学物质,二乙酰会刺激
到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呼吸道纤毛,从而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还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因此危害是很严重的。长期吸入电子烟,也会逐渐摧毁你的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6分)
22.为什么说电子烟也有害健康?请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 个字。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著名学者叶嘉莹提出“弱德之美”一说。她认为“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
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弱德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柔性中的韧性”。
材料二:
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一诗中如此写道: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学校即将举办成人仪式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你结合自己对以上两则材料的思考,写一篇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