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含详细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含详细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31 15: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1(岳麓版)
单元过关检测卷(四)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畜邦通商交易。”下列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 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 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偶然
答案:D
3.(2014·广东十校联考)“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以判定是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由封建主义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4.“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5.下列现象,哪项不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B.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C.部分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
D.中国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答案:D
6.“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是指中国近代的(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7.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者都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答案:D
8.(2014·顺德期末)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解析:“攫取最大利益”要找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经济利益,也就是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前者要开埠通商,后者要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可知这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侵略方式的改变,工业革命后列强输出商品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输出资本为主,这正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D项正确;A与B分别反映了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侵略要求,以偏概全,故A、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一战以后,同时也只是侵略的结果而非出发点,故C项错误。
答案:D
9.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答案:C
10.“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C
11.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曾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D
12.(2014·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高三2月联考)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颠覆性改造”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没有进行“体制内的修补”,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不主张进行“颠覆性改造”,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进行“颠覆性改造”,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层面进行改造,而且也不符合题干中“清末”的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C
13.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D.打击了列强在华的势力
答案:D
14.“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是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这种神圣为人民抛弃是毫无疑问的。”此后建立专制独裁统治都会为人民所讨伐,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复辟力量日益强大
答案:B
15.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的“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
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倡导戊戌变法
C.领导义和团运动 D.领导辛亥革命
答案:D
1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B
17.
(2014·广东六校联考)右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解析:题目信息“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C项最符合漫画主旨。
答案:C
18.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答案:D 
19.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B
20.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引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堂吉诃德化了。”
——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同一封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以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保护鸦片走私是不道德的。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答案:造成战争的责任在于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3)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答案: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从英国。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保护鸦片走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棉织品等工业品。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行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原其始,不过由于(由)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近因”和“远因”各指什么?
答案:“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材料一污蔑学生行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
答案:不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进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答案:“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答案:材料二《南京条约》;材料三《马关条约》;材料四《辛丑条约》。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答案:材料二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材料四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务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反帝组织,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