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上午走了2400米,下午走了2600米,一天走了多少米?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3.一顶帽子80元,一条围巾比一顶帽子贵50元,一条围巾多少元? 想一想这三道题可以怎样列式,并动笔写一写。
【学习任务二】
1.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一天走了5000米,上午走了2400米,下午走了多少米? 2.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一天走了5000米,下午走了2600米,上午走了多少米? 尝试独立完成以上两道解决问题,并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作减法。 【学习任务三】
1.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2.一顶帽子80元,一条围巾比一顶帽子贵50元,一条围巾多少元? 选择一个情境,交换一个已知信息和问题的位置,改编成一个新的问题,然后列式解决。 【学习任务四】 2.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意选择两个,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用加法或减法解决。 (1)小明第一天读书,读了35页。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18页。 (3)这本书一共有120页。
推荐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题目
1.数学书第4页第2题。 2.数学书第4页第4题。
课后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1.数学书第4页第2题。 2.数学书第4页第2题。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47-19=28
28+19=47
67-55=12
47-28=19
203+147=350
850-239=611
300
500
400
297
200+
654-
128
143
851
381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47-19=28
67-12=55
28+19=47
67-55=12
47-28=19
55+12=67
350-203=147
850-611=239
203+147=350
850-239=611
350-147=203
239+611=850
4.
300
500
154
500
200
400
297
357
200+
654-
128
328
511
143
651
851
381
27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学期 春季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那既然已经学过了这些运算,你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明确各部分的关系 (一)揭示加法的意义,明确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1.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并解决。 (1)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上午走了2400米,下午走了2600米,一天走了多少米?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3)一顶帽子80元,一条围巾比一顶帽子贵50元,一条围巾多少元? 阅读这三道题,想一想怎样列式解决,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 预设1:2400+2600=5000(米) 预设2:370+630=1000(包) 预设3:80+50=130(元)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解释算式。 3.提出问题,组织研讨。 问题1:观察这三个实际问题,说说为什么它们都用加法? 预设1:因为解决这三个实际问题都是把已知信息中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预设2:这三个实际问题虽然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它们都需要把已知的两个信息合并起来。 问题2:再观察这三个算式(如下),现在你们对加法运算有没有更直观地认识? 2400+2600=5000 370+630=1000 80+50=130 预设: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 问题3:结合上面的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预设:相加的两个数叫作加数。加得的数叫作和。 (二)揭示减法的意义,沟通加、减法间的关系 1.理解减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实际问题。 ①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一天走了5000米,上午走了2400米,下午走了多少米? ②刘阿姨为了锻炼身体,一天走了5000米,下午走了2600米,上午走了多少米? 提出要求,解决问题。 独立解决以上两个实际问题,并且想一想减法的意义。 交流汇报。 预设1:5000-2400=2600(米) 预设2:5000-2600=2400(米) (4)提出研讨问题。 问题1:把这两个解决问题和前面第一个解决问题,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和前面第一题中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加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 问题2:什么是减法运算? 引导学生结合加法的意义来解释减法的意义。 小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 2.巩固减法的意义。 (1)通过改编情境进行练习。 选择一个情境,交换一个已知信息和问题的位置,改编成一个新的问题,然后列式解决。 ①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②一顶帽子80元,一条围巾比一顶帽子贵50元,一条围巾多少元?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出改变已知和未知条件的道理,并合理地进行改编。 预设1:文具店运来1000包练习本,卖出370包,还剩下多少包练习本? 列式是:1000-370=630(包) 预设2:一条围巾130元,比一顶帽子贵50元,一顶帽子多少元? 列式是:130-50=80(元) 3.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小结: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作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作减数,最后求得的另一个加数叫作差。 4.沟通加、减法间的关系。 问题1:观察这两组算式,加法和减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和减法的意义,还知道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问题1: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各部分间有怎样的关系? 汇报交流: 预设1:举例说明。 预设2:文字表示。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小结: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在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遇到过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巩固应用 2.从下面三个信息中任意选择两个,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用加法或减法解决。 (1)小明第一天读书,读了35页。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18页。 (3)这本书一共有120页。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的意义有了深入地理解,也对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了清晰地认识,而且还有同学联想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研究。 五、课后练习 1.数学书第4页第2题。 2.数学书第4页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