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信息化 虚拟对照体 快速 形象 数字化 自然和社会 资源 信息高速公路 遥感 虚拟现实
治安 警力 生物多样性 施药 施肥 产量 学术研究
课时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1.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包括(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现代通信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GIS、RS、GPS总称3S技术,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GIS、RS、GPS为数字地球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答案】 A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技术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最近欧盟计划发射30颗卫星,建立地球定位系统。这样,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和人们的野外活动,如探险、考察和旅游都可通过与地球定位系统的链接,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据此回答2~4题。
2.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的三个数据是( )
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3.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你认为较准确的是( )
A.有指向标
B.经纬网
C.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
D.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数字地球的组成除了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外,还包括( )
A.DOS B.WPS
C.地理信息系统 D.汉字处理系统
【解析】 第2题,每一个地点都可以由经度、纬度和海拔来确定。第3题,有经纬网的地图能较准确地表示方向。第4题,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技术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便于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答案】 2.B 3.B 4.C
新浪网2012年7月1日消息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规划还提出,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据此完成5~8题。
5.应用网络技术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的直接威胁是( )
①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许多很容易扩散的计算机病毒
②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③外国情报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国家机密
④网上黑客经常破坏一些计算机网站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数字中国”的出现意味着( )
A.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
D.任何科技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7.数字国土的重要基础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高速宽带网的建设及其传输速度
8.数字国土的最大特征与依据是( )
A.虚拟现实技术 B.分散式存储
C.全球网络 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解析】 第5题,答题的关键是“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计算机病毒和网上黑客对所有计算机都有危害,其对国家的危害往往是间接的。第6题,“数字地球”集中了很多当前最新技术,而新技术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体现。第7题,数字国土的实现需要大规模的存储空间,把信息分开存储到全球各地的计算机,使用时迅速从各地的数据库中调出来,因此,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及其传输速度是建立数字国土的重要基础。第8题,数字国土的最大特征与依据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是计算机虚拟的三维环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
【答案】 5.C 6.B 7.D 8.A
(2012·聊城模拟)“数字校园”是“数字地球”的具体利用与体现,读数字校园的应用图,回答9~11题。
9.“数字校园”是指( )
A.对校园内所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远程教育和网上学校
C.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D.建设虚拟学校
10.“数字校园”的思想核心是 ( )
A.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建设网上学校
C.发展远程教育 D.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
11.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有关地理教学的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再使用地球仪,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
B.对于区域的学习,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就能够得到关于行政区范围、动植物物种等信息
C.课堂上不需要老师,学生完全靠计算机自学
D.想要了解有关地区更多的信息,可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
【解析】 第9题,“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第10题,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第11题,虽然数字校园技术能大大丰富课堂教学,但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案】 9.A 10.A 11.C
12.我国的一些大型学校(高等院校)开通远程教学服务,采用最先进的传输手段是( )
A.电话 B.电视
C.信息高速公路 D.寄信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当今的电子教育的优点是学习时间完全由学生自由安排和计划,学习地点在家里。从教师处得到习题,完成的作业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两三天以后必定会从教师处传回评阅意见,电子教育所采用的通信工具即信息高速公路。其他方式如固定电话、寄信都不是,而电视教育与电子教育不同,电视教育有固定的时间。
【答案】 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一计划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材料二 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
材料三 现代战争是数字技术之间的较量,谁占据信息,谁就更富有和安全,谁失去信息,谁就会贫穷挨打。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向中东地区所投的炸弹中精确制导炸弹占全部炸弹的7.6%,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精确制导炸弹比重达到了80%~90%。
(1)美军精确制导炸弹的关键技术是_______________。
(2)简述数字地球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美国提出建设数字地球这一战略举措有何重大意义?
(4)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2)题,只要具备GPS和数字地球的基础知识,就可轻松作答。第(3)、(4)题,需要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分析,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答案】 (1)全球定位系统(GPS)
(2)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科学技术已成为研究地球现象的重要手段;信息传输技术,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迅速发展,为数字地球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3)通过继续把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的发展;数字地球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自然延伸,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更丰富、多样、重要的信息资源,维持全球战略的需要;数字地球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国力,提高其对全球事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国际热点地区的发言权。
(4)促进国土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于当地时间2012年2月2日19时57分,穿越0度经线,从西半球返回东半球,目前正全速向东航行,于8日左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并按计划展开第二阶段作业。此次作业执行“一船三站”的考察任务,在昆仑站进行冰川、天文、测绘等科学研究项目。此次科考将大大促进“数字南极”的建设。
材料二 数字南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将南极数据纳入互联网,将南极研究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更新,为科学家研究南极的气候、地壳、冰川、海洋等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一个在线的共享基础平台。
(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顺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解析】 本题以南极科考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1)题,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 (1)GPS 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