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09: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古代希腊罗马艺术把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视为美的源泉,真实、和谐、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赋情感都作为美的标准。
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
分裂时间:4世纪末
476年灭亡
1453年灭亡
306年被拥立为奥古斯都,在宗教方面,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后又于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大力推行基督教。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改名新罗马,为君士坦丁堡建都之始。337年,君士坦丁去世,临终前受洗成为基督徒,他是罗马转换到基督教的第一个君主,被尊称为君士坦丁大帝。
即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商业
农业
东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527年,查士丁尼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野心勃勃,精力过人,在位38年的全部施政方针的目的,在于复兴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重振皇权的威势。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是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法律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者,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纂而成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用于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
——摘编自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罗马法则认为,“一切人生而自由”。这就是说,不自由的奴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的。因此,查士丁尼在法典中赞成“释奴的善举”,并且取消了被释自由人的等级差别,一律给予完全的自由和公民资格……主人非依法不得“毫无理由地杀自己的奴隶”,并且要求主人“善待”自己的奴隶。如果主人非法杀害或过分虐待自己的奴隶,将受到处罚。
——孙义学、王永本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史卷》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乃拜占庭建筑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
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
十字军进行东征
受到奥斯曼人的不断进攻
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
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拜占庭的这种变革有效地抵挡了外部入侵,加速了帝国的封建化;但是它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严重动摇了帝国中央集权的根基。
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组建了十字军进行东征。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固守传统,沉醉于昔日的荣光。
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国力下降。
不断遭受外族的入侵,以及十字军东征的破坏。
从14世纪初开始,拜占庭帝国受到奥斯曼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
材料:拜占庭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汇合的产物,东正教、希腊化罗马文化与东方文化融为一体,这是拜占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拜占庭的法学、哲学与教育主要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传统,而其文学、艺术、科学及生活习俗则带有明显的希腊化与东方文化色彩。位于东方伊斯兰世界和西方拉丁基督教世界之间的拜占庭,不仅充分吸收了这两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且也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拜占庭国家正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而走向灭亡,大批报国无望的知识分子纷纷逃亡到意大利……这些拜占庭学者将大量古希腊和拜占庭时代的古代手稿、文物和书籍带往意大利,激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崇尚古典文化的热潮……许多意大利学者因此前往君士坦丁堡收集古代书稿和文物。
——摘编自陈志强《盛世余晖:拜占庭文明探秘》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日照中考改编)如图是古代某帝国发展演变示意图。其中③处应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D
(安顺中考)“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
A.保守性 B.残酷性
C.进步性 D.滞后性
C
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先前的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A
 人民起义为查士丁尼敲响警钟。他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

 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还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