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期中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期中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0 20: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1年9月14日新华社报道 由爱尔兰、希腊开始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正在欧洲各国不断“发酵”。任何一点相关的风吹草动甚至流言蜚语,都可能随即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有所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材料中显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B.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作为区域,欧元区与欧元的流通区最大的区别是(  )
A.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B.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明显
C.与其他区域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D.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 第(1)题,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体现了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第2题,欧元区是指欧盟内统一使用欧元的国家区域,是由诸多国家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界限;而欧元的流通区已不再局限于这些国家,它没有明确的界线。
【答案】 1.D 2.A
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江苏省经济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D.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4.关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
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一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
D.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
【解析】 第3题,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产值降低,也不能说明农业地位下降。第4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三次产业。
【答案】 3.A 4.B
上帝赐予了枣庄太多的自然资源……家家户户锅底烧的全是煤,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煤烟的味道。到了晚上,黑暗的夜空下一片火海,大大小小的炼焦场火燃冲天(铁牛《煤城怒火》)。据此回答5~6题。
5.文章描述的区域(  )
A.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B.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
C.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
D.区域是相对开放的
6.文中的枣庄处于区域发展________阶段(  )
A.区域内部差异大
B.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多
C.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解析】 文章描述的枣庄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体,发展水平较低,属于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答案】 5.A 6.D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支援内地属于(  )
A.对口人才帮扶
B.招商引资
C.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
D.东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
【答案】 C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  )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 B
9.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许多企业纷纷到中西部设厂发展,下列属于此现象成因的是(  )
①中西部优越的自然环境  ②东部地区出现资源供求紧张,地价上升 
③优惠的政策条件  ④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伴随着区域发展规模的扩大,出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资源供求矛盾,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为提高效益,纷纷投资中西部地区,因为中西部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吸引。
【答案】 B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1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解析】 第10题,据图可知,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等10个省级行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11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地带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带,适宜在中、西部地带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地带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 10.D 11.A
读川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回答第12题。
12.与图中甲经济区相比,乙经济区特点是(  )
A.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
B.农业生产发达,粮食商品率高
C.人口密度小,迁入人口多
D.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解析】 乙经济区为长三角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
【答案】 A
中国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据此回答13~14题。
13.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1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移的迁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 
③要警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 
④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3题,企业实行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获取最大利润。第14题,注意题干中的“高碳”二字。“过滤”意在减少高污染企业的进入。
【答案】 13.D 14.B
自武威以西……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结合下图,回答15~17题。
15.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  )
①深居大陆腹地  ②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森林广布  ④地表千沟万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最常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盲目开垦
17.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会导致(  )
①湖泊被泥沙淤塞 ②地下水位下降 ③引发饥荒
④因缺乏食物而鼠害减轻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 第15题,“水草宜畜牧”是关键词,说明这里植被以草原为主,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文字描述的是河西走廊,这里位于非季风气候区;黄土高原才是千沟万壑。第16题,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最常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17题,这里气候干旱,淤塞湖泊的是“流沙”,“泥沙”来自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导致鼠害加剧。
【答案】 15.A 16.B 17.A
(2012·浙江高中会考)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完成18~19题。
18.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
【答案】 18.C 19.C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第20题。
20.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萎缩。针对湖泊萎缩的原因,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 A
二、综合题(50分)
21.(2012~2013学年邹平一中期末)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阶段一中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突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阶段一主要开发煤炭资源,阶段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较快。对照阶段二和阶段三可分析整治表现。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 资源过度开采 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向集中 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 交通、科技、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
22.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三大经济地带中,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主要集中分布于____________经济地带,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重庆是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分布最多的城市,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解析】 第(1)题,由图例在图中的分布特点看,我国东部地带是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集中分布的地带,可从工业基础、科技条件、信息通达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从重庆的地理位置、工业发展状况、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1)东部 原因:位于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交流快、科技水平高、人才密集、对外开放程度高等。
(2)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上游沿岸,水陆交通便利,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教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度较好。
23.某考察队考察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 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在最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令人销魂的五大沙漠”之首。但近年来,有人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3)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方针?
【解析】 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时,可结合下列关联图,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进行。
第(1)题,据材料二的描述: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判断是固定沙丘。第(2)(3)题,可根据关联图思考。
【答案】 (1)是固定的。
判断依据: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大。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中心位置,“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该城市的一大特色。该市准备在10年内投资600多亿元打造“东方湿地之城”,形成“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创造“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最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黄河三角洲湿地可以发挥哪些生态功能?
(3)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东营市为何要打造“东方湿地之城”?
【解析】 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生态功能和主要作用。
【答案】 (1)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低洼,黄河不仅能从中游带来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还能给这里补给大量水源,加之这里水体流动缓慢,使得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从而使得这里形成了大片湿地。
(2)湿地是蓄水池;能调节气候;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湿地中的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
(3)因为湿地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污染、吸烟除尘、过滤空气、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