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材料二认为《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材料三认为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表现在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且感动了很多人,所以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1)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2)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3)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于是孕妇无声地乐了,“黑——呀!”她轻轻地叹着,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
(4)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5)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6)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7)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8)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9)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10)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11)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12)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13)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14)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15)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16)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17)“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18)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19)“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中的孕妇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幸福的农村妇女,她对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
C.本文和《哦,香雪》文风相似,笔调清新,充满诗意;孕妇和香雪也一样纯朴,对文化知识充满景仰。
D.本文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6.关于文章第⑥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孕妇坐在碑的边沿,不用屁股压住大字,表现出她对文化知识的尊重。
B.“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是希望下一代能读书识字有文化知识。
C.“相信”“无疑”说明她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D.孕妇不愿意将来面对孩子询问说“不知道”,说明她为不识字感到羞耻。
7.文中四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从这四次呼唤中任选两处分析在呼唤中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4分)
8.牛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1分)
(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2分,12分)
9.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振之以威怒
B.不复一一自辨
C.简能而任之
D.暴霜露,斩荆棘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2分)
①可怜焦土 ②以地事秦 ③韩魏之经营
④日削月割 ⑤而后人哀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洎牧以谗诛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苟以天下之大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蜀山兀,阿房出 出:建成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趋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朝:朝廷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娇媚
14.下列对课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人的画像。魏征名列第四。
C.胡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记载,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
D.豫游,出游,游乐之义。古时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晏子春秋》里有“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实而助不给”之说,对豫游作了解释。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19小题。
陆卬,字云驹。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属文,甚为河间邢邵所赏。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①拜纪②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
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服竟当袭,不忍嗣侯。
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又感风疾。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虺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子乂嗣,袭爵始平侯。
(选自《北齐书·陆卬传》)
[注]①群:陈群,三国时魏人,有才名。②纪:陈纪,陈群的父亲。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B.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C.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D.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家,古代指被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起”与“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的“起”含义不同。
B.服竟,指守丧期满。“服”表示丧服,与“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的“服”含义不同
C.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文中表示升职。
D.郊庙,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官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祭祀天地和祖庙的音乐。文中指后者。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间邢邵很赏识陆卬,在其推重下,陆卬名声日高,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儒士与官员对其尤为赞许。
B.陆卬也颇受朝廷重视,屡次兼任宴请接待他国使者的官吏,并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每次都率先完成。
C.陆卬的母亲上府公主是聪明智慧的妇人,很有志向节操,生有陆卬等兄弟六人,被邢邵誉为“蓝田生玉”。
D.陆卬的五弟陆搏生病临终时,让家人不要告诉大哥,因为他知道兄长身体不好又极其慈爱,恐其悲伤过度。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4分)
译文:
(2)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4分)
译文:
19.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其所立的称号叫谥号,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陆卬去世后“谥曰文”的原因有哪些?(3分)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逸周书·谥法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20-21小题。
