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 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 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 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 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1 17:27:39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快 热带 退化 濒危 乱砍滥伐 过度捕猎 非法贸易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 热带雨林 砍伐 薪柴 放牧 沼泽地 水域 6米 生态平衡 涵养水源 降解 气候 地下水 地球之肾 急剧缩减 潘塔尔沼泽地 快速淤积 过度开垦 土壤侵蚀 引水灌溉 截流改向 围湖、围海造田 环境污染 不合理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如水土流失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荒漠化 2.中国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提示】 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减。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问题导思】 
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2.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提示】 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3.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提示】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危害: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长期效应:造成河湖淤积,引发洪涝灾害。【思路点拨】 注意不同坡段植被的不同生态功能及它们遭到破坏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 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坡段,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甲地坡度陡,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强;乙地坡度越缓,其防风固沙的作用越强;丙处灌木位于海边的河滩上,且该海岸为沙质海岸,其功能是固沙阻浪。第(2)题,主要考查破坏植被带来的生态危害,由于该地为我国华北沿海地区,开垦荒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两点即可)。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 【问题导思】 
1.我国形成众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 地形和气候。
2.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哪两类原因?
【提示】 自然和人为原因。3.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提示】 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几个区域准确定位,并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形成原因。【解析】 A、F为林区,D、E为南方低山丘陵,B、G两地区多为我国牧场,其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各有不同。
【答案】 (1)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 地处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过度垦殖
(3)草场退化 过度放牧[解图精要]
1.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温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2.致使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有垦荒放牧、修建道路,大片雨林遭破坏。树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等。[图表应用]
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修建道路 ②森林虫灾 ③垦荒放牧 ④修建房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由于垦荒、放牧,使亚马孙大片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第2题,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和主要原因。
【答案】 1.C 2.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教材第41页思考
【答案】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教材第42页思考
【答案】 1.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2.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
教材第43页思考
【答案】 1.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教材第44页思考
【答案】 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教材第45页思考
【答案】 1.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宁、内蒙古。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4.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教材第46页思考
【点拨】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封山禁牧等。一、选择题
1.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不合理的灌溉
C.超载放牧
D.气候变暖【解析】 草场退化是一项世界性的问题。本题考查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气候变暖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超载放牧,滥垦滥挖等。其中,人为因素特别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过度放牧是引起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上述四个选项都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但超载放牧是主要原因。
【答案】 C2.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提高生态质量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退耕还林”要求减少当地种植业的播种面积,扩大林业面积,这是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所以“退耕还林”具有多重意义,但国家大力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生态质量。
【答案】 C二、综合题
3.“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分布在我国大地上,为我国的生态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我国A、B、C三大林区中,最大的天然林区为(字母)________,人工林区为(字母)________。
(2)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林业生态工程:D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E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河流流域的目的。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4)在长江中、上游山地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解析】 我国的三大林区为东北林区(A)、西南林区(B)和南方林区(C),其中东北林区为最大的天然林区,南方林区为人工林区。我国的生态林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所在的地区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也不相同。“三北”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平原农田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和营造农田小气候,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风防浪。【答案】 (1)A C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
(3)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①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趋缓;②对水质的影响:入河泥沙减少,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解析】 (1)已知B城市的唯一水源是A处的水库,因此保护B城市的水源就是保护A处的水库。注入水库的河流发源于森林茂密的山区,若森林遭到破坏,则水土流失势必严重,使水库淤积变浅,因此保护森林是一项重要措施;水库周围的耕地和居民地较多,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涵养水源;农田应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居民应禁止向河流、水库排污,以避免污染水库。(2)C处山地森林茂密,也是河流的源地,若在此开山取石,必定造成森林破坏,环境恶化,同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课时作业(六)
一、选择题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野生水稻良种对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可以只保护对人类贡献大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解析】 由材料叙述可以看出,任何生物种类都可能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形式,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应加以保护。
【答案】 1.A 2.B
3.城市森林是指生长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对所在地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林木为主,是各种类型的森林作物、栽培作物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城市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解析】 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错;C、D两项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B
读我国36°N附近1950年、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回答4~5题。
4.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酸雨加重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5.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工交建设和兴建住宅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绿化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解析】 读图可知,2006年与1950年相比,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林地和荒地面积减少、而耕地、工交、住宅用地和滩涂面积扩大,其耕地面积的扩大是毁林开荒导致的。该地为36°N附近沿海的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的破坏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进而沿海地区滩涂扩大。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其合理的做法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
【答案】 4.B 5.C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据此回答6~7题。
6.“穷了山区,害了平原”这句话从反面说明森林具有的环境效益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7.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土地荒漠化 ②火山喷发 ③水土流失 ④山体滑坡 ⑤水旱灾害频发 ⑥泥石流 ⑦地震 ⑧物种锐减
A.①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⑦
【解析】 第6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第7题,森林植被破坏,在平原、草原区可能引起土地荒漠化,在平原山区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在山区可能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并且还可能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和物种锐减。火山喷发和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引起的。
【答案】 6.A 7.C
8.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9~10题。
9.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解析】 第9题,湿地能缩小温差,但不一定能提高气温。第10题,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系统。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8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 相关示意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和图,旨在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及成因、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意识和责任感。第(1)题,由材料和示意图可明显看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主要考虑人为因素,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破坏和其自身价值引发人类的滥捕滥捞是导致其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第(3)题,保护珍稀物种,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等。
【答案】 (1)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也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完善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12.读我国部分省区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色林错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湖,位于冈底斯山北麓,是藏北高原断陷盆地,湖滨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色林错水位上升约1米,湖水向四周大面积扩张。
(1)简述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
(2)①为我国的________自然保护区,是大江大河的源头。简述如何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以保证“水塔不枯”?
(3)近年来,色林错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什么?若干年后,当地生态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本题以青海与西藏省区图考查了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第(1)题,②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青藏高原的人口、农业集中区,因此植被破坏严重,加之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和高原形成的强风,因此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①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于全球变暖等自然原因和滥挖过牧,垦荒捕猎等行为导致生态恶化,水源枯竭,因此应重点加大对自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题,作为高原内陆湖泊,色林错补给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初期冰雪融水增多,水位上升,但后期蒸发也随之加剧,湖水水位会下降,导致荒漠化等问题。
【答案】 (1)属传统农业区,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地势落差大,流水侵蚀强;高原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2)三江源 保护植被,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和滥采乱挖;制定法规,加强保护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原因:全球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多。变化:湖水水位下降,气候变干;草场载畜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