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安塞腰鼓
一、基础与巩固
1.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 ) tóng 仁 恬静( ) 亢奋( ) 晦暗( ) 束缚( )
jī( )绊( ) 闭塞( ) 冗杂( ) 严( ) jùn 震( ) hàn
páng bó ( ) fú ( )射
挣脱( ) 骤雨( )
miǎo ( )远 戛然而止( ) 蓦然( )
烧灼( ) lín lí( ) 战栗( )
2.根据词语意思填词语。
(1)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也指说话漫无边际。
(2) :声音突然中止。
(3)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 :彻底觉悟或醒悟。
(5)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A.晦暗(huì) 闭塞(sāi)
B.恬静(tián) 羁绊(jī)
C.颤栗(chàn) 骤雨(zhòu)
D.瞳仁(tóng) 戛然(gá)
4.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亢奋(kàng)
烧灼(zhuó)
震撼(hàn)
辐射(fú)
)
飞溅(jiàn)
冗杂(rǒng)
磅礴(bàng)
蓦然(mò)
A.瞳仁 躁热 恬静 元气淋漓
B.晦暗 束缚 羁绊 渺远 C.搏击 磅礴 战粟 振撼
D.幅射 闭塞 亢奋 惊心动魄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6.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 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 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比喻)
B.黄土高原上,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排比)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反复)
二、阅读理解
(一) 课文重读
阅读《安塞腰鼓》(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 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 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 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⑦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⑨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⑩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
愈
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
)
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8.文章主要写的是“安塞腰鼓”,为什么还要写到“多水的江南”呢?
9.对于“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你的同学有以下疑问,请试着解决。
(1) “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成“安塞腰鼓好啊! ”?为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是指什么?
10.体会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妙处。
(二)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 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 山高坡陡民穷, 是李白为之嗟 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 贩点山货倒点野味, 甚是凄惶可怜, 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 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 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 听得人心烦意乱, 我裹掖着衣服离 开县城, 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 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 鼓锣敲得震天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 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 红光满
面, (A) 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 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
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 “张伯,你来玩一 把。 ”“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 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 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 ”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 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 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 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 走到大鼓前。就 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 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 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 脸上透出神圣, 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 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 双臂猛一挥, 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 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 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 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 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 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 沿, 时而肘杵鼓面, 时而跃腾猛捶, 时而贴鼓轻抚, 柔时如丝绸无骨, 坚时像枪击钢板, 乱时 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 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 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 大地的精神, 男人的粗犷, 女人的 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 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 纠缠, 呼啸, 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 似在点拨着 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 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大鼓在响, 小鼓在响, 铜 锣铜钹铿铿锵锵, 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 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 而是一个飘逸 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 后土在下, 人在其中。而他, 这个人 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 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 生命中 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 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 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 ,“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1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 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13.文中有不少的精彩句子,请从画线的 AB 两处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三、写作
请课外搜集资料,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一下“安塞腰鼓”。 200 字左右。第 3 课 安塞腰鼓
一、基础与巩固
1.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 ) tóng 仁 恬静( ) 亢奋( ) 晦暗( ) 束缚( )
jī( )绊( ) 闭塞( ) 冗杂( ) 严( ) jùn 震( ) hàn
páng bó ( ) fú ( )射
挣脱( ) 骤雨( )
miǎo ( )远 戛然而止( ) 蓦然( )
烧灼( ) lín lí( ) 战栗( )
【答案】
瞳仁(tóng)
羁绊(jī bàn)
磅礴(páng bó)
挣脱(zhèng)
恬静(tián)
闭塞(sè)
辐射(fú)
骤雨(zhòu)
亢奋(kàng)
冗杂(rǒng)
渺远(miǎo)
烧灼(zhuó)
晦暗(huì)
严峻(jùn)
戛然而止(jiá)
淋漓(lín lí)
束缚(fù)
震撼(hàn)
蓦然(mò)
战栗(lì)
2.根据词语意思填词语。
(1)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也指说话漫无边际。
(2) :声音突然中止。
(3)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 :彻底觉悟或醒悟。
(5)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答案】①天南海北②戛然而止③惊心动魄④大彻大悟⑤叹为观止
