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4 《诗 经》 两 首 栏目链接《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来源于采诗、献诗,也有专门制作的。春秋后期,三百余篇唱词编订成书。《诗经》的最后编定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后世一般认为,真正整理诗经的人应该是周王朝的太师和乐工。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 诗歌产生于神话前,但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却是在神话以后。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已经是完全成熟形态的古代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之一。《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shūsìyúluánwěitónɡyìtíxúnchí chúménɡchīqíqiānɡuǐ yuán 栏目链接shìxū jiēshèndānyǔncújiānchánɡwǎnɡpànsùmèixímǐ 栏目链接ménɡmánɡtānɡshānɡ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怿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 栏目链接(3)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匪女之为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通“馈”,赠送“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 栏目链接(5)氓之蚩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无”通“毋”,不要“说”通“脱”,解脱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夙兴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岁食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名词作状语,早早地;很晚地 栏目链接(3)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士贰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延误数词作动词,有二心 栏目链接(5)其黄而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
(1)氓之蚩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流氓,音mánɡ6.分析句式类型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ɡ到,到达 栏目链接把……当作眼泪 栏目链接欢乐 栏目链接6.分析句式类型(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用“匪”表示否定判断)判断句(用“匪”表示否定判断) 栏目链接(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秋”提到“以”前)状语后置句(“俟”的状语“于城隅”后置)状语后置句(“其德”意为“在品德上”,后置)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静女》诗中,女主人公采取了哪些爱情的举动?她的基本形象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开始故意不见,赠送男子彤管,赠予男子荑草。基本形象:美丽、活泼、热情。 栏目链接(2)《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更喜欢荑草。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亦“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章是怎样写出女子的痴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本章写女主人公追述她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情人结婚的过程。利用“思念情郎”和“天赐良缘”两个场景,通过“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炽烈,真切生动,写尽女子的痴情及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热切向往。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兴手法,请你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这里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叶”“斑鸠”等自然现象引出感情生活(兴);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烘托了气氛,激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其中,桑叶由嫩泽而枯黄、脱落,比喻两人婚恋生活由幸福而痛苦,也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年长色衰的变化,十分巧妙生动,令人唏嘘不已。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5)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静女》采用“赋”的手法,重章叠唱,增强了感染力和音乐性。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静女的形象及两人爱情的真挚。
《氓》采用“比”“兴”的手法,激发读者联想,收到了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诗中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静女》叙述了一个小伙子热恋着被他称为静女的情人。通过一对情人的约会和赠物,表现了存在于男女之间的健康爱情。
《氓》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丈夫充满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决裂。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栏目链接课件37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5 离 骚 (节 选) 栏目链接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 (1)楚怀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00)春,屈原被贬斥流放到汉北。此间他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2)有关“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yìzōuyínkuízhàohùzhǐrènqiānpí 栏目链接qí jìchí chěnɡhuì chǎijiézhǒnɡquánjiǎndàn 栏目链接jiànɡxiánɡbēnbèn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锡”通“赐”,赐给“辟”通“僻”,幽僻 栏目链接(3)来吾道夫先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九天以为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通“导”,引导“正”通“证”,作证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名词,约定的期限、日期动词,约定时间、约会动词,希望、要求 ,名词、一周年 栏目链接名词,气度名词,法度形容词,优秀形容词,俊美动词,等待连词,和 栏目链接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内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结果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余曰正则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余曰灵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取表字名词作动词,取名 栏目链接(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纫秋兰以为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美德名词作动词,连结 栏目链接(5)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抚壮而弃秽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做前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东西。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
(1)朕皇考曰伯