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A 6.C 7.B 8.C 9.B 10.B
11.B 12.B 13.D 14.C 15.C
16.(1)特点:数量和资本额迅速增长;涉及行业众多;民生行业发展最快。原因: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17.(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旧的生产组织奠定的基础;技术的变革。(任答2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特点:资本和劳动相对集中;分工的加强;使用机器生产;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2)认识:殖民地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并被改造为依赖国际分工的单一经济;打断了被殖民地区经济发展的自主进程,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对宗主国形成依赖性;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并非简单的国际分工和商品流动,体现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体现了西方霸权的色彩。(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8.“文化决定论”“技术决定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和冒险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或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武器的改进和应用,都为远洋航行和殖民掠夺提供了条件。但以上两种观点都未能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奥斯曼帝国垄断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奥斯曼帝国威胁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西方对于黄金的渴望、民族国家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
2.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3.1852年,清廷谕令各省办理团练,此后出现了“湘军”“淮军”“楚军”等众多地方团练武装力量。这些团练武装以家族、同乡、师生等伦理关系为纽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组织遍及全国基层社会中。这些团练武装给晚清政府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
A.推动了军事体制改革 B.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力
C.强化了儒家伦理纲常 D.导致了国家事权的逐渐转移
4.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5.鸦片战争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乃至清朝官员认为多了解国际法,不失为尽可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处理中外摩擦的一条途径。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1年,清政府多次派人出国专习国际法,并出版了四十余本国际法的作品。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应对与列强的外交冲突 B.加快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C.收回被列强攫取的权益 D.顺应潮流与国际接轨
6.1939年7月7日,朱自清先生撰写了《这一天》,他写道:“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说明抗日战争( )
A.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B.促使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7.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八字方针”
8.1956年的春天,毛泽东委托章士钊转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蒋中正的信。信中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具体办法,其核心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1956年10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再次接见曹聚仁时初步提出了“和平解放”后的内外政策:“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照旧。”这事我党最早公开的“一国两制“设想。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A.区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 D.注重政策灵活务实的原则
9.早在罗马共和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10.“上流社会的婆罗门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享有各种特权,必然会以法典的形式巩固和强化种姓制度,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出身高贵,从而与低等种姓的民众区分开来。”上述现象存在于
A.尼罗河流域 B.恒河流域 C.地中海区域 D.两河流域
11.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他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固定于土地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随之消失,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由此推知,城市自治的根源是
A.城市起义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出现 D.谈判的胜利
12.15世纪,西欧出现了适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这有利于西欧
A.科技创新成为社会新风尚 B.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
C.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D.各国封建君主积极资助殖民扩张
13.“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非偶然。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有新的利益、有着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新的群体”。符合上述观点的选项是
A.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 B.太平天国法国大革命农奴制改革
C.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D.商鞅变法明治维新1832年议会改革
14.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A.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15.1890年3月,恩格斯在给德国工人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写道:祝贺你获得四万二千张选票,成了德国占第一位的当选人。我们不应当在胜利道路上受人迷惑,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当前,我们应当尽可能以和平的和合法的方式进行活动,我不能接受你那样愤慨地反对任何形式和任何情况下的暴力。无疑这次你做得有点过头了。上述材料
A.体现出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吸收 B.说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缺乏科学性
C.表明恩格斯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 D.颠覆了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1924年版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了10%,1933年提高到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摘编自非平、雑木上编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
特点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工厂制是诞生于工业化进程中且至今依然处于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从渊源上看,原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即作坊制、家庭制、手工工场制生产为近代工厂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18世纪中叶后,技术变革带来的水力机、蒸汽机的发明,最终促使处于萌芽状态的工厂制破土而出,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终于在英国问世了。工厂制首先出现于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纺织行业,从18世纪末期起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与传统手工生产相比,近代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逐步展露出一些新的因素,如资本与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的加强,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等,这充分表明工厂制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已经实现了质的突破。
——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早期强盗式的殖民掠夺,逐渐转变为经济剥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列强)采取较为平和的贸易方法,以廉价商品为武器,以自由贸易为旗帜,在破坏这些国家原有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以后,逐渐把这些国家改造成依赖于国际分工的单一经济。……一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转变为一种或者两种农产品的专业生产地。它们把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也把自身完全寄托在世界市场难以预料的变化上。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出口和进口都依赖于宗主国。殖民地经济可以很繁荣,但是它们的繁荣只是宗主国工业经济的补充,而且由于宗主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旦宗主国与殖民地开展深入贸易,殖民地的工业化进程将被迫延迟。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的认识。(10分)
18.对因果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不同的因果分析方法也被运用到现代早期西方的探险和殖民征服上。……文化决定论同样也介入其中。在某种程度上,欧洲的扩张与文艺复兴所导致的创新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欧洲的扩张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欧洲扩张原因的分析上,那种比较简单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也占有一席之地。按照这种观点,欧洲人的成就皆赖于他们掌握了几项新的技术发明。然而,与所有决定论一样,这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所带来的问题同它所回答的问题一样多。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做好了采用新发明的准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评析运用因果分析方法所得出的“文化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合理,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