秋兴①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③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②迮(zé):狭窄。③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在此地,在桐江垂钓。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的白发、秋山、狭窄天地、百战铁衣、五更画角声都让人感到悲凉压抑。
B.颈联写诗人回想沙场战事,诗中的情景虚实相生,借以表达了诗人热忱的爱国之情。
C.本诗塑造了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D.本诗沉郁顿挫,近似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印证了刘应时“放翁前身少陵老”的评价。
21.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5)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3-25小题。
在“云”端,传统艺术正在形成新生态。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拉着“抖音”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摇滚风……各类传统文化艺术换“新颜”成为一股潮流。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亲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充分证明:传统艺术要“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所谓“活”,是指在表演内容上要鲜活,不断吸收时代与生活的“______________”:在表现形式上要活泼,勇于尝试以跨界、混搭等方式______________实现审美时尚化:在传播领域上要活跃,善用最新的媒介手段,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更频繁的亮相,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网络受众的年轻化以及审美的多元化,一直在推动传统艺术的演变,但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引起质变。“云”文艺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成为传统艺术转型的一副催化剂。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历史长河______________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 推陈出新 沙里淘金
B.如日中天 源头活水 推陈出新 大浪淘沙
C.如火如荼 源头活水 开拓创新 大浪淘沙
D.如日中天 源远流长 开拓创新 沙里淘金
2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夏衍《包身工》)
B.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C.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D.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四、写作(共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这是2021年年底一首热度非常高的流行歌《孤勇者》的歌词……唐恬是这首歌词的作者,2012年她患鼻咽癌,历经十年病痛,2021年她在写这首歌词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希望它是一首‘实燃’的歌,不宣讲漂亮的态度,不为了勇敢而勇敢。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有人说“对弈平凡”是时代出给人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上面的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中“顺从”说法错误。这些只能体现出宝玉善良的性格,从全书情节看,宝玉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他反抗封建家庭的压迫,并不具有“顺从”的性格。故选D。
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扩大范围,“其研究集中在……”错。“集中”前少了“绝大多数”。
B.强加因果,《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D.曲解原意,“《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错。是林语堂不喜欢妙玉,原文是“《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故选C。
3.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不是《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的原因。原文具体表述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是《红楼梦》风靡世界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选B。
4.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5.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她对眼下的生活状态十分满足,心里了无缺憾”说法错误,孕妇对自己眼下的生活状态是十分满足,但是孕妇对自己不识字是有遗憾的。故选B。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说明她为不识字感到羞耻”说法错误。不是对自己不识字的羞辱,而是表现她作为母亲的责任。故选D。
7.①第一处,体现孕妇寂寞的迷惘,她想知道平原的尽头有些什么却无从知道。
②第二处,体现孕妇不甘于寂寞困扰,自己制造出一点热闹。
③第三处,体现孕妇对孕牛的疼惜,不舍得牛辛苦。
④第四处,体现孕妇感受到新生命希冀的幸福和感动。
8.①通过牛温顺而悠闲的形象,牛与孕妇之间的亲密,反映了乡村宁静诗意的生活状态,表现温婉和谐的生命感受。
②通过孕妇对牛的爱惜态度,塑造孕妇善良纯净的形象。
③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形成文章的文脉。
④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⑤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更高的生命追求。
9.C【解析】A项,“振”通“震”,威吓。B项,“辨”通“辩”,分辩。C项,无通假字。
D项,“暴”通“曝”,暴露。
10.【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其实: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B.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C.至于:古义,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另起话题。
D.强援,古今同义,均为“强有力的外援”。 故选D。
11.【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情况的能力。
①句,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作了焦土。句意: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变成了一片焦土。 ②句,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用土地来侍奉秦国。③句,经营,动词作名词,聚敛的金玉珠宝。句意: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珠宝。④句,日、月,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⑤句,哀,为动用法,为……哀叹。句意: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⑥句,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往西。句意: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故选A。
12.【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是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A.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同秦国交战五次。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借偌大国家。故选C。
13.【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C.有误。“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在白天唱歌,在晚上弹琴的,是秦王朝宫里的人。故选C。
