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18: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娃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材料一: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便成了科技圈的宠儿,其他诸如AR、VR的,似乎都消失不见。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缔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来自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大胆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采用,可能会将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提高一倍。报告认为,估计人工智能有可能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总增加值(与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别提高到4.6%、3.9%和2.7%。
对于中国而言,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很多人想象不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具体实际应用来说,制造业却可能是最快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蓝海领城。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与日本、德国相比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这恰恰也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也就是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一是这些企业拥有行业海量的数据,充沛的资金;二是在生产力水平急需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企业也有迫切的意愿来改造升级自己的工厂、业务,提高收益,降低企业成本等需求。因此,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
除此之外,正如李开复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奥尔良举行。选址上没问题,但时间恰好撞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在过去没有什么,但现在却不同了。鉴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重要性,最后会议不得不延后一周,在旧金山举行。而且,在这个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美两国最终被接受的论文几乎一样多。这在过去很难想象。有数据表明,在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中国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同时,根据乌镇智库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摘编自《新京报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超乎你想象》)
材料二:
在工业4.0以及互联间十的是之下,人工智能作曲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对光学乐请的识别与乐音的掌握,对人类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推理,从技术层面理解人奥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型的作曲。例如,早在2016年,谷歌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就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歌曲创作,分别创作了音乐剧《越过墙垣》与披头士风格歌曲《爸爸的汽车》。听众普遍表示,人工智能作曲在认知与听觉的角度上与人类创作的歌曲没有差别,其中也蕴含了人类的情感。
但是,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从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的角度思考,它有以下好处。一方面,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如果将其与人工智能作曲相结合,一定能够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使民族民间音乐迎来互联网十时代的全新发展,这对音乐的流行与传播也有着较强的发展意义与发展价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音乐的结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机器人为载体,未来的音乐机器人能够在情感计算下进行智能创作、智能作曲以及智能演奏,这就使得人机互动的方向有了全新的角度。此外,人工智能作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如今的作曲领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作曲人与音乐制作人等也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发展与进步。
人工智能也有如下几个弊端。首先,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作曲无论哪一种算法都存在短板。比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混合型算法,能从多个方向创作歌曲,但其知识引导机制的建立较为困难,在计算机规则建立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碍。再如,马尔科夫链是一种随机的作曲算法,目前广泛应用在作曲领域,但因其本身在应用过程之中是随机的,任何可能都较大,无法对其旋律片段进行模型的建构,也就无法对音乐风格进行有效的界定。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基本理论、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种类及著作权权能体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著作权制度能否经受住新一轮冲击?运用人工智能产品创作出的大量机器新闻、机器小说、机器诗歌等创作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否有必要明确“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定义?其能否纳入到现行的著作权法保护框架,抑或针对人工智能或智能系统“创作”的成果建立一种新形式的财产权?人工智能软件或算法之类是否能够成为受法律认可的作者?这些疑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运用都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所有的新鲜事物在互联网十背景下的研究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利与弊。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作曲方面的优越性,促进其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作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增强技术上的进步,将更新的技术发展运用到作曲中来。
(摘编自《音乐周报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优势。
B.中国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有绝对的先发优势,没有后发优势。
C.《越过墙垣》《爸爸的汽车》用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是情感型的歌曲。
D.无论是混合型算法还是马尔科夫链,目前这些作曲算法都存在短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论文与专利数量都超过了美国,所以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B.引用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乌镇智库等权威机构的效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人工智能作曲使民族民间音乐迎来互联网十时代的全新发展,也为如今的作曲领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D.著作权制度能否经受住新一轮冲击等相关法律问题已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而出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写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然后输入到软件系统里,让机器人分析和计算出相应的音乐元素进行谱曲创作,然后用合适的音色演奏出来。
B.EMI作曲系统,它采用拼接方式创作,再现了已故作曲家音乐风格。
C.在《中国好声音》中一位清华博士对人工智能说帮他编写一首歌,人工智能就会帮他编写出很多很多他所想要的歌曲。
D.作曲、编曲的软件越来越厉害,冲击市场,也许以后会慢慢成为音乐家的工具,而一部分音乐家可能会失业。
