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岳麓版)
单元过关检测卷(六)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答案:D
2.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
A.双十协定保证了人民民主权利
B.政协会议形成了党派协商原则
C.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D.北平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3.(2013·南京、盐城一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认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9—1954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人大的职权,D项无法体现,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B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
B.1954年的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D.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答案:D
5.(2013·北京文综)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6.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7.“多党合作制度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8.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答案:D
9.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D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们创建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1949—1956年过渡时期
C.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
11.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12.出入证是人们进出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社区等的重要凭证。下图中的出入证( )
①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②侧面反映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说明知识分子都受到批判和打击 ④带有典型的时代印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67年12月18日”“走资派”。由此可知,该出入证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批判和打击,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为B。
答案:B
1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答案:D
14.中国进入法制化社会新时期的标志是( )
A.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B.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C.1982年宪法的颁布
D.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颁布
答案:B
15.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答案:A
16.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有 ( )
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④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A
17.海峡两岸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B.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C.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D.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答案:C
18.马英九表示,两岸关系交流越来越密切,继续发展下去,就越来越不可能逆转这种和平繁荣的情势,一旦逆转,双方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损失;“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共识,两岸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政策与其一致的地方有( )
①一个中国原则 ②“一国两制”方针 ③放弃武力统一 ④和平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我国政府对台从没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排除含③的选项,故答案为D。
答案:D
19.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成熟条件是( )
①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中国国力增强 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C
20.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请回答:
(1)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为什么?
答案: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
败因:①主观上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②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走自己的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走自己的路”——经过不断的探索,最后确立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
答案: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它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形式。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二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构建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地向前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法律名称
通过
第一部刑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案: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些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材料二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地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答案:“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都遭到了破坏。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答案:措施:拨乱反正;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使民主政治法制化。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么原则?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以台湾问题为主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要归纳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应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上去分析,“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第(3)问应仔细阅读图片,分析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时事热点分析问题。
答案:(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实现“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