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认识
1.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全面奠基时期。农业方面,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构成了特有的中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2)两汉时期: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日益显著。如,《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农具制造、冶铁和造纸工艺等。
(3)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格物致知的学风等为科技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宋代,以毕升、王祯、郭守敬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
(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总结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显示了医学、农学集大成的特点。由于传教士东来,中西科学成就开始交融与会通。
2.明清时期科技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未能转向近代科技,并且在世界科技领域逐步落后,究其原因有: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等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人才。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5)古代传统科技注重经验性,缺乏理论的支撑,也制约了中国科技的突破。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得出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阶级和阶层不同的政治要求造就了不同的文学特色,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世家大族的形成,带有贵族文学气息、辞藻华丽、描绘恢弘气势的时代的文学形式——“赋”出现。
(3)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佛教的背景下,出现了宗教题材的绘画和壁画、石窟艺术。
(4)隋唐时期,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诗各阶段的风格各异,深刻体现了唐朝的兴衰历程。《步辇图》是汉藏关系的反映,《送子天王图》和敦煌莫高窟壁画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5)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词、话本兴起、发展,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逐步兴盛。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盼望国家统一、怀念故土等情感在文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不断壮大,宋代文人画进入繁荣时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小说体现了这一历史进程,尤其是四大名著最为典型。面对明清的文化专制,文人多以梅、兰、竹等为绘画题材,借物抒情,表达个性和不满情绪。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据目前所知,商朝出现的成熟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原始刻画符号
答案:A
2.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
A.《夫妇饮宴图》 B.《洛神赋图》
C.《游春图》 D.《人物龙凤图》
答案:B
3. (2014·济南调研)下图是某位书法家作品,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这幅作品的作者最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图片和题干信息可知该作品是草书,而选项中只有怀素是以草书闻名,故B项正确。王羲之是以行书闻名,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以楷书闻名。
答案:B
4.(原创题)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在徽剧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逐渐演变而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5.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
A.文人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山水画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此画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具有的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故选A项。
答案:A
6.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分析能力。《货郎图》体现了对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B、D项分别属于人物山水画、人物画、文人画。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诏版及其铭文
材料二 《兰亭序》
材料三 《玄秘塔碑》
材料四 电脑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又伴随着一阵惊呼。有人担心美妙的书法艺术将从此衰微,又一件中国国粹将沉没在现代化的网络海洋之中。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诏版最早刊刻于哪一年?上面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它为研究秦代的哪些史实提供了直接依据?
答案:公元前221年。小篆。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
(2)材料二所示的《兰亭序》在汉字书法史上有何独特地位?它为研究汉字书法哪一阶段的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
答案:“天下第一行书”。汉字书法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演变。
(3)材料三所示的《玄秘塔碑》的作者是谁?属于汉字哪一书体的杰作?试分析其为后世广泛研习的原因。
答案:柳公权。楷书。笔划详备、结构严谨,具有其它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重视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
1.(改编题)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
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已经被识读,并且是成熟的文字,故A、B项错误;隶书始于秦,通行于汉代,故C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2. (2013·湛江调研)关于书法字体,明朝人张潮认为:“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中应填入(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甲骨文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认为这种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结合各种书法字体的特征可知行书兼具楷书的实用和草书的审美功能,故选C项。
答案:C
3.(改编题)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 )
A.《洛神赋图》 B.《游春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泪点多”“旧山河”“横流乱世”表达了画家对现实的不满,并且画中有诗,因而具有文人画的特征,《墨兰图》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D项正确;东晋顾恺《洛神赋图》是人物画,《游春图》是山水画,《清明上河图》是市民风俗画。
答案:D
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中国戏曲之祖是昆曲,排除B项;京剧形成于清朝,排除C项;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排除D项;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京剧被公认为“国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5.(2014·汕尾调研)“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诗句体现了戏曲的虚拟化,突破了舞台的限制,使得舞台的时间空间被充分、灵活地运用,充满了艺术的广阔性,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13·汕头期末质监)下图说明(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 “释迦降生为中心”暗示外来的佛教文化在唐朝地位,“诸神鬼皆着唐装”暗示唐代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半坡等遗址的陶文) (商代甲骨文)
材料二
材料三 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
解析:从材料一中的图片来看,其文字大多是象形字,这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从材料二中的两个图片可以看出,宋代绘画多是风俗画;从材料三中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能够体现当时作者的哀愁,能够反映当时的文人地位低下。
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
意义:促进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开始出现。社会风貌: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
(3)天涯孤旅的哀愁。元代社会的黑暗;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异族的压迫。
古 代 印 章
印章起源于商代,历代都有发展,所用材料有铜、石料、骨料和木料。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饰物佩带或用作封泥。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封泥,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成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栏目链接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课 程
标 准 栏目链接1.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主要书法特点,并能识别主要字体和书法作品。
2.掌握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及主要作品的艺术价值。
3.掌握元杂剧及京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目 标