4.人工智能对中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5.两则材料论证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进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战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孟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襞上来揭去盒益,里面盈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来上。风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贯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暖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接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著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40回)
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②战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言行都引起了众人的哄笑,这表现了贾府上下人等仗势欺人、喜爱取笑他人的风气。
B.“一双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本就不是适合吃饭的器具,拿出来一方面是捉弄刘姥姥,一方面也是炫耀和展示。
C.“菜里若有毒,这银筷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贾府众人之间根本用不着互相提防。
D.刘姥姥滑稽风趣的表演惹得全场哗然,笑态各异,无一重复,又都超出了每个人物平时的言行性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姨妈“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喷茶而不是喷饭,这一细节在前文有所铺垫,文章前后照应体现出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B.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使整个场景就完整了。
D.刘姥姥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有意迎合和逗趣,诙谐幽默,谈笑风生,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认同。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
9.有人认为刘姥姥粗俗愚蠢,有人认为刘姥姥憨厚智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谋,皆给衣马礼遗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颍,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薪、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湓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杨素在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余平乘、舴艋各有等差。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B.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C.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D.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这里指杨坚隋文帝以“受禅”为名,废北周皇帝而自立。
B.江北,长江以北。古代“江”专指长江,“河”特指黄河。黄河、长江之外的河流,通常被称为“川”或者“水”。
C.“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D.“吾复何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两句中的“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隋文帝对陈态度友好,抓住陈国间谍赠送礼物并遣返;陈高宗去世,隋文帝班师退军,派使者吊唁。
B.崔仲方提出了一系列平定江南的建议:增加精兵、秘密部署、建造舟船、上下游军队互相支援等。
C.进攻陈,隋文帝并认为是替天行道,无需保密,命人把砍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以示决心。
D.为了攻下陈,隋将杨素建造了“五牙”和“黄龙”战舰,高一百多尺,承载一百多士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
(2)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14.高颍向隋文帝提出了哪些夺下陈国的计策?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薛宝钗柳絮词·临江仙
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得均匀”运用拟人手法,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B.“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C.“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16.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柳絮”无根无绊,这一意象一般有何寓意?说说这首词在这方面是如何“不落俗套”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对《史记》的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所做的高度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促织》与《变形记》这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匪夷所思,却又______。阅读这两篇作品,要注意主要情节的______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情节对于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促织》的语言精练而生动,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隅”至“寻所逐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腻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______,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理解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其中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书名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成。
B.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C.《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
D.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事情的波澜。首先是 ① ,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宰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她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 ② ,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要写出事情的波澜, ③ ,发现生活中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学校蓝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次可以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伏笔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要写出事情的波澜,可以灵活运用“伏笔”等叙事技巧。举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运用伏笔的一个例子。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
1.B【解析】中国既有先发优势,也有后发优势。“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与日本、德国相比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这恰恰也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也就是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是后发优势。
2.B【解析】据“提交的论文,中美两国最终被接受的论文几乎一样多”“在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中国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可知A项错误;“使民族民间音乐迎来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发展”的是“民族音乐与人工智能作曲相结合”,人工智能作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如今的作曲领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据此判断C项错误。D项变未然为已然。
