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点亮小灯泡》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的《点亮小灯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手电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亮小灯泡》注重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探究的过程。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用所给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再作尝试,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第二:制作一个简单开关并加进电路,知道开关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通过认识、运用开关,进一步认识通路,断路。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作出最简单的对电流的解释,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区分短路和断路,寻求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丰富学生关于电的认识,还为学生发现电的更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电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光、发热,还能使电器播放音乐、产生图像等多种功能,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电的兴趣。第三: 观察手电筒的内部构造,会成功组装一支手电筒。
二、说学情
点亮小灯泡,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开关的作用,能够把它加入到简单电路中,控制灯泡的亮灭。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
1.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科学态度: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愿意与同学一起动手连接电路,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3.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4.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一个简单电路的组成部分,认识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
2.知道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2.区分短路和断路。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学课堂,今天要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在我们的螺丝钉家族中的吉姆今天又发生一件大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动画短片导入:吉姆用手电筒联系卡佳
2.谈话:你们也可以拿出抽屉里的手电筒,让它像吉姆那样亮起来吧。
3.学生体验完,图片出示: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里有什么?猜一猜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生:手电筒里有电池、灯泡、导线等
生:它们是连在一起工作的
4.如果我给你们这些材料,你们能让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表扬你们具有探究精神,那这节课就要来一起学习《12.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电的世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手电筒开始引起探究的兴趣。]
环节二、点亮小灯泡
1.出示实验材料:电池、1根导线、灯泡。
介绍实验材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导线、灯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小灯泡的结构:外部是玻璃泡、内部是连接点—金属架—灯丝,仔细观察一下,内部结构有什么特点?(生1:连接点连着金属丝,连着灯丝 生2:有两个连接点)
2.谈话:再看看导线的一端是怎么样的?
生:有金属的部分露出了。
师:在连接的时候要注意,金属的部分相互连接,同时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3.第一次学生实验(提供1根导线),教师巡视拍照。
4.完成的小组再提供1根导线。
5.(投屏出示)请比较这两幅图片,思考:为什么图1的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2的接法却不可以?
6.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结:电流动的路是一条“回路”,不是一条单向路。
8.讲述:谁能将这条“回路”说一说呢?
生: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然后回到电池的负极(—)
9.继续比较两幅图:同样是回路,为什么这种图2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3的接法却不可以?
10.学生讨论,引导:可能与“小灯泡”里面的结构有关。
11.讨论:同样是回路,为什么图3的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4的接法却不可以呢?
12.小结:电走的路是一条“回路”,而且还要让电流过小灯泡的灯丝;
13.解疑:让我们来找找原因,这个小灯泡为什不会亮?这个小灯泡可以亮,这个小灯泡也可以亮,这说明了什么?(小灯泡的的两个连接点没有顺序之分)
14.(PPT出示书本中的电路示意图)观察这名同学画的电路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
15.小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学习灯泡的结构,连接简单电路的正确方法。]
环节三、制作开关控制电路
1.谈话:连接好的小灯泡会一直亮着,在我们生活中灯会一直亮着吗?
生:不会。
2.提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控制灯的亮和不亮呢?
生:开关。
图片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开关。
3.谈话:我们刚刚学习过电路要是一个闭合电路才能使灯泡亮起来,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制作我们的开关呢?
生:想办法控制它闭合或者打开。
4.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待会给同学们提供木块、回形针、图钉和一些导线,自己先来试试看制作一个开关。
5.制作方法如下:
在一块木板上,把回形针的一端用一枚图钉固定,并使回形针的另一端能够搭到另一枚图钉上。
实验时要注意: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6.学生实验。
7.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关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电路的开和关。
8.小结: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习用常见材料制作开关的方法,深刻体会开关的作用。]
环节四、用电路控制不同的电器
1.谈话: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可以使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和不亮,如果我们把灯泡换成其他的用电器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一起来试试看吧。
2.教师演示实验。
3.提问: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在电路中除了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我们还可以用电让小电铃发出声音,让小电机动起来,电的用途真是太大了。
生:我发现开关可以控制不同的电器的启动和关闭。
[设计意图:通过用电路控制不同的电器,体会电路的作用和开关的应用。]
环节五、观察手电筒,尝试组装手电筒
1.(出示手电筒各部分结构图)仔细观察手电筒里面的结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2.学生交流后,组装手电筒让手电筒亮起来。
3.小结: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下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自己尝试做一个手电筒,像在家里玩一玩用手电筒交流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研究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将所学的简单电路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