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10: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导入新课
任人宰割 的 屈辱 外交
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告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环境:
①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外交孤立,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外交环境:
②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2月,毛泽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
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从中国西藏划出印度(英国殖民地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即麦克马洪线,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此后,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
思考: 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中国提出了什么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基础和核心)
(保证)
(实现共处的条件)
(出发点)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基本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理吴怒亲切握手
5.共同倡导: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
6.提出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时间:
地点:
地位:
内容:
意义:
1954年4月至7月
瑞士·日内瓦
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材料:他对参加国家进行了逐个分析。29国中只有6个建交国家,其余的大部分是原来列强的殖民地,少数独立国家也受西方国家的长期影响,然而它们又都有反帝反殖和谋求独立自主的传统。
—— 裴默农:《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参会的目的
为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去,固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可以多交些朋友,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友谊。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旧址
2.时间: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
1955年
3.地位: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会议的主题)
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材料一:
(求同)……那就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在经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材料二:
(存异)……大家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思想意识不同
万隆会议旧址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合作(万隆会议)
1.时间: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
1955年
2.地位: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结果:
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作用: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
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合作(万隆会议)
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活动
课堂小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 存异”方针
时间:
1953年底
内容:
时间:
意义:
1955年万隆会议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用: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
⑴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政权逐渐得到巩固
⑶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新中国外交的不利条件:
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
⑵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政策
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④外交家的努力
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外交的启示:
⑴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⑵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⑶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世界和平与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都无法实现。
——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 ——法 戴高乐:《纽约时报杂志》
外交政策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是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去观察世界的。 ——印·甘地:《自述》
从名言看影响外交政策因素
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
国际环境
A
3.(2007扬州中考)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C
B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