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5: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知识点1 把握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A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
(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奔腾的春溪
徐鲁
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
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
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
“合起来有三百多亩。”队长说,“你要是秋天来这里,一眼望去,那是真正的满山橙红橘绿。”
我笑着问,“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思路‘写’出来的。”
之前,我曾听说过“温州蜜柑”,便又问道:“这些橘树品种是‘温州蜜柑’吗?”
“不是,我们引进的是一种新品种杂柑,叫‘爱媛28’。这个品种口感好,产量也高,一亩地平均产果两千五百公斤!现在市场上一斤果子零售能卖到二十元,批发价起码也在七八元!”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
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的星光、望着闪烁在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样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里。
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塆,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奔向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脉络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首先交代“我”回到幕阜山区及对幕阜山区的概写,为下文叙事奠定基础;②然后写“我”在桃花溪和柑橘林的所见所闻,并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③最后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前两段为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和行踪所在地,引出下文,“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还有对幕阜山区的概写,“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结构上为下文叙事张本。第3-18段为一个层次,属于主体部分,主要写“我”在桃花溪(3-6段)和柑橘林(7-18段)的所见所闻。“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结尾两段为一个层次,“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的星光、望着闪烁在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洋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里”“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塆,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奔向远方……”,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技巧点拨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B分析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的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小说中间情节的作用:
<1>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或埋下伏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
<2>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3>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伤感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空白”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答案:
①在原有的单调的公路故事上补充了搭车男孩、爷爷等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一段回忆充满温情,与前文司机的沉默、粗暴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温情细腻的一面。③司机与爷爷的相伴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为后文司机听到德吉说起家人对自己的关怀时心有所动并买毛衣做铺垫。④借男孩与司机、司机与爷爷之间的沉默共性与相互体贴,强调共情的基础不一定是语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相惜。⑤这一段也是行文一直以来的快节奏叙事中的一个缓和,使行文张弛有度,给读者一种阅读的舒适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角度:本段主要回忆了两件事,一是曾经搭乘过一个男孩的故事,一是小时候在渡口陪爷爷的故事。这些回忆的故事扩充了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加丰富。从手法的角度:这段的回忆都是美好温暖的,搭乘男孩的故事中,男孩和司机之间互相体谅和关心对方,充满了温情;回忆爷爷也让他再次重温了亲情。这些内容的描写和前文他面对老太时“不愿帮忙”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司机温情有爱的一面。从情节结构角度:回忆中关于童年时和爷爷相伴的情节,让司机再次感受了亲情的温暖和可贵,所以在后文中,当他听到德吉讲述母亲给他捎带种种物品时,才会与之共情,深受触动,去为德吉准备毛衣。所以第五段插入的回忆为后文买毛衣的情节做了铺垫。从主题角度:根据文中“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可知,回忆中的两件事是有共性的:彼此沉默安静但相互体贴。作者借此表现了共情的基础不一定是语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相惜的主题内容。从效果角度:本文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捎带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交织行文,司机一直在匆忙的赶路,整个故事叙事节奏很快,而这一段充满温情的回忆的穿插,用较长的篇幅缓和了这种紧凑感,使文章有张有弛,读起来更感舒适。
技巧点拨 把握两个角度,分析情节作用
(1)内容上: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上:
<1>位于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C分析情节的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悬念、照应、巧合、误会、衬托、铺垫、对比、伏笔、抑扬、一波三折、突转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
优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
优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优点: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二、情节结构手法
①悬念:
释义: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讲,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铺垫:
释义: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作用:蓄积气铺垫势,突出文章主旨。
③伏笔:
释义: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④照应:
释义: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⑤衬托:
释义: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⑥突转:
释义: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作用: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⑦抑扬:
释义: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抑扬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
作用: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⑧对比:
释义: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⑨线索:
释义: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等,要特别留意文章的标题。
作用: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⑩卒章显志:
释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