分 解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汉字的演变:
(1)形成:由“图画文字”演变形成,至________形成完整体系。
(2)发展脉络:______(文字成熟标志)、金文、________(秦朝全国通用)、隶书、楷书。
(3)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________时期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一、汉字与书法艺术商朝甲骨文小篆魏晋 栏目链接(2)主要书法字体及成就:形体严整实用钟繇颜真卿流畅纵情审美王献之怀素王羲之苏轼赵孟钗恼髅? 栏目链接1.汉字形体演变有什么规律?应 用
思 考 提示:由图画到符号: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由繁到简: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栏目链接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发展概况:人物龙凤图女史箴图 栏目链接 温馨指引:中国画以山水为主;特别讲究布局构图。明清文人写意画折射出封建文化专制下追求个性自由和意境。步辇图送子天王图莫高窟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借物抒情文人画墨梅图墨兰图2.主要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____________”。得意忘形 栏目链接2.宋代文人画和风俗画发展与哪些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应 用
思 考 提示:因为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不断壮大,宋代文人画进入繁荣时期;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民间风俗画兴起。 栏目链接三、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1.起源与发展:
(1)起源于原始歌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2)宋代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________(瓦舍)。
(3)________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________时期,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________流传甚广。瓦肆元杂剧明朝昆曲 栏目链接2.京剧的出现与发展:
(1)形成:________年间,“________”局面基础上形成京剧。
(2)走向成熟:同治、________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__________”。
(3)走出国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3.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温馨指引: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具有虚拟化、综合化、脸谱化、故事性、程式化等特点。 栏目链接道光徽汉合流光绪同光十三绝3.京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 用
思 考 提示: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市民阶层数量大,戏曲舞台非常活跃;“四大徽班”进京、湖北汉剧艺人进京促成徽剧与汉调的结合,为京剧的正式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中西绘画有何不同?
方法点拨:绘画艺术的比较一般从表现形式、表现技巧方面分析。
精讲阐释:(1)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西方绘画沿着写实的、功利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在魏晋后,一是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逐步发展,二是与之对立的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逐渐占据中国画的主导地位。
栏目链接 (2)在表现技巧上的差异:
①西方画家注意定点透视,中国的山水画家却无视这一点。②西方画家注重物象,着意刻画,敷色多重,追求色彩的表现力;中国画家则不求形似,注重个人的主观性情,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作,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的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 栏目链接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
A.都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B.都是同一时代的绘画作品
C.都注重描写人物的精神
D.都强调线条的作用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应 用
示 例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洛神赋》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他的人物画注重描写人物的精神面貌;《西斯廷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拉斐尔的作品,是人文主义之作,也强调人物的精神,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在今天的“非典”和“禽流感”中,中国古代文明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授时历》
答案:C
2.(原创题)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 B.《氾胜之书》
C.《农书》 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玉米是在明代时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故选D项。A、B、C项分别出现于北魏、汉代、元代。
答案:D
3.(2013·重庆文综)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选C项。“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前期;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
答案:C
4.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中国的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纸的发明 B.指南针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是在道教炼丹求仙过程中发明的,故选C项。
答案:C
5.人丁兴旺是国治邦安的表征之一,所以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是( )
A.重经验 B.重实用
C.重自然 D.重血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表明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视实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6.(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可知培根强调的是四大发明推动西欧近代化,故选A项。
答案:A
7.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 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答案:(1)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2)火药帮助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1.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战国时期出现恒星方位记录表 ②《黄帝内经》在西汉问世 ③唐朝时期火药开始传入欧洲 ④明朝时期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在战国问世,故②表述错误;①符合史实;宋朝火药开始传入欧洲,故③表述错误;④与史实相符。故选D项。
答案:D
2. (2014·南京调研)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
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 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的纸最迟出现于西汉初年,即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故选B项。其它三项说法均与西汉时期不符。
答案:B
3. (2014·诸暨期末考)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这实际上是( )
A.否定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B.佐证了印刷术在宋代传到欧洲的史实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人文思想的传播
D.揭示了宗教改革广泛开展的社会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题干可知马丁·路德是在赞扬印刷术帮助基督教教义的传播,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4.(原创题)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设立石柱,可知是政府行为,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 A项错误; C、D项题中没有体现。
答案:B
5.(2014·潍坊模拟)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注重科学分析 ③不重实用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可知①②项正确;根据材料“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可知④项正确;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2014·金丽衢十二校二模)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 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运算方法)
材料二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
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
B.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C.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
D.材料二是艺术品,不作为证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推断能力。题目中材料一介绍的是珠算的运算方法,材料二介绍的是珠算在商业上的运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珠算的起源;材料二虽涉及珠算在北宋运用于经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此前珠算没有运用于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艺术品也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参考,故D项错误。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前后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化为主题,考查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和对世界的贡献,同时分析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原理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对近代科技和传统科技的影响。
