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法运算律(第3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连减中的运算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和运用连减的运算规律中,经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抽象概括的研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灵活性,培养数感。 3.在运算规律的探究与运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解决问题。 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已经读了66页,今天又读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读?
【学习任务二】解决问题,看看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小红每天计划跳绳400下,今天第一次跳了144下,第二次跳了126下,还需再跳多少下就完成计划了?
【学习任务三】根据发现的规律,举例验证。
【学习任务四】学以致用。 1.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 (52+___ ) 1500-28-272= _____ -(28 272) 415 74- ___ = 415-( 74 + 26 )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43-167-143 169-25-25-50
推荐的学习资源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法运算律(第3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减中的运算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和运用连减的运算规律中,经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抽象概括的研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灵活性,培养数感。 3.在运算规律的探究与运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减中的运算规律,能运用规律计算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概括连减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旅行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李叔叔在骑车旅行的途中,还坚持每日阅读。 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已经读了66页,今天又读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读?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学生作品1: 从总页数里先减去已经读了的页数,再减去今天又读的页数,就是还剩多少页没读。 学生作品2: 先算出已经读的和今天又读的一共多少页,用总页数减去一共已经读了的页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页没读。 学生作品3: 从总页数里先减去今天又读的页数,再减去已经读了的页数,就是还剩多少页没读。 (二)观察等式,初步发现 通过计算,发现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得到等式。 234-66-34=234-(66+34)=234-34-66 二、观察验证,探究新知 (一)相似情境,引发思考 1.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小红每天计划跳绳400下,今天第一次跳了144下,第二次跳了126下,还需再跳多少下就完成计划了?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第一种方法,用400下先减去第一次跳的144下,再减去第二次跳的126下。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再用400下减去两次一共跳的。 第三种方法,用400下先减去第二次跳的126下,再减去第一次跳的144下。 通过计算得到等式。 400-144-126=400-(144+126)=400-126-144 2.小丽用100元钱到文具店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盒彩色铅笔,还剩多少钱? 文具盒20元/个 彩色铅笔40元/盒 独立列式计算,得到等式。 100-20-40=100-(20+40)=100-40-20 (二)观察等式,提出猜想 234-66-34=234-(66+34)=234-34-66 400-144-126=400-(144+126)=400-126-144 100-20-40=100-(20+40)=100-40-20 1.观察等式,初步发现。 观察三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竖着看,这三组等式中的第一组算式都是连减。 预设2:第二组算式都是从一个数中减去两个数的和。 预设3:第三组算式也是连减。 预设4:横着看还有发现,第一组算式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第二组算式就是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2.对比观察,提出猜想。 观察每组等式中的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34-66-34=234-(66+34) 400-144-126=400-(144+126) 100-20-40=100-(20+40) 预设1:第一组算式,等号左边是减去66和34,等号右边是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下面的两个等式也是这样的。 预设2:等号左边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号右边就变成了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但是结果都是相等的。 预设3:那是不是所有的连减算式,经过这样的变化,结果还是相等的呢? 预设4:在研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当有了发现以后还要再举一些例子,进行验证。 (三)举例验证,归纳概括 1.学生举例,验证规律。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用这条线段表示总数,从总数里先减去第一段,再减去第二段,求出的是绿色这一段。先求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和,再从总数里把他们的和去掉,得到的还是绿色这一段。 2.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概括一下发现的规律吗? 预设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减去的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预设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预设3:用字母表示 a-b-c=a-(b+c)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 a-b-c= a-(b+c)。 (四)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234-66-34=234-34-66 400-144-126=400-126-144 100-20-40=100-40-20 观察每组等式中的第一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减数交换位置,就变成了右边的算式,但结果不变。 预设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预设3:字母表示 a-b-c=a-c-b 小结: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总结,共同探究出减法运算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5-52-48= 865 ○(52+ ___) 1500-28-272= _____ -(28 ○ 272) 415○74-___= 415-(74+26) 独立思考,组织交流。 预设1:第一题等号左边是868连续减去52和48,等号右边是减去52和48这两个数的和。所以圆圈里填减号,横线上填48。 预设2:第二题,根据刚刚研究出的规律,等号左边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号右边应该是1500减去两个数的和,所以横线上应该填1500,圆圈内填加号。 预设3:第三题给了等号右边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那左边应该是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所以是415减74减26,圆圈里填减号,横线上填26。 (二)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43-167-143 169-25-25-50 独立思考,组织交流。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学生交流感受。 小结:在计算前我们应该先观察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练习 1.数学书第21页做一做第一列。 2.数学书第22页第3题。课后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法运算律(第3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题目
1.数学书第21页做一做第一列。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87―187―139―61 2.数学书第22页第3题。
课后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1.数学书第21页做一做第一列。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487―187―139―61 =(487―187)―(139+61) =300―200 =100 2.数学书第22页第3题。 2000―416―284 =2000―(416+284) =2000―700 =1300(m) 答:海拔1300米。
海拔
2000m
416m
284m
海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