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 第3章 第2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 第3章 第2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1 17:28:48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荒漠化的产生 气候变异 人类活动 土地退化 气候异常 抵抗力 干旱多风 风蚀 蒸发 暴雨 自然资源 农垦 粮食 经济增长 樵采 活化 放牧 退化 沙化 水资源 大水漫灌 土地盐渍化 耕作 矿产资源 石油勘探 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人口增长 合理控制 立体生态 生态学 多层次 高质量 高效益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草田合一 固定 掠夺 处罚 恢复与重建 调整 合理配置 提高 耕地 退耕 符合 减少 增加 防风固沙林 用材林 农田牧场 经济林 能源结构 风能 太阳能 沼气 能源 2.植被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从两个方面认识植被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产出少;②珍稀动植物减少或灭绝;③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 【问题导思】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提示】 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何谓沙漠化?其与荒漠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 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是荒漠化之一。沙漠化是荒漠化的过程,荒漠化是沙漠化的结果。荒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干旱多风;风蚀;暴雨;河流改道、河水泛滥以及鼠类的破坏。
2.人为原因: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思路点拨】 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
【解析】 毛乌素地区原本环境优美,因为人类无节制地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进而出现荒漠化。
【答案】 C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问题导思】 
1.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农垦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2.如何优化林业结构?
【提示】 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3.如何改善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
【提示】 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定位和了解我国干旱地区划分的依据、界线及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区域生态建设的措施。【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 mm、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2)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 (1)干旱、半干旱 (2)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解图精要]
1.在气象学中,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指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尘: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沙尘暴的瞬间风速大于25米/秒,风力10级以上,可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破坏力极大,俗称“黑风”。2.产生沙尘暴天气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驱动力;二是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 000~2 500米,严重时可达3 200米。[图表应用]
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解析】 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大量沙尘,二是有大风天气系统。我国北方近年一些大城市扬沙天气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北方春季多急行冷锋的活动,多大风天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建筑祼地扩大,以及郊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大量裸露,加之春季蒸发旺盛,如果有急行冷锋的活动就容易引起扬沙天气。
【答案】 B教材第50页思考
【点拨】 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首都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教材第52页思考
【答案】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实际是对沙质草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地外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林,防护林内田地合理种植,防止土地沙化。
2.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止了土地沙化,而且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符合生态经济效益原理。教材第54页思考
【答案】 1.“三北”地区,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从新疆一直延伸至黑龙江,形成一条万里风沙线。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教材第55页思考
【提示】 1.沙波头治沙主要是在流动沙丘上设方格状防护网,形成带状沙障,栽培固沙植被,使沙丘沙面结皮,形成固沙的生态环境。
2.这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相关知识,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其中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荒漠化尤为严重。
【答案】 D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解析】 正确的搭配应该是:江南丘陵——红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黄淮海地区——次生盐渍化。
【答案】 C二、综合题
3.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解析】 第(1)题,正确读图是关键,该图是坐标图的一种变形;第(2)题,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新疆绿洲荒漠化人为原因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第(3)题,草场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任答2点)4.下图表示我国某省区的一个县,迫于人口压力以及管理失误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该县位于________(省区)的东部。
(2)20世纪9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该县人口大约增加了______倍,耕地增加了________倍。荒漠化土地则增加了3.05万公顷。导致土地荒漠化增加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
(3)结合图示材料,该县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可判断出;第(2)题,利用图例从图中读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要从降水少、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角度总结;第(3)题,控制和治理荒漠化的措施要从人口、合理放牧、植被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草场建设角度总结分析。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1 1.2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增强(3)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牧,加强草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滥垦、滥牧、滥伐,加强植被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程建设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课时作业(七)
一、选择题
干旱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根据其有关成因和特征,完成1~2题。
1.目前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制约,分布各具特色,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C.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D.内流河的上游和冲积扇上部
2.造成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荒漠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过度农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工矿开发和居民点道路建设
【解析】 在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例如中上游绿洲超量利用地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绿洲植被缺乏水源而生长衰退,加上樵采破坏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答案】 1.D 2.C
3.(2013·浙江高考)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河滩低地生态环境脆弱,应注重保护,不应布局文化建筑;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不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可以提高游览价值;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防治湿地退化,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 B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某种地方病的分布区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这种地方病的发生最有可能与当地的何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  )
A.水土流失       B.草地退化
C.泥石流和滑坡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图示阴影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面临黑土流失,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为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水土流失,因此该种地方病的发生可能与水土流失有关。
【答案】 A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
A.乱砍滥伐现象极为严重
B.生活习惯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6.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使用沼气、省柴灶等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造成当地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燃料缺乏,植被破坏而引起的荒漠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省柴灶,利用沼气等,减少植被破坏。
【答案】 5.A 6.A
读某地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对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A地区
B.棉花生产是B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C.C地形区北坡降水比南坡多
D.D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
8.近年来,图示地区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葡萄和啤酒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与其经济和生态的合理性无关的因素是(  )
A.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优势
B.增加地面植物的覆盖,减轻风沙危害
C.减少粮食生产中过多地对水源条件的依赖
D.当地居民有喜好吃葡萄喝啤酒的生活习惯
【解析】 第7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图示范围是我国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夏季我国最高气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A地区),B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属于新疆南部,是我国长绒棉基地,天山(C地形区)由于受西风带影响,西风带来了大西洋的水汽,在北坡形成地形雨,导致北坡降水比南坡多;D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第8题,扩大葡萄和啤酒花的种植面积,不仅可以增加地面植物的覆盖,减轻风沙危害,而且能够减少粮食生产中对水源条件过多地依赖,更加充分地利用当地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答案】 7.D  8.D
目前我国西部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500亿元。据此回答9~10题。
9.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10.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恢复自然植被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9题,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对该地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第10题,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并不是说不能开发利用该地的资源,而应恢复植被,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集约型的经济模式。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随着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城市A所在省的简称为________,该省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B湖是________,试分析近年来该湖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
(3)在松潘以北地区有我国一块著名的沼泽地,试分析该地区形成沼泽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形成和退化的原因。B湖为青海湖,其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应是人为原因。湿地形成与退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来考虑。
【答案】 (1)甘(或陇) 沙漠化
(2)青海湖 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剧,灌溉用水增加,河流径流注入湖泊水量减少。
(3)气温低,蒸发微弱,降水较丰富;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1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27座平原水库,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________。
(2)弱水水源的补给源于(  )
A.大西洋上带来的少量水汽形成的雨水
B.祁连山北坡极地大陆气团带来的地形雨
C.黑河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D.祁连山山顶的冰川融水
(3)弱水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其流量最小时期在(  )
A.春   B.夏   C.秋   D.冬
(4)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也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源地之一,沙尘暴大多发生于春、夏、秋、冬的________季(节)。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根据祁连山、黑河、酒泉、嘉峪关市、巴丹吉林沙漠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地区属祁连山山麓的河西走廊地区,该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弱水的水源补给主要是祁连山冰川融水,由于工农业、生活用水使弱水下游草原缺水发生退化。该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加大,但春季降水很少,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因此容易被西北风吹扬沙尘而影响华北地区。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D (3)D
(4)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工业的发展,耗水大增;用水过度,不合理、不节约、中游的过度用水使处于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缺水退化 (5)春 那里春季降水很少,而天气渐暖,蒸发渐大,缺乏植被的干旱地已无冰雪覆盖;春季冷锋活动频繁,多以西北风形式吹扬沙尘影响到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