对叙述特征的分析,可以从叙述顺序、叙述人称(视角)、情感和叙述的关系、表达技巧、结构安排(比如铺垫等)对叙述效果的加强、语言特色(明白晓畅、朴实客观等)对叙述效果的突出、叙述本身(比如侧重的内容等)等方面思考。本文用孩子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照季节交替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详尽、细致地描绘了多种场景,细节描绘生动、细腻,这些都是其叙述特征。
技巧点拨 三步走解情节手法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要从哪些手法着手分析,如叙述人称、场景设置、叙述手法、叙述结构等。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手法运用的效果,一般要从情节组织、人物形象、主题揭示等多方面考虑。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提炼出关键点,规范作答。
知识点2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从正面着笔,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A 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加油
戴智生
小南门是琵琶洲早先最热闹的街道,南北杂货、布号、济世堂、银匠店和棺材铺等应有尽有,废弃的城墙脚下,有家榨油坊,整条街都笼罩着开胃的香味。
榨油坊是彭友良家的祖业。彭友良膝下一儿,还未成年,他请了两位帮工。开榨的时候,帮工打着赤膊,推动吊在梁上的撞杆,撞击插在榨槽上的木楔,嘴里喊着号子:
秋季里来秋叶黄/细妹灯前卸晚妆/眉毛描得浓又香/……
帮工唱一句,用力推一次杆,“咚哐!”沉闷的撞击声四处扩散开来,很有节奏。
号子是彭友良口传的,他满肚子顺口溜。劳作时或唱或嚎,可以驱逐疲劳和单调。但儿子在时,他不唱,也不许别人喊号子,于是作坊里便只有“哼嘿哼嘿”的声音。
儿子还是懵懂少年,彭友良怕他学歪,他早有打算,决不让儿子再干家传的行当。
榨油坊技术含量不高,先烘焙油菜籽或芝麻,碾磨成坨,上甑蒸过,倒在模具里踩实,用稻草包裹成饼状,铁箍固定,再按顺序排进粗壮树干挖空的榨仓中,撞击木楔挤压,黄亮醇香的油脂便一滴滴溢出,完全是体力活。
彭友良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
儿子听话,为了节省买课本的钱,他白天上课,晚上借同学的书誊抄。他的手抄本很特别,是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封面描了兰草,里面蝇头小楷十分工整,插图更是惟妙惟肖。
彭友良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
那时的百姓习惯早睡早起,无事不点灯,灯油稀贵。洋油(煤油)轻易打不到,蜡烛是家里办大事才点的,本地不产桐油,春天油菜花遍野,所以,平常人家还是备用灯盏,点菜籽油。
彭友良家倒是有掌灯条件。不过,澄清的菜籽油,他也舍不得。每次取出榨干的箍饼,榨仓的四壁,总能用猪毛刷刷出几两油来。刷下来的油也能食用,只是不太干净,粘合细微的草屑和饼渣,他不肯掺和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留下自己炒菜或点灯。
做事做人总得凭点良心。
家里条件固然紧促,为了儿子的前程,彭友良到底舍得。他甚至想,自己再苦一点,也要创造条件广积善缘,以祈上天的保佑。
他记起听过的一则故事:
清朝有位举人张瑛,为官三十余载,儿子念私塾期间,他热心善事。每当午夜交更时分,他都派差役挑着油篓巡域,发现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就帮他添一勺灯油。这是“加油”的由来。给别人加油,就是给自己添彩。张瑛的儿子最后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儿子名叫张之洞。
彭友良暗自许愿,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
全城读书人的灯油送不起,一条街可以勉强应付。彭友良打听清楚了,小南门另有四户人家的儿子在读书,由近及远,分别是棺材铺林掌柜的儿子、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和布号周掌柜的儿子。
彭友良也不是天天送灯油,等到换箍饼的那一天,刷下榨仓的油,如不够,好油凑。是夜,他左手托着盛油的砂钵,右手拿把勺,依次敲开四户人家的门。
第一次敲门,四家邻居都惊到了。特别是布号周掌柜,他是富裕人家,没想到有人送灯油,更无需求。彭友良诚恳地说,他是为读书的孩子“加油”。如此好意,他们欣然接受了。
彭友良慢慢发现,往后去送灯油,他们灯盏的凹窝几乎都是满的,添不了几滴油。彭友良还发现,其他家长也有举动,王师傅上门为学生理发不收钱,周掌柜给学校的捐款是最多的。
小孩更是潜移默化,读书越发刻苦用心。
棺材铺林掌柜家除外,他家反而换了一盏大灯盏。
熟悉林掌柜的都知道,他爱面子,又喜占小便宜。他儿子其实不是读书的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晚上更不会读书。彭友良送灯油的当儿,林掌柜的儿子只是做个样子,彭友良转身出了门,他家就吹灭了灯,灯油省下来炒菜。
后来,林掌柜的儿子继承了父业。
其他小孩读书还算出息,布号周掌柜的儿子去了日本留洋,理发店王师傅的儿子在上海勤工俭学,银匠店金老板的儿子在本地做了教员。
彭友良的儿子也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有删改)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彭友良的人物形象。
答案:
①重视儿子的教育。他注重对儿子品德的培养,怕他学歪了;重视让儿子学习文化知识,在自己经济并不好的情况下“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而且“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②做事坚守良心,实在本分。从榨仓里刷出来的油,他从不掺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③乐善好施,广积善缘。他学张瑛给整条街上有读书的孩子的人家送灯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儿子在时,他不唱,也不许别人喊号子,于是作坊里便只有“哼嘿哼嘿”的声音。儿子还是懵懂少年,彭友良怕他学歪,他早有打算,决不让儿子再干家传的行当”可知彭友良注重对儿子品德的培养,怕他学歪了;由原文“彭友良执意送儿子上了学堂。……彭友良常常为儿子掌灯到深夜”可知彭友良重视让儿子学习文化知识。以上可概括为彭友良重视儿子的教育。由原文“刷下来的油也能食用,只是不太干净,粘合细微的草屑和饼渣,他不肯掺和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留下自己炒菜或点灯。做事做人总得凭点良心”可知,彭友良做事坚守良心,实在本分。从榨仓里刷出来的油,他从不掺在澄清的油品里出售。由原文“家里条件固然紧促,为了儿子的前程,彭友良到底舍得。他甚至想,自己再苦一点,也要创造条件广积善缘,以祈上天的保佑。他记起听过的一则故事……彭友良暗自许愿,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可见,彭友良学张瑛给整条街上有读书的孩子的人家送灯油。乐善好施,广积善缘。
技巧点拨 如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④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⑤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⑥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B 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经常考查的还有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
(1)主要人物: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可能为线索人物,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④揭示或暗示主题,增添小说的魅力。
(3)物象: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从叙述的角度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或讲述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使故事真实可信;然后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等角度分析,因为“我”的提议使故事的情节发生转变,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我”提议“索赔”从侧面衬托出王有福“本分善良”的人物形象。
技巧点拨
一、从两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从三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情节发展的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作者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任务。
2.人物塑造的方面。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叙述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
3.揭示主题的方面。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三、从五个方面考虑物象的作用
1.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
2.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方面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主题方面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