3.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n)
B.恬静(tián)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ǒng) C.颤栗(chàn) 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瞳仁(tóng) 戛然(gá) 辐射(fú) 蓦然(mò)
【答案】 B
【详解】 A. “塞”的读音应是“sè”;C. “颤”的读音应为“zhàn”; “磅”的读音应为“pá
ng”; D. “戛”的读音应为“jiá”;故选 B。
4.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瞳仁 躁热 恬静
)
元气淋漓
B.晦暗 束缚 羁绊 渺远
C.搏击 磅礴 战粟 振撼
D.幅射 【答案】 C 闭塞 亢奋 惊心动魄
【详解】 A.燥热。 C.战栗,震撼。 D.辐射。故选 C。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答案】 C
【详解】语序不当,应该把“纠正”和“指出了”调换位置。故 C 错误,选 C。
6.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 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 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答案】 D
【详解】 D 《安塞腰鼓》一文并不是平实的叙述,全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比喻)
B.黄土高原上,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排比)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反复)
【答案】 A
【详解】 A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此句中的“呆呆的” 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
(一) 课文重读
阅读《安塞腰鼓》(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击着, 疾速地搏击着, 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 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 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 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 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⑦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⑨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⑩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8.文章主要写的是“安塞腰鼓”,为什么还要写到“多水的江南”呢?
【答案】江南流水更多表现柔媚的风格, 而安塞腰鼓需要承接这样的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 土,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解析】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对比手法, 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对立的 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黄
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 积蓄着力量, 而多水的江南则没有这样的力量。把江南的柔媚和黄 土高原的粗犷、厚重作对比, 衬托出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说明只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 厚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安塞腰鼓, 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使形象更鲜 明,感受更强烈。
9.对于“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你的同学有以下疑问,请试着解决。
(1) “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成“安塞腰鼓好啊! ”?为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是指什么?
【答案】①不能,因为把“好”写在前面,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奔放的特点。 ②“好”既安塞腰鼓表演得好, 也指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壮阔、热烈, 给人带来的精 神上的震撼。
【解析】①考查句子的替换。前者可以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大气凛凛。而后者只是说 了安塞腰鼓好,并不能表现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钦佩与安塞腰鼓的气势。“好一个安塞腰鼓” 的语气强烈,而“安塞腰鼓好啊”就轻些;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四次出现,一次比一次 更有气势,逐层加深, 旨在赞美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改为“安塞腰鼓好啊” 仅仅赞美的是安塞腰鼓本身。所以这两个句子是不能替换的。 ②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 感叹句单句成段, 感叹句单句成段, 句中 的“好”是说安塞腰鼓表演的好, 气势宏伟,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 令人振奋, 突出了 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带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气势不同凡响。表现出作者对伟大 生命力量的由衷赞叹。
10.体会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妙处。
【答案】鼓声停止后, 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 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以“鸡啼”反衬寂静, 以声 写静,突出腰鼓停止后的寂静,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解析】考查对文章结尾句的赏析。结合文章内容来看,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与前文的 热闹形成强烈对比, 以“鸡鸣”反衬寂静, 前文写腰鼓的激情喧响, 到最后“戛然而止”,使 文章起伏跌宕,给全文营造出一种突然安静的意境,给读者以意犹未尽之感。
(二)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 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 山高坡陡民穷, 是李白为之嗟 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 贩点山货倒点野味, 甚是凄惶可怜, 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 敢做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 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 听得人心烦意乱, 我裹掖着衣服离 开县城, 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 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 鼓锣敲得震天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 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 红光满
面, (A) 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 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 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 “张伯,你来玩一 把。 ”“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 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 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 ”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 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 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 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 走到大鼓前。就 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 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 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 脸上透出神圣, 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 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 双臂猛一挥, 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 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 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 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 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 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 沿, 时而肘杵鼓面, 时而跃腾猛捶, 时而贴鼓轻抚, 柔时如丝绸无骨, 坚时像枪击钢板, 乱时 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