14.【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错误,并非两个民族,而是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也从中引申出疏远隔绝和敌人或对立关系的含义。故选C。
15.D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
“悲痛”是一个词语,悲伤哀痛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不伐己长”是一个动宾短语,“己长”为“伐”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D。
16.B 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而倔起阡陌之中”的“起”是举事、起义的意思。句意: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的。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B.“‘服’表示丧服”说法错误,应该是指丧事、守丧。前句句意: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
后句,衣服。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故选B。
17.A 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说法错误,原文为“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文中没有说他父亲的名气怎么样,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18.(1)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
(2)(他们)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是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父忧”,父亲去世;“哀毁骨立”,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
(2)“礼度”,礼数法度;“训”,训导;“亦母氏之训焉”,判断句,也是母亲的训导啊。
19.①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可谓学勤好问。 ②孝顺父母,兄弟情深,可谓道德博闻。 ③谨言慎行,为人宽厚,可谓慈惠爱民。(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陆卬,字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老年得贤子),我想为了陈群而参拜陈纪(因为儿子的关系而尊敬父亲)可以吗?”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
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来宽慰勉励他。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陆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公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义方略。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毁形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他。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
20.B【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诗人的爱国热忱可见一斑”错误。颈联写诗人想起以前历经沙场难以入眠,五更时听到画角的声响,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而不是“表达的爱国热忱”。 故选B。
21.①寓情于景,描写了烟雨中桐江岸边的丹枫、钓船等景物,寄托了诗人隐逸的愿望。
②运用想象(虚写手法),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隐逸中暗含无奈与苦闷。
③运用用典,借用“桐江钓叟”的典故,姑且占据丹枫垂钓,透露出诗人退隐山阴的无奈与愤懑。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3.C【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本处是形容热闹的场面,所以用“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处是说时代与生活是表演内容的源泉,所以选用“源头活水”。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开拓创新”,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创造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本处是说跨界、混搭等方式是表演形式上的突破,所以选用“开拓创新”。
“沙里淘金”,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大浪淘沙”,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本处是说中国传统艺术是经过考验逐渐沉淀筛选出来的精华部分,所以选用“大浪淘沙”。故选C。
24.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文艺热潮提供的契机比作催化剂。
A.使用了借喻的手法,以“芦柴棒”借喻瘦骨嶙峋的女工,只有喻体,没有本题。
B.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欢迎”一词使“吴起镇”人格化。
C.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婆娑起舞”使“白杨树”人格化。
D.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故选D。
25.活化传统艺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2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1.“领略艺术”搭配不当,应改为“领略艺术之美”;
2.“活化传统艺术……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成分赘余,可删去“成为”。
26.立意:
1.秉心中信念,破一路荆棘。 2.不向命运妥协,奋进成就人生。
3.逆风不言弃,做人生的孤勇者。 4.厚植拼搏精神,培养祖国栋梁。
【范文】
做平凡人生的“孤勇”英雄
“爱你来自于蛮荒,一生不借谁的光,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一首《孤勇者》唱出了平凡人的不屈和坚强,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些虽生而平凡,却敢于对弈平凡的“孤勇”英雄。
朴素有真意,最抚凡人心。恰如曲中的点睛之句所言,“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时光的年轮不断更替,英雄人物的存在注定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一生都是平凡之态,但却正是平凡的身影,成为了点缀大千世界的元素,共同造就了恢弘的平凡世界,谱写了一首首宏大的史诗,让清欢的人间生活变得耐人寻味,让“不跪的模样”和“破烂的衣裳”惹人怜爱,令无数人肃然起敬。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孤勇”英雄。翻开泱泱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从不缺少为了民族大义、人民幸福、时代进步而昂首阔步、奋勇向前的英雄。这里有为了民族团结,只身前往茫茫大漠的王昭君,有为了国家尊严与人民健康,在虎门点燃熊熊销烟大火的林则徐,还有为了探索国家前进方向,在黎明破晓前苦苦追寻,不惜牺牲自我的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南仁东、袁隆平等一批科学家,以身许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历史的洪流虽能淘洗掉人的形骸,而先辈的精神与事迹,却在岁月的沉淀下历久弥香,注定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所铭记、传唱。
放眼当下,站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风口,无数的“孤勇”英雄像一只只萤火虫一样,用微弱的荧荧之光驱散前行道路的黑暗,为了国家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的基层人民公仆,是戍守边疆、保卫祖国安宁的边防战士,是奋不顾身、赴汤蹈火的“烈火英雄”,是冲锋一线、与病魔殊死搏斗的白衣天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风雨兼程、不畏山高路远的“孤勇者”,在峰回路转之后,终将能欣赏到山川所回馈的奇绝景色。
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曾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而《孤勇者》就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挑战与磨难,成为自己的英雄。夜黑风高,唯有成为拥有沉静力、抗挫力、包容力的“孤勇”英雄,于难中坚守,保持乐观与希望,方能拨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