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栏目链接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根本原因:西汉初,刘邦分封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 同姓诸侯王 栏目链接②概况:借口“________”,吴王刘濞等七国发动叛乱,后被平定。
(2)汉武帝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背景:平定“安史之乱”后,许多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清君侧 推恩令 ②表现:节度使辖区广、权力大,职位往往________,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
(2)五代十国。
①含义。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②概况: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父死子继 栏目链接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建立宋朝。
②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________。
(2)措施。
①收精兵。
陈桥兵变 中央集权 栏目链接内容:禁军归________、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发兵权归________。
作用:实现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_______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________出任州郡长官,武臣不得掌握州郡。
殿前司 枢密院 统兵权 调兵权 通判 文臣 栏目链接③制钱谷。
内容:中央掌握州郡的大部分财赋。
作用:消除了割据的________,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3)评价。
①进步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局限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物质基础 藩镇割据 栏目链接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表现。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________,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实行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________发展到新的高度。
丞相 专制皇权 栏目链接(2)设立内阁。
①明太祖设___________,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②__________正式在文渊阁设立__________。明成祖后,有专门衙署,掌握了批复奏章的意见权,皇帝批复称“________”。
(3)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清承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处理。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内阁 批红 议政王大臣会议 栏目链接②设立军机处。
时间:清________年间。
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最初只参与处理________,后来职权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③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认识。有利:不断提高决策效率。不利:导致________,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雍正 军务 一人独尊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栏目链接(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链接(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栏目链接二、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发展特点
1.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发展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封建社会时期,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司法等大权,丞相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②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起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③唐朝时将相权一分为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北宋时期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栏目链接(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①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②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④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等地区的中央机构。
栏目链接2.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进,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栏目链接三、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栏目链接三、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栏目链接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栏目链接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例1]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栏目链接解析: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时”郡国并行,凭此即知“时”乃西汉七国之乱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栏目链接[例2]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栏目链接解析: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栏目链接[例3] (2014·汕头质监)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要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栏目链接[例4] (2013·江苏单科)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项表述错误。
答案:B 栏目链接[例5] (2013·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栏目链接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项正确。
答案:A
栏目链接 ※关注多元史观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它包含了政治制度的演进、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从其演进中,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如中央官制,选官、监察、地方官制的演变等。以史为鉴,其对现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栏目链接[例6] 2011年10月《数字报刊》一文提出:“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乾隆与华盛顿如果见面了,谈三权分立,双方会打起来,谈文字狱,他们会打得更凶……”乾隆与华盛顿出现分歧从文明史观视角看源于( )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C.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D.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栏目链接解析:乾隆生活在农耕文明社会,思想专制、保守。华盛顿生活在近代,美国工业化开始,故选A项。
答案:A 栏目链接
历史·必修1(岳麓版)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
1.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B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B
4.(2013·山东基能)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5.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答案:D
6.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是( )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B.在地方设节度使
C.设三司管理财政 D.派文臣任知州
答案:D
7.宋制钱谷的规定,对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与腐败
C.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答案:C
8.《朱子语类》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藩镇割据之弊严重
C.皇权与相权之争激烈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答案:A
9.自秦建制以来,历代王朝一方面以丞相(宰相)作为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在机制上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哪些措施符合这一特征?( )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10.(2013·潍坊模拟)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11.(2014·广东六校联考)《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D项宰相反弹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C。六部地位下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是最佳答案。
答案:A
12.(2013·盐城模拟)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
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清初军国大事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答案:C
13.(2014·茂名模拟)“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解析: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从文字上分析,应是数量较多,如果是为了保密,不会那么频繁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办事比前快了,故C项错误;也没有指出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A
14.(2014·广东十校联考)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的出现是废除丞相之后,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此题应该选择B。
答案:B
15.(2013·安庆一模)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职能: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综观各则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答案: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知识链接评析
汉代丞相谒见皇帝,皇帝起立,赐丞相以座;隋唐时期丞相上朝奏事均有座;从宋代始,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则必须跪着奏事。上述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了皇权日益加强的趋势。
解析与探究概要
1.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
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
3.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自我测评解答
1.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权力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和在地方上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3.不断限制和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不断加强专制皇权,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活动建议提示
可分小组分头查找资料,认识明清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容易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