考点3 鉴赏小说的环境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A 环境描写的特点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前后院等;
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解析:
由题干中的“家庭环境”可知,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社会环境特点。概括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注意从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角度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家里有厨子、有前院后院、小孩能够读书,可见家庭富裕,经济状况良好;能够去听戏、家里有书房、叔叔是大学堂老师、母亲会教育小孩子,可见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父母子女之间、兄弟之间、主人仆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可见人际关系和谐。
技巧点拨 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2.找出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句段好找,找社会环境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份、人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B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儿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儿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儿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儿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啊,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儿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长城》,有改动)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儿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结合“老伴儿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分析,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关于雪景的描写还有:“这条路可真长啊,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结小说的相关情节“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等分析,这是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技巧点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知识点4 鉴赏小说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主要两大题型:一是体会语句含义,二是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这两种题型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考生在体会了语句的含义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愈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谈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
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的“手法”,二是“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和“简要分析"。第二步,回到原文,找出三处运用了不同艺术手法且具有幽默的表达效果的句子。第三步,概括分析,分点作答。书写答案要点时,既要点出句子所用的艺术手法,又要分析其所达到的幽默效果。如文中第一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以及第九段“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化用经典语句,取得了幽默效果;文中第八段“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多个人物的窘态,带有打油诗幽默诙谐的意味等。据此,对文中其他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技巧点拨
一、如何理解语句的含意
1.分析关键词语。把握语句的意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
2.联系上下文。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表达的深层含意。
3.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精辟、含蓄等。
4.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语句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角度入手。
二、如何鉴赏小说语言艺术
1.词语运用方面
准确使用词语,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感彩是否合适。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特点方面
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3.修辞方面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赏析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语、夸张等;表达效果主要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平实质朴、诙谐幽默等。
4.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小说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5.语体色彩方面
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6.语言风格方面
常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委婉、明快、幽默、含蓄、辛辣、华丽、质朴、诙谐等。
考点5 分析小说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常见的题型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那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①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②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③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
技巧点拨
1.标题的分类及作用
①以人物为题: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②以某事物为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寄托某种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主旨。
③以某事件为题:突出故事主要情节;突出主题。
④以环境为题: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悬念;象征、双关。
⑤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作用。
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④概括主要情节。
⑤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⑥紧扣(揭示)主题。
⑦象征意味、寓意。
知识点6 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是具体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具体言行等体现出来的人生、社会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小说主要描写对象(人物、事物等)体现的主观情感和小说描写的生活现象体现的客观事理等。
【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全文见上【例】《一种美味》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情感态度”,围绕情感态度组织答案,可从人物、环境、主旨等多方面去考虑。注意不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文中作者文笔清新,以富含情感的笔调去写孩子的故事,描摹细致而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童真童趣的欣赏。
技巧点拨
探究主题的方式
①小说的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即知人论世。
⑤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⑧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