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其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其它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等。(其它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亦可)
古人的闹钟
在古代,没有充当闹钟的公鸡怎么办?除了漏壶和日晷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准确。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课件23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栏目链接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课 程
标 准 栏目链接1.列举四大发明并简述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
2.列举中国古代的数学、农学、天文历法、医学重大成就。
3.简析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特点及发展、落后的原因。目 标
分 解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四大发明的概况:一、四大发明(标志性成就)西汉蔡伦魏晋南北朝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唐末司南北宋 栏目链接2.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________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 温馨指引: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然而它未能使中国在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独领风骚,更没有使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并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 栏目链接1.宋代是我国书籍印刷史上的极盛时期,简要说明宋代书籍印刷发展的原因。
应 用
思 考 提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书籍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书籍印刷提供了技术保证;宋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市民文化的兴盛等因素刺激了书籍印刷(业)的发展。 栏目链接二、古代中国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的成就1.数学:
(1)应用数学著作《__________》:约成书于东汉,采用__________记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算筹与珠算的发展。
(3)________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大约1 000年。九章算术十进位值制祖冲之 栏目链接3.农学——四大农书:
其中《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贾思勰农政全书齐民要术 栏目链接4.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温馨指引:农业科技成就除农书之外,还有农具等;“四诊法”是诊断疾病的方法,并非治病方法。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栏目链接2.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农学成就突出的原因是什么?应 用
思 考 提示:古代中国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授民以时”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重视与之相关的天文、历法和农学研究与总结。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大一统,在“受命于天”的理论下重视天文、天象观察。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中国古代科技有哪些特点?方法点拨:古代中国科技属于传统科技的范畴,其特点可从主要成就、分布领域等角度归纳。
精讲阐释:(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具有实用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如数学,这主要是受重视实用、追求功利的儒家思想影响。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具有经验技术性倾向。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栏目链接(4)从分布领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立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具有环政治倾向。这主要是受以农立国的经济模式影响。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特别提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数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于经验总结和整理传统典籍。3—15世纪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15世纪后逐渐落后于西方。 栏目链接1.《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适可而止 D.注重实用应 用
示 例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注重实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栏目链接二、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点拨:科技发展一般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精讲阐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关键在于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国家的支持,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科技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栏目链接(4)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
(5)国家实行开放的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
(6)为“农本”思想服务的科技,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栏目链接2.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B.发展农业的需求
C.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D.科举取士的促进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应 用
示 例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统治阶级历来重视、支持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因此,中国文化强调实用技术;科举制度特别是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答案:A
2.(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市民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答案:C
3. (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一古代的四言诗歌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它出自于( )
A.《诗经》 B.《离骚》
C.《唐诗三百首》 D.《宋词三百首》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四言诗歌”是《诗经》的特点之一,故选A项。
答案:A
4.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C
5. 唐宋时期发展起来,对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有影响的是( )
①唐诗宋词 ②唐代传奇 ③宋朝话本 ④宋元散曲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是小说,②③对小说的产生有影响。
答案:A
6. 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主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典籍影响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缘于城市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问题: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从材料二、材料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
第(1)问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判断。
第(2)问结合文学常识和课本知识归纳。
第(3)问结合李白、辛弃疾的生活时代分析。
第(4)问实际是在第(1)、(2)、(3)问基础上总结规律。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离骚》。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1.(改编题)“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引用诗歌是战国时期楚辞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
2.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
A.北方民歌 B.骚体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材料评价的是宋词的地位,故选C项。
答案:C
3.(2014·诸暨期末考)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
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作品凸显了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4·潍坊期末考)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气势,浪漫神秘
B.注重铺陈,追求神韵
