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13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每次要在小鸟身上系上锡环以便辨识,就要伤许多脑筋。每次我把小鸟从巢里取出,总不免被成年的大鸟撞见,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就飞满了吵嚷愤怒的大鸟。
A.xì cháo zhuàng rang B.jì jiāo chuàng rǎng
C.jì cháo zhuàng rang D.xì jiāo chuàng r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祥,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B.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C.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彩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D.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潋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C.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国庆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4.下面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王东站起来,“这道题我还不懂,再给我讲一遍!”
B.小姚说:“李老师昨天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应该关怀关怀他,下午就去看看他。”
C.小明对深夜仍在大声喧闹的邻居说:“真不像话,这么晚了还在闹!”
D.张红在购书时,不慎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她连忙回去对中年女售书员说:“阿姨,我刚才买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了,您看见了吗?”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D.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6.下面文学常识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B.《诫子书》——刘备——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C.《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
D.《猫》——冰心——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二、句子默写
8.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秉烛夜谈、共话今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诗人人老心坚、壮志不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潼关》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潼关壮阔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11.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1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3.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训练13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每次要在小鸟身上系上锡环以便辨识,就要伤许多脑筋。每次我把小鸟从巢里取出,总不免被成年的大鸟撞见,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就飞满了吵嚷愤怒的大鸟。
A.xì cháo zhuàng rang B.jì jiāo chuàng rǎng
C.jì cháo zhuàng rang D.xì jiāo chuàng rāng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祥,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B.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C.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彩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D.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潋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
【答案】B
A.安详。
C.神采奕奕。
D.敛翼。故选B。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C.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国庆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答案】A
B.两面对一面,把“不能”去掉。
C.语序不当,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滥用否定词,把“不”字去掉。故选A。
4.下面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王东站起来,“这道题我还不懂,再给我讲一遍!”
B.小姚说:“李老师昨天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应该关怀关怀他,下午就去看看他。”
C.小明对深夜仍在大声喧闹的邻居说:“真不像话,这么晚了还在闹!”
D.张红在购书时,不慎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她连忙回去对中年女售书员说:“阿姨,我刚才买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了,您看见了吗?”
【答案】D
A.这是命令的语气;
B.长辈对晚辈应叫关心;
C.语气不委婉;
D.得体。故选D。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D.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答案】A
A项,“另外”前的逗号改为分号。因为“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与“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构成并列关系。故选A。
6.下面文学常识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B.《诫子书》——刘备——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C.《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
D.《猫》——冰心——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答案】A
B. 《诫子书》——诸葛亮;
C.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美国作家、电影编剧;
D.冰心未写过《猫》,她是现代作家、翻译家;故选A。
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答案】B
此题五个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第①句是起始句,运用设问的形式引起下文,第⑤句承接第①句,第③句从反面立论,通过“只有……才……”的关联句可以判断下面是②④两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二、句子默写
8.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秉烛夜谈、共话今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诗人人老心坚、壮志不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潼关》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潼关壮阔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三、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11.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1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3.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9.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
B.动词,得到/动词,得到;
C.代词,他的/代词,它们的;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A。
10.重点字词有:
(1)道,谈论;之,代词,代指这件事;闻,使……听道。
(2)第一个“闻”,名词,消息;第二个“闻”,听到,引申为知道。
11.D.句意: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任:对待。故选D。
12.本句句意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也”“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此……也”是判断句,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3.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同意。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由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由“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然后得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不能道听途说的道理。由乙①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可知,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由“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然后得出“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和做法,最终就会招致失败”的道理。故两者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
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答案】
9.A
10.(1)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2)像这样寻找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11.D
1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3.同意。甲文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然后得出“为获得真知灼见,不应该道听途说”的观点。乙①文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然后得出“不与时俱进造成失败”的结论。两者均属于“先叙后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