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第2章 第6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第2章 第6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0 20:33:26

文档简介

课件7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中南 广州 佛山 中山 澳门 小城镇 城乡一体化 广州
劳动密集型 加工制造业 结构 增长速度 华侨 外向 劳动力 运作 城市 农村 观念 生活方式
耕地 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 珠江 酸雨现象 固体废弃物 管理水平 可持续发展
课时作业(十)
一、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变化图,完成1~2题。
1985年          2005年
1.对于1985~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成为城镇 
②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 
③至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度很大 
④小城市数量增加迅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原因包括(  )
①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自然条件优越 
②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区位优越 
③劳动力丰富,且为著名侨乡 
④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题,从1985~2005年的2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小城市数量的增加,大量乡村地区成为城镇,这使得该地区有较大的城市密度;而同时期大、中城市及特大城市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第2题,该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位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都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案】 1.B 2.D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完成3~4题。
3.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
A.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
B.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
C.小城市发展快,大、中城市发展慢
D.特大城市发展快,中等城市发展慢
4.推动本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的涌入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大、中、小城市的数量对比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中、小城市数量都有较大的增加,故均发展较快;第4题,这种变化是在自然条件没有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原有的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升级调整,促使城市快速发展。
【答案】 3.B 4.D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完成5~7题。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所占的比重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 D.模式4
6.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7.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解析】 第5题,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图中模式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密集型。第6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第7题,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 5.B 6.D 7.A
阅读材料,完成8~9题。
“中国灯都”古镇有3 000多家灯饰企业,产品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产品出口80个国家和地区。可谓“一灯照亮全球”。
在中山大地上,还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如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装、黄圃食品、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等。
8.在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  )
①城市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②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 
④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中山市经济模式的优越性是(  )
A.在分散专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
B.不需要投资和购置机器设备
C.用生产的产品偿还外商提供的设备、技术等的价款
D.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简易加工场所
【解析】 第8题,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也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第9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镇一品”,选项B、C、D均是“三来一补”开放模式的特点。
【答案】 8.A 9.A
10.(2012·广州检测)下图中,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厂”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香港—珠三角工业区位变化发展示意图
A.劳动力 B.科学技术
C.交通运输 D.市场
【解析】 读图知,“前店后厂”模式的最终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前厂后店”模式的最终产品销往国内市场,故市场变化是影响该地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 D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2.下列有关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 第11题,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的。第12题,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属于外资驱动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属于大城市扩散驱动型,在苏南地区比较典型。
【答案】 11.D 12.A
二、综合题
13.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印刷业发展很快,印刷能力曾占全球印刷市场的6%。由于加拿大等国纸张出口量减少,香港将部分印刷厂向广东省迁移。到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印刷能力已经超过美国东北部。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工业和造纸工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业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加拿大减少纸张出口的原因有哪些?
(3)广东省的造纸厂大多邻近制糖厂分布,这样布局的好处有哪些?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造纸业时,需要注意哪些环境问题?
【解析】 珠江三角洲印刷业迅速发展与其原料、市场、劳动力和交通优势有关。珠江三角洲发展造纸业可充分利用制糖厂的甘蔗渣原料,造纸厂可邻近制糖厂分布。加拿大减少纸张出口就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的,因此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造纸业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生态破坏,治理好造纸厂的水污染。
【答案】 (1)①市场需求量大;②接近原料产地,原料供应充足;③有大量廉价劳动力;④水陆交通便利。
(2)①为了保护本国森林资源;②为了减轻造纸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①工业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②造纸厂可以利用制糖厂的甘蔗渣做原料。
(4)原料的选取应避免对植被的破坏;避免造纸厂形成的水污染。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三大都市圈投资额、出口额、消费额占GDP比重表(单位:%)。
都市圈
1987~1996年
1997~2006年
投资额/GDP
出口额/GDP
消费额/GDP
投资额/GDP
出口额/GDP
消费额/GDP
长三角都市圈
33.00
32.33
35.37
36.70
41.24
32.63
珠三角都市圈
30.10
92.94
36.08
29.88
95.35
33.50
京津冀都市圈
36.74
14.11
37.78
39.99
15.96
35.00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亩)
年份
蚕桑
甘蔗
花卉
水果
蔬菜
烟草
其他
1978
7.34
15.96
0.69
0.11
1.12
0
4.15
2004
1.95
16.01
4.20
1.50
1.19
1.34
2.05
(1)分析材料一,三大都市圈中,外向型经济特点最为突出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三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共同的地理位置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分析材料二,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4)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比较三大都市圈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确定外向型经济特点最为突出的都市圈。抓住三大都市圈位于沿海的特点,分析其地理位置优势。第(2)题,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市场、外商投资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种植结构主要是向单位面积产值高的方向变化,这说明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影响。第(4)题,可根据珠三角的城市化问题进行拓展,如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污染等。
【答案】 (1)珠三角都市圈 出口额占GDP比重较高 濒临海洋,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2)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3)特点:产值高、面向城市市场的农作物比重上升。
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的发展对城郊高效农业的要求提高,地价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4)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