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5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课件(共5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5: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三字经》
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全书,潜心专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就选自《嘉祐集·权书》。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洵的人生经历和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感悟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六国论
苏洵
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7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历史背景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因为各自的私心,这种联合并不稳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之后,燕、赵、齐三国也相继灭亡。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六国互丧 sàng 洎j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嬴 yǔ 赂秦(lù )
下咽 yàn 燕国( yān )
胜负之数shù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器 武器
打仗 作战 动词
亏损
全都 一概
相继灭亡
规律 道理 这里指原因
因为
因为
保全 形作动
文本解读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用攻战的(的方法)取得
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所得到的土地
其:代词,贿赂获得的土地实:实际
丢失 丧失
最想要的东西
本来
思:回想
看待 对待
比喻面积小
拿来送给别人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 。和下句“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暴:同“曝”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满足
决定,确定
以致、以至于
灭亡、覆灭
宜:动词,应该 ;然:代词,这样
事:动词,侍奉
薪:柴草
得:适宜、得当 之:代上面说的道理
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既然这样
凶残
代词,这样
安稳熟睡
思考: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这一观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对比论证
小获邑
大得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所大欲
所大患
得地难
献地易
地有限
欲无厌
奉弥繁
侵愈急
薪不尽
火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对比论证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亡的道理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地有限,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引证法
比喻形象生动
六国破灭之原因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厌”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曾
最终跟着
灭亡
亲近
已经
幸免
最初
名作动,坚持正义

功效


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两次
使退却
等到
因为
被杀死
形作动,坚持到最后
改变
几乎
时候
智谋和力量
确实
假使
不去
天数
命运
通“倘”,假使
较量
或许
轻易
估量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赵将犹在
胜负或未易量
(例证)
向使(假设论证)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赂者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呜呼!(六国)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六国)有如此之势,而为①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用,介词 礼: 礼遇,名作动 势:形势
为……所 :固定的被动句,“为”表被动
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为:治理,动词
北宋
六国
VS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名作动吃饭
胁迫,挟持
积久而成的威势
名作状 向下
封赏
名作动 礼遇 礼待
表被动
名作状 每日/每月
治理国家的人
并力:合力,六国联合 西:名作状,向西 向:朝向(秦国)
使:动词,让、叫 为:表被动,被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结构上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开药方: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重用谋士,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势:势力、力量
苟:如果
从:跟随
故事:古——前例,今——真实或虚构的有情节有人物的事
其势弱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其势于秦弱
齐读第五段,思考:作者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第一段
弊在赂秦
总 分
赂秦
力亏
(第二段)
总 分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段)
总 分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并 列)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过渡
引古
分总
(递进)
第五段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讽今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北宋
六国
VS
中心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告戒北宋
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总结
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引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引述史料,带有夸张,评论国家灭亡的原因。
写作的目的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文体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
《阿房宫赋》是文赋。
文章立意
《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
《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结构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
联系写作:人物素材苏洵
适用话题:奋斗正当时、奋发图强等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润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七岁时却又再次经历科举失败。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团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不仅创作了《六国论》等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实现了跻身仕途的梦想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门三文豪”的千古佳话。莫道岁月晚,奋起正当时。不必担心早晚,靠着一腔抱负和不甘落后的心,终能大器晚成,迎来璀璨的人生。
联系写作:“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适用话题:戒贪
素材运用:苏洵曾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逐个击破,赂秦可谓大忌。但看古之兴废,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六国联合,其势本大于秦,可人心不齐,加在一起未必强大。更因为各国国君心怀私心,即使联盟也似一盘散沙。 因为贪欲,掌权者各处搜刮财物,百姓早已心怀怨愤;因为贪欲,猜忌在各诸侯国间弥漫,合纵早已深埋隐患;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因为贪欲,六国破灭势所必然!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贪欲,欲则乱乱则亡。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
意为“冒着”
“厌”同“餍”。
读yàn,满足。
“当”通“倘”,读“t ng”,如果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3.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A. 不能独完 
B. 义不赂秦
C. 李牧连却之 
D. 礼天下之奇才
E. 日削月割
F. 并力西向
G. 以地事秦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使……退却,使动用法。
礼待,名词作动词。
一天天、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向西,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侍奉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状语后置句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6、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介 ]
[凭借、介]
[而, 连]
[而, 连]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介词 ]
[用,介]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被学者竞相仿效。( )
2.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见秦王后,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
3.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
4.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
衔接高考:文化常识
衔接高考:理解性默写
根据描述填写相对应的语句。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