3.D【解析】D项超出材料二论述范围。
4.①缔造了“虚拟劳动力”。②或制造出制造业“蓝海”。③是中国引领全球巨大机遇。(答出一条给1分,答出两条给2分,三条都答出给4分)
5.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优势),论述全面,说服力强;并且还挖掘了原因,论述深刻。(2分)材料二则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人工智能作曲的利与弊,辩证分析,论述全面而客观。(2分)
6.B【解析】A项“表现了贾府上下人等仗势欺人、喜爱取笑他人的风气”错。C项应该是表现了贾府众人互相猜忌、互相提防的生活环境。D项应该是又都合乎每个人物平时的言行性情。
7.C【解析】插叙错。
8.①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语言、动作对刘姥姥进行直接刻画,塑造了一个以本色语言,精通人情世故、充满智慧的形象。(3分)②侧面描写:如听到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后众人各不相同的笑态,衬托出刘姥姥的诙谐幽默。(3分)
9.刘姥姥是憨厚又不失睿智的农村妇女的形象。(2分)①她任由鸳鸯、凤姐取笑、捉弄却毫不在意,并且十分配合,可见他宽容、忠厚的一面。(2分)②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刘姥姥在大观园中扮丑是故意而为,显示出没见过世面,以迎合贾府人的心意,赢得贾母及其他人的欢心。(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0.D【解析】标志性词语“一也”“二也”“三也”单独断开,排除BC两项;“于我有词”是一个介宾结构,“出师”意思是出兵,“臣”作下一句的主语,故排除A项。
11.C【解析】含义不同,“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中的“以”解释为“介词,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解释为“因为”。
12.D【解析】“五牙”“容战士八百人”。
13.(1)陈国虽然依仗九江、五湖的天险,没有德行就不能把这作为险固的地势。(“彼”“恃”“无以”各1分,句意1分)
(2)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被如一条衣带宽的长江限制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为民父母”“一衣带水”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14.①每当陈境收获之时,隋军总在边境集合军队,陈国于是做好战斗准备,然而隋军又解散,如此反复迷惑陈军,使他们疲于应对,南方的农时也被耽搁。②利用江南房子多用茅竹搭建容易起火的弱点,隋军不断趁风季派人潜入陈境纵火,使陈国财力物力受损。(答出任何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3分)
参考译文:
起初,隋文帝受禅即位以来,与陈国十分友好,每次抓获陈国的间谍,都赠送衣服、马匹,客气地予以遣返,然而陈宣帝还是不断地让军队侵扰边境。所以在太建末年,隋国军队对陈国发动了一次进攻。适逢陈宣帝去世,隋文帝即下令班师退军,又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在给陈后主的信中有“杨坚顿首”之语。陈后主的回信却越发狂妄自大,信末说:“想你统治的区域内安好,我这里天下清平。”隋文帝看了回信很不高兴,并把它展示给朝臣,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应当受死,二次跪拜叩头请罪。隋文帝向高颍询问平定陈的策略,高颖回答说:“长江以北地区天气寒冷,田里庄稼的收获要晚一些;而江南地区水田里庄稼要成熟得早一些。估计在对方的收获季节,我们征集少量军队,声言要袭击江南,他们必定屯兵守御,这样足够使他们耽误农时。等到对方聚集了军队,我们便可以解甲散兵。如此反复,他们就会习以为常;然后我们再调集大军准备进攻,他们必然不会相信。这样,在他们还在犹豫的时候,我们的大军已经渡过了长江;我军渡江登岸与敌军作战,士气就会大增。再说江南水浅土薄,房舍多用茅竹搭成,所有的储积都不是藏在地窖里。如果我们暗中派人借风纵火,焚烧他们的储积,等他们重修后,再去焚烧。这样不超出几年,对方必定力竭财尽。”隋文帝采纳了高颍的计谋,陈国开始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上柱国杨素、吴州总管贺若弼以及光州刺史高动、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都争着进献平定陈国的策略。崔仲方上书说:“如今必须自武昌以下,在薪、和、滁、方、吴、海等州增加精兵,秘密进行部署、筹划;在益、信、襄、荆、基、郢等州,立刻建造舟船,同时尽量壮大声势,作好水战的准备。蜀、汉二江在长江的上流,是水陆要地,势所必争。陈国虽然在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湓城等地置备了船只,但最终还是要聚集大军于汉口、峡口,通过水战来与我们决战。如果陈国断定我们只在上游部署有重兵,因而命令精锐部队赶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将帅即可率军乘机横渡长江;如果陈国把精锐部队都部署在下游守卫,我们的上游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鼓行向前。陈国虽然依仗九江、五湖的天险,没有德行就不能把这作为险固的地势;仅有精锐绕勇的三吴、百越的士兵,没有恩义也就无法自立于当世。”于是隋文帝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等到陈国接受后梁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对高说:“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被如一条衣带宽的长江限制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命令大造战船。有人建议应该秘密准备进攻,隋文帝说:“我将要替天行道进行讨伐,有什么可保密的呢!”并让造船者把砍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说:“如果陈后主害怕,改过自新,我还能再要求什么呢!”杨素在永安,建造大船,名曰“五牙”。在上面建起五层楼,高一百多尺;左右前后设置六拍竿,也高五十尺,容纳八百名战士;另外一艘船叫“黄龙”,放置一百兵士。自余平乘舴艋等船大小各有不同。隋国晋州刺史皇甫续将要赴任,在向隋文帝辞行时叩头行礼上言平定陈朝有三条理由。隋文帝问具体情况,皇甫续回答说:“第一是以大国吞并小国;第二是以有道讨伐无道;第三是陈朝接纳叛臣萧岩等人,我们师出有名。陛下如果命将出师,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加以慰劳,然后让他赴晋州上任。
15.B【解析】“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此处“蜂蝶”为实写。实写了“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的画面。
16.柳絮无根无绊一般象征飘零、漂泊。(2分)而薛宝钗的《柳絮词》以舞姿优美、舒卷均匀的柳絮自比,柳絮在洁净华美的白玉堂前舞动身姿,高贵优雅;它既不随水而逝,也不沦落芳尘。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落俗套。(4分)
17.(1)夫子喟然双曰吾与点也(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6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8.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荒诞不经(每空1分,共3分)
19.《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这些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共4句,一句1分。有其他答案,改写正确也可得分)
20.C【解析】A项是活动主题,B项“不朽的红岩”是栏目名称,D项是课程名称,都不能用书名号。
21.①情节的曲折起伏②又有着求生的挣扎③首先要善于观察(一句2分,共6分)
22.①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于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中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屋预先埋下伏笔。②打酒去的路上看见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则为草屋被雪压倒后,林冲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③草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燃烧起来,搬开破被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作者将这个细节写得如此细腻,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④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搬来一块大石头顶住庙门,是为陆谦等人放火后,推不开庙门,在门口谈论陷害林冲的阴谋全被林冲听到埋下伏笔。(写出其中任何一例就可得4分,写出其他例子也可得分)
23.【写作指导】
谚语作为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民间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短小精炼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谚语在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对自然认识以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谚语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立意:
1.学习谚语,学习智慧
2.运用谚语,传承文化
3.结合实际,活用谚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