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 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 大地的精神, 男人的粗犷, 女人的 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 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 纠缠, 呼啸, 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 似在点拨着 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 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大鼓在响, 小鼓在响, 铜 锣铜钹铿铿锵锵, 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 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 而是一个飘逸 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 后土在下, 人在其中。而他, 这个人 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 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 生命中 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 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 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1.从“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 ,“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案】“我”事业无成, 境况甚是凄惶可怜, 自以为无颜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 彩表演, “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 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中“不敢做归乡的打算”出 现在第一段,“该回家过年”出现在最后一段。解答时应逐段阅读文本梳理文意,寻找原因。
那一年冬天, “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贩点山货倒点野味, 日子过得穷困潦倒, 羞于 回家, 因此“不敢做归乡的打算”。但是, 小山村之行“我”欣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击鼓场面, 让“我”在敲击发出的声声鼓鸣中重拾了信心和活力,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 怜”,所以改变了主意,觉得“该回家过年”了。
1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 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 神情羞惑, 穿 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 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②文章前面
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 从正面衬托了鼓神。③姑娘媳妇们边嚷“鼓神”边往前推搡 张伯, 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 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 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④“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 鼓神。
【解析】此题考查烘托手法及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解答这道题, 应先具体分析文章做了铺 垫的地方, 然后赏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①这个叫张伯的老头外形不雅观, 身体不强壮, 敲 打大鼓的壮汉却让张伯来玩一把, 这就预示着张伯此人不同寻常, 有高超的技艺, 为下文精彩 的表演做了铺垫。从全文内容来看, 作者对张伯是高度赞扬的, 此处却用了一些贬义词来形容 他, 据此可以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是先抑后扬。②中青年汉字把鼓锣敲得震天响, 个个精神抖 擞, 红光满面。这为张伯的出场及击鼓做了铺垫。此外, 鼔神张伯的表演是惊天动地的, 使人 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中青年汉子的表演是用来凸显张伯精湛的技艺的。可以据此 分析这是以好衬好, 属于正面衬托。③姑娘媳妇和打鼓的汉子都殷切期望张伯击鼓, 这也是一 种铺垫。使张伯的形象更清楚, 更突出。④“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 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 是侧面烘托鼓神。
13.文中有不少的精彩句子,请从画线的 AB 两处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A 处: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及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 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处: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实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 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解析】①句中“卖”“逞”和“不可一世”最为形象,首先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卖” 是卖弄, “逞”是炫耀, “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然后分析该字表现突出了对象怎 样的特点和品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②“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 杵鼓面, 时而跃腾猛捶, 时而贴鼓轻抚, ” “柔时如丝绸无骨, 坚时像枪击钢板, 乱时如乌云 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根据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子,可判断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确 定手法后,还应分析这种修辞的效果---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案】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 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 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本文对鼔神击鼓的描写主要集中在 后四段, (4--6 段) 主要写其貌不扬的张伯的表演是惊天动地的,使人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 剧痛的快感, 重点表现其艺术感染力。最后一段重点表现鼔神击鼓给我带来的精神震撼, 鼓神 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 随鼓声而迸发, 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 使 我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
三、写作
请课外搜集资料,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一下“安塞腰鼓”。 200 字左右。
【答案】
示例一:“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楮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 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 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 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 防止匈奴内扰;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进扰的战争……可以说,在古代,安塞腰鼓既 是激励 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 也是将士们征战 凯旋后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 情与力,是生命的舞 蹈与狂欢……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示例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独具 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 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 张扬 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 在香港, 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 并为世界瞩目。豪 迈粗犷的动作变化, 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 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 性。早在 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 第 11 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 年, 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 2006 年 5 月 20 日, 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 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解析】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一下“安塞腰鼓”。注意题干要求课外搜集资料。此题要注意要用 说明性的文字, 不要运用描写性的文字。还要注意介绍的对象是“安塞腰鼓”,要把“安塞腰 鼓”的历史、范围、特点、发展、荣誉等介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