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9 15:2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6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1个生字。
2、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3、理解猴子放肆的行为和水手的笑引发的孩子的情绪变化,能说出水手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猴子放肆的行为和水手的笑引发的孩子的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孩子是如何陷入危险境地的。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故事,感受思维
1.回忆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研究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
(1)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片,思考:司马光选择砸缸的方式救人,好在哪里?
砸缸是当时救人的最好办法。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功地化解了危难。
(2)课件出示“曹冲称象”故事图片,思考:
大臣们面对称象的问题,为什么感到苦恼?
曹冲用船称象,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曹冲称象的方法,也是打破了思维常规。
第二环节: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揭示课题:像这样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个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 17 、跳水)
2.阅读期待: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物、情节、结局、环境……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两个小故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点明处理问题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既契合单元要素,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本课学习埋下伏笔。针对课题质疑,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发其强烈的阅读期待。】
3.了解作者: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用图示表示角色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学生强调易错字音
(2)独立观察:请同学们独立观察,哪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
重点指导“艘”字笔顺,归类书写舟字旁而且结构相同的字(和船有关),并且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地书写这三个字。(强调坐姿、执笔)
(3)认识桅杆 横木:文中还有两个词也与船有关,结合图片,指出桅杆、横木在帆船的哪一部分,同时师板画:船上竖立的,挂帆的高杆(画桅杆)就是桅杆,根据船的大小不同,桅杆的高度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用于撑帆的横杆就是横木(画横木),最上面的那根就是最高的横木。
(4)帽的汉字文化:金文——小篆——楷书延续了字形,增加了部件巾,专门用来表示帽子。
帮助我们。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遵循识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3.图示表示人物关系
(1)寻找人物: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板书)
(2)梳理关系:学生结合图示梳理角色之间发生的事件。
小结:梳理课文时,大家都有与众不同的思考,用不同的图示表达了相同的故事:水手逗孩子,猴子摘孩子帽子逗孩子,孩子抢帽子追猴子,船长救孩子。(板书追画箭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洗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后,渗透有意识地关注人物间发生的事是常用的梳理文章的方法,而采用不同的图示又是不同思维的体现。】
第四环节:品读行为,挖掘心理
(一)品读猴子的行为表现、孩子的情绪变化
1.自主思考,小组研讨:在整篇故事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哪一幕呢?(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孩子处于危险境地,这是谁造成的?
故事发展中,猴子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孩子又有怎样的情绪变化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圈画边思考边体会。
2.共同分享,思维碰撞:
侧重体会:
(1)品读“猴子第一次表现”——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那个孩子哭笑不得。(抓住动作细节描写体会)
揣摩孩子的情绪: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孩子,你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感受此时哭笑不得的孩子所充满得无奈、尴尬、窘迫。)
(2)品读“猴子第二次表现”——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听,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深入体会随着故事的发展,猴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引发孩子的情绪从起初的无奈到脸气得通红。)
朗读体验,深入理解。
(3)品读“猴子第三次表现”——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
揣摩孩子的情绪:此时孩子的表现,你还能什么词来形容?
(发怒、暴怒、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大发雷霆——气到极点)
揣摩孩子的情绪:此时此刻,暴怒的、火冒三丈的孩子,心里又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把你的体会送入到你的朗读中。
小结:作者通过具体而细致的描写猴子放肆的行为,让孩子的情绪发生了不断变化,由起初的哭笑不得到气得脸红到气到极点,情节安排生动、巧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听、说、读、悟、思进行有机揉合。】
(二)理解水手的“笑”的作用
猴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表现是故事的导火索,是让孩子进入危险的境地的直接原因,但,这不是唯一原因。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水手“笑”的语句。说说这几次“笑”的原因是什么?
体会文中对于水手描写的笔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匠心:凡出场的人和物都必不可少且各具其妙。
【设计意图:在品读水手之笑这条暗线环节,以承上启下的过渡将话锋一转,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很快梳理出故事发展的暗线。同时辅以直观形象的板书,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予以清晰地呈现。】
第五环节:拓展想象,埋下伏笔
师:此时的孩子已经命悬一线 危在旦夕,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救孩子呢?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面对突发事件,不同的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办法是否可行,还需考虑多种因素。船长又有怎样的处理方式呢?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为与船长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在探讨谁的方法更合理的过程中,为深入体会船长的独特思维,感受其机智、果断、冷静埋下伏笔,以此落实语文要素。】
【板书设计】
17.跳水
笑得更欢 挂 气到极点
再次大笑 咬、撕 气得脸红
哈哈大笑 摘 哭笑不得 ?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