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冷
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
思考: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冷战
二战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起因
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
材料二:大同盟过去之所以能够成功合作,完全取决于其成员国能够超越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悲剧在于:为了使第二次大同盟能够成功运作,以赢得战争的胜利,成员国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一部新历史》
材料一: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苏联企图扩张共产主义,消灭自由,而美国则要阻止共产主义,扩大自由。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加剧,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冷战的起因
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
二战后初期美苏实力对比
美国 苏联
政治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控制操纵联合国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有较高威望
经济 资本总额占世界3/4 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2/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
军事 第一个拥有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海空军居于世界首位)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此于美国;1949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53年氢弹爆炸成功
独占鳌头
空前强大
美苏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冷战的起因
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
材料四: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上的冲突,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战后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
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冷战的起因
何不干脆打一场?
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美苏势均力敌
1
2
3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
国家战略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相当
势均力敌
针锋相对
冷战的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冷战的表现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年9月)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实质:遏制苏联、称霸全球
冷战的表现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哈佛大学演说
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49年针对马歇尔计划及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封锁与禁运而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马洪,孙尚清主编. 金融知识百科全书
经济互助委员会
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冷战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
材料五: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解救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美国得到的好处是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卷》
思考: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实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美国称霸的目标
材料六: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卷》
思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关系?
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冷战的表现
军事
北约(1949年4月)
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
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第四条
华约(1955年5月)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的表现
地缘政治
思考:为什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苏联随即成立了“华约”呢?
德国问题即是东西方冲突的助推器,也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的焦点。
——邢来顺、吴友发《德国通史第六卷》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两极格局的特点
材料七: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沈志华《冷战五书》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冷战的发展
1961年修建“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冷战的发展
美苏会如何面对危机?为什么如此应对?
相互沟通妥协;避免战争
肯尼迪:“禁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 (1961.10.16)
赫鲁晓夫:“如美国取消封锁,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愿撤出导弹!”(1961.10.23)
肯尼迪:“可以取消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1961.10.25)
赫鲁晓夫:“接受美国人的所有要求!”(1961.10.28)
冷战的基本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下的世界还有哪些新势力在发展?
中国
日本
西欧
万隆
会议
西欧的联合: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的腾飞: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新中国崛起:“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中苏关系破裂
第三世界兴起: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等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多极力量的成长
思考:美国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材料八: 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两极格局的瓦解
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战略防御计划”
1987年
《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
戈尔巴乔夫访华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
冷战的影响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在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1.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消极
积极
谢谢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汇报人:王敏
起因
表现
社会制度
势均力敌
国家战略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两极格局
对峙与竞争
柏林
古巴
军备竞赛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西欧、日本复兴与西方集团分化
新中国崛起与第三世界 兴起
多极化趋势
冷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