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岳麓版)
单元过关检测卷(七)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最突出的是( )
A.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C.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力量增强
答案:C
2.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二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答案:B
3.“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进行核威慑
答案:C
4.2013年7月25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访问朝鲜并出席了朝鲜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发动的局部“热战”。下列对美国在亚洲发动的两次“热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B.都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C.美国总的战略目标基本一致
D.其结局都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由于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被迫调整对外战略,其重要表现就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5.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B.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答案:D
6.(2014·惠州调研)“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 C.冷战 D.不结盟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冷战的影响。从“消极和平”的含义来看,A项是战争爆发的因素,B项是属于战争,D项是冷战时期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开端并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都不符合题意,而冷战是指除武力外的一切形成的对抗,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C
7.(2014·汕头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 )
A.甲: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乙: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
C.丙: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
D.丁: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材料涉及到法国不满美国政策,向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体现了6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到美国储备货币地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可以作为研究该体现的史料,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美国要求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材料体现了冷战背景下法国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挑战,因此可以作为冷战时期对西方阵营内部的研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5年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8.20世纪50年代,英国企业界人士说:“一切取决于美国人肯定的程度。”可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得不说:“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的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这种变化从国际格局的变动角度来看,表明( )
A.欧共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世界地位超过了美国
B.欧共体作为正在发展壮大的独立实体,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C.美国综合国力下降,希望与欧共体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D.美国以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姿态,无视正在强大的欧洲
答案:B
9.(2013·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一联)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从表格看出,美国的比例下降,欧共体和日本上升。B、C、D三项的分析符合史实。A项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C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进行了社会民主化改革 B.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A
12.(2014·广州调研)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解析:时间是“1961年”,正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70年代,故C项错误;而从材料“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来看,中美两国没有官方的接触,两国关系并不好,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13.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B
14.20世纪60年代,一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曾说:“小国管理着小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却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恰当的是( )
A.小国和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互相制约
B.第三世界尚不足以使大国行动受到制约
C.小国的发言权已取代了大国
D.第三世界国家虽大量加入联合国,但并未改变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局面
答案:D
15.(2014·肇庆期末)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引自候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这反映了( )
A.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D.“冷战”时期,西方丑化社会主义中国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下,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但被西方国家视为“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无从反映,故B、C项错误。
答案:D
16.
右图是一幅珍贵的新闻照片,名称为《乔的笑》;人物是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地点是在联合国大厅。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反映的事件应该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D.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答案:B
17.
(2014·广东六校联考)右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
①中苏关系破裂 ②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③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 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图片文字信息“美帝”、“苏修”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既反美又反苏,表明中苏关系已破裂,“第三世界”来源于1974年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观点,这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图片信息未呈现不结盟运动,中国也不是成员国,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排除②④。
答案:A
18.(2013·江苏单科)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D
19.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图一 图二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答案:C
20.(2014·顺德期末)2014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3周年。十多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解析:上合组织以“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为宗旨,成功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上合组织为区域合作组织,而非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故A项错误;上合组织并非发达国家组织,故C项错误;上合组织不是大国之间的组织,也非单纯的军事合作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为了实现跨世纪全球战略,美国在90年代加强了与西方盟国的战略合作和政策协调,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已经瓦解的条件下,“冷战”时期形成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被改造为必要时可撇开联合国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工具。1998年,北约完成了它在“冷战”后的第一轮“东扩”,原华约集团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为北约的新成员,这标志着北约朝着控制全欧洲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接下来,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将成为北约的扩大对象。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请回答:
(1)材料一“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什么?
答案:多极化趋势。
(2)请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提到的北约“被改造为必要时可撇开联合国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工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当前世界局势。
答案:空袭南联盟。一超多强。
22.(18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两幅图片(见材料一),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幅,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1)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说明:图一杜鲁门主义出台或冷战的开始;图二两极格局形成。(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2)多极化趋势;欧共体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出其中3项即可)
(3)动荡原因: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恐怖主义;在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和平原因: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23.(18分)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和谐、友谊、和平的象征,也是中国的国宝,现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符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学界将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日子定为1869年4月1日。……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俄国人来了,英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他们竞相收集熊猫皮,猎杀熊猫,或者试图将熊猫活体带走。
——谭楷《大熊猫发现140周年了》(2009年3月25日《南方周末》)
材料二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0年)吉祥物“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材料三 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而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1957年,前苏联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另一只大熊猫安安;1972年,美国获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1972年,日本获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熊猫逐渐成为西方寓意中国的动物,这种动物代表了西方的一种期许:有力量、很少咬人、不争肉吃,比美国的鹰和俄罗斯的熊都要温和。
——摘编自2010年第9期《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 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投票将两只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 2008年,“团团”“圆圆”入台,并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熊猫热”。
——据人民网相关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大熊猫在两个历史时期所充当的不同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赠送大熊猫给美国的不同原因。
(3)根据材料四,你认为观众投票将两只入台熊猫命名为“团团”“圆圆”的寓意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熊猫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大熊猫作为切入口,立意新颖。第(1)问要注意不同的时代背景;第(2)问要注意中美关系的变化;第(3)问从“团圆”入手,把握祖国统一即可;第(4)问需从题目所给材料出发,概括出大熊猫的历史作用。
答案:(1)角色:近代:大熊猫成为外国侵略者掠夺、猎杀的对象;现代:大熊猫成为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背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941年;中美两国共同抗击反法西斯,美国给予中国抗战以极大帮助;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寓意: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圆。
(4)作用:促进科学研究;见证中国发展;发展中国外交;改善中国形象;发展两岸关系;凝聚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