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3.9《弹力》说课稿(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3.9《弹力》说课稿(含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9 08: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弹力》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二课。本课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感知弹力、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会使用它测量生活中物体。本课从认识弹性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撤去外力后物体恢复原状,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挖宝握力器与拉力器,体会弹力的存在。第二部分,研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弹簧拉伸长度随着拉力的增加有规律的变化,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的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常见的力》的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有力的存在力。但是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课堂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弹力的存在。通过让学生捏一捏,拉一拉等操作活动体会弹性和弹力。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进而建构弹力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弹力
1、出示一根橡皮筋,展示拉伸橡皮筋、弹拨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发现,橡皮筋有一个特点,当我们拉伸橡皮筋、弹拨橡皮筋的时候,橡皮筋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不过当我们停止弹拨和拉伸的时候,橡皮筋又可以恢复到原状。除了橡皮筋之外,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个特点呢?
学生说一说与橡皮筋类似性质的物体。
3、出示课本26页上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与橡皮筋类似性质的几种物体。
弹簧、海绵、塑料尺等。
4、出示握力器和拉力器,引导:同学们玩过握力器和拉力器吗?握力器和拉力器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握力器和拉力器的特点。
5、教师引导:像弹簧、橡皮筋、握力器等这些物体所具有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弹性。
6、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之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7、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并联系橡皮筋、弹簧、握力器等物体的特点,初步了解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两个概念。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我们用力就可以拉伸弹簧,那么我们所用的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这幅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弹簧、钩码、小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固定的架子上依次挂上弹簧,并在弹簧下面的钩子上,挂上数量不等的钩码,然后用小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实验探究的问题: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依次在弹簧下面挂上1个、2个、3个钩码,然后测量弹簧的长度,并想一想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做好实验记录。
5、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交流各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发现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长度越短。
6、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大家推测一下,当我们在弹簧下面挂4个钩码时,弹簧拉伸长度会是多少呢?当我们挂6个钩码呢?
学生先进行预测,并将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验证,看一看自己的验证是否准确。
7、如果我们无限制的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弹簧会怎么样呢?
当我们无限制的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时,弹簧就会被无限制的拉伸,拉伸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也就是说弹簧失去了弹性。因此,我们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要在弹簧所能承受的弹性范围之内,过了这个范围,弹簧就会损坏,失去弹力。
活动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知道具体的力的大小,因此各种测力的工具就被发明了出来,其中有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弹簧测力计。
2、出示课本27页的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而制成的。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提环、指针、刻度、挂钩4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作用。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
3、出示课本27页左下方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齐平。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一测提起一些我们常见的物品需要使用多大的力?
操作要求:自己选择5种常见的物品,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测,提起这些物品需要使用多大的力?
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测一测提起常见物品需要的力,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齐平。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测量的物品,并说一说使用弹簧测力计提起这些物品要使用多大的力?
活动四: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一个弹力玩具
1、刚刚我们学习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下面,我们使用常见的材料来做一个弹力玩具。
2、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欣赏别的同学制作的弹力玩具,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和欲望。
3、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同学合作,先想一想做什么弹力玩具,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制作完成之后,在全班展示一下自己制作的弹力玩具。
4、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制作弹力玩具。
5、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弹力玩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弹力玩具,指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弹力是能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橡皮筋、弹簧和握力器等物品都具有弹力。我们还研究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认识了弹簧测力计,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常见的物体。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弹力,进一步认识弹力。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弹力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八、教学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主体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与老师互动。我先. 播放蹦床视频引出课题,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引入了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弹簧 ,橡皮筋,让学生初步了解弹性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在外力的作用下,弹簧和橡皮筋会发生形变,当撤销外力后,弹簧与橡皮筋的形状又会恢复,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区分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 以及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实验的,说明了什么。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到。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没上过公开课,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那样放得开。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了学生的促进者,引导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目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及科学的装神和创新能力 i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