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标题的多重意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标题的多重意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7: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标题的多重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①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②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
③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
④就算是在鬼都不路过的荒野里,我妈离开家半步都会锁门。
⑤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⑥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的日子里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公升的塑料壶。
⑦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⑧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⑨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⑩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脏衣服攒着,到了水渠通水的日子,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当然,我妈也没有多少衣服可洗。
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锹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黝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定。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凝滞处挖一锹,跑水的缺口补块泥上,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锹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
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也丝毫不输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他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
后来我离开了。我常常会梦到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却没有一次惊醒过他的故乡。
(节选自《遥远的葵花地》,有删改)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多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缓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我竟然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做草鞋,半天的工夫做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斜,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自己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暗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获得心灵的皈依。
(有删改)
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生兰花
林清玄
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
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
“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
“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
“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宝特汽水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
“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
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
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
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
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
春雨春风洗妙颜,
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
打破乌盆更入山。
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
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
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离开潍县令的任所时,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
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
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
3.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①葵花地离“我”家很遥远,葵花生长期漫长。
②“我”离开了那片荒野,只能在梦中思念家乡。
③“葵花地”象征理想(或“丰收”“期待”),众多像“我”母亲一样的人还在为实现理想艰辛生存。
2.①草木深延于村庄的各个角落:草木生长繁茂,四处蔓延,掩映着村庄,忠诚地守护着“村庄的秘密”,带给村庄一种深沉的安详之感。②草木已深融于我们的生活:草木给予人们恩赐,可以医用、食用;带给人们快乐、温暖、美的感受。③草木已深植于作者的心灵,给人以心灵的皈依:作者对祖辈的怀念都与草木有着深切的关联,借草木寄予对祖辈的思念。
3.①野生兰花生长于山野,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不娇贵,生命力顽强。②野生兰花使作者想起郑板桥,他爱兰、画兰、懂兰。野生兰花象征郑板桥玉洁冰清、高旷的精神品格。③野生兰花与盆中兰花形成对比,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寄托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