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5: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11.1 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夯实文言基础,总结文言知识。
2、分析郭橐驼的形象特点。
3、品读文章叙事说理相融合的特点。
4、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四、题目解读
“种树”,指种树的人。“郭橐驼”,指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本来指传记,但实际上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人物及人物得名的缘由。
第二部分:写郭橐驼种树的技艺和方法。
第三部分: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 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带有寓言性质的人物传记是从哪些角度塑造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本传记主要是从以下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角度 文中语句 人物特征
名字 “不知始何名”“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出身卑微
体貌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身体病残
性格 “甚善。名我固当” 豁达豪爽
技艺(职业)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技术精湛
任务探究二 赏析说理艺术
2.本文寓意深刻,重在因事说理、针砭时弊。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如何融叙事说理于一体的。
该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的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说出一番为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3.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
4.如何理解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劝诫统治者的?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七、中心思想
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3)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九、补充资料
传记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
人们对文章由“养树”到“养人”表述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你的看法昵?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埋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理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埋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埋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即黄河以东,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黄河。
B.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唐朝时,侍御史所居称“台院”,居三院之首。
C.元和,唐朝的一个年号,“庆历四年春”的“庆历”是宋朝的年号。
D.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也可指天子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有才华。他小时候就聪明出众,富有文采,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一起商议大事。
C.柳宗元重视友情。刘禹锡被调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担心刘禹锡不方便去蛮地做官,请求与刘禹锡互换任地。
D.柳宗元提携后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一些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5.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柳宗元的形象,请举出一种手法,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D;3.B
4.(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知心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2)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土法规。
5.正面描写。文章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柳宗元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在为官上体贴百姓,革除陋习。(除此之外还有侧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永州司马”作“再贬”的宾语,语意、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C、D两项。“蕴”为谓语动词,翻译为“蕴含着”,“郁悼”为其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京师,古代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错。京师就是指国都,京畿才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唐顺宗即帝位后,特别看重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引入禁宫之中”错。由“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可知,重视并把他引入禁宫中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不是唐顺宗。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异方:天各一方。胡:怎么。若是:像这样。(2)质:抵押。没:没收。革:革除。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文塑造柳宗元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如第1段“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等,正面刻画了他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第3段写他对刘禹锡的帮助,“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刻画他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第4段则写出了他体贴百姓,革除陋习。侧面描写有“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叔文欲大用之”“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力之凄恻”,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表现他卓越的政治才华;通过写读者对他文章的感受,表现他的文学才华。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会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爽,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官位)终于侍御史。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灿烂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
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内,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和同辈七人一起都被贬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贬逐,经历蛮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惯例被调任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知心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土法规。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便拿出自己的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认为裴行立很有义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