C.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D.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与贵族文化相对,应该是市民文化,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市民文化的特点;明朝中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5. (2014·淮北一模)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把诗、词、曲、赋、美食、园林、绘画等文雅的表达方式融合;《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西游记》描述的是唐僧取经故事,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你认为上述记载 ( )
①是当时人所写,可直接作为珍贵的史料使用 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为小说不是社会真实反映 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③正确,①②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②正确,①③错误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小说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及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鉴别真伪后,可作为史料使用。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书 香
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芸香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课件28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栏目链接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课 程
标 准 栏目链接1.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文学特色、代表人物及作品)。
2.分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认识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关系。目 标
分 解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诗经》:
(1)内容:收录了______至________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________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3)地位:
①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的基础。一、从《诗经》到唐诗西周春秋中期风四言现实主义 栏目链接2.楚辞:
(1)特点:以________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2)代表作:屈原的《________》具有__________风格。
3.汉赋:
(1)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________》《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南方民歌离骚浪漫主义子虚赋 栏目链接4.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________中以诗赋为主的促进。
(2)成就: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②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______。科举考试王维 栏目链接③唐诗丰碑:
A.李白:以__________的创作,赢得“__________”的美誉。
B.杜甫:以________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 温馨指引:《诗经》是研究西周到春秋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浪漫主义诗仙现实主义诗歌合为事而作 栏目链接1.以唐诗为例,说明社会变迁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应 用
思 考 提示: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栏目链接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
(1)繁荣的背景:城市商业的繁荣,________数量的不断增加。
(2)代表:婉约派的________、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________等。
2.元曲:散曲和________的合称;通俗生动、豪放飘逸;杰作有关汉卿的《________》等。 温馨指引:宋代词风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特定的词作品;元曲中包括散曲和杂剧,前者是宋代形成的,后者既可以作为文学形式,也可以作为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来看待。市民柳永辛弃疾元杂剧窦娥冤 栏目链接2.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应 用
思 考 提示:(1)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和社会基础。(2)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句式更便于抒发思想感情。 栏目链接三、明清小说1.繁荣的原因:
(1)文学基础:唐朝传奇和宋朝的________。
(2)政治背景: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3)经济背景: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______出现。
(4)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扩大。
话本资本主义萌芽市民 栏目链接2.代表作品:
(1)四大名著:《________》(历史小说)、《水浒传》(农民起义为题材)、《________》(神话小说)和《______》(成就最高)。
(2)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及讽刺小说《________》(揭露科举制度腐败)。
温馨指引:明清小说折射出抨击封建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栏目链接3.举例说明宋元明清文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应 用
思 考 提示:(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世俗化(通俗化),唐代传奇、宋代的词和话本、元曲与明清小说。
(2)原因: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发展。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有什么特色?方法点拨:文学特色主要从表现手法与形式、章句结构、题材和感情倾向等方面分析。
精讲阐释:(1)春秋《诗经》:采用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质朴,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强。
(2)战国楚辞:句式灵活,感情奔放,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3)汉赋:西汉的赋以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东汉后期,长赋渐少,短赋兴起,摆脱了长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栏目链接(4)唐诗:诗人众多,作品丰富;风格多样,流传广泛;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5)宋词: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适于合乐歌唱。符合各阶层的需要,文学接近平民,休闲功能强。
(6)元曲:语言通俗,句式灵活,可俗可雅,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
(7)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小说创作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提示: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先秦到清代,中国文学发展逐渐成熟,完善,逐渐通俗化、大众化。 栏目链接1.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应 用
示 例 解析:《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题中:“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大意是:“《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这与《风》的特点一致,故选A项。
答案:A 栏目链接二、比较分析明清中国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方法点拨: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有同有异,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
精讲阐释:1.相似之处:
(1)都肯定现实世界的世俗生活,歌颂友谊、爱情及人间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来世观念及封建道德。
(2)都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力量之伟大,提倡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栏目链接(3)都要求真实了解现实、真实反映现实,从而使文学创作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市民文学也因此兴盛一时。
2.相似的原因:
(1)都与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有关。
(2)当时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3.差异:
由于中西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文化渊源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具有明显的差异。 栏目链接(1)思想深度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以此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明清时期的作家在封建专制的高压统治下,采用影射的手法,委婉地揭露和鞭挞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2)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欧洲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文学未能呼唤出近代文明。 栏目链接2.明中叶问世的小说“三言”“二拍”和但丁的《神曲》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应 用
示 例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三言”“二拍”以商人为人物形象,折射出明朝商业经济繁荣景象;而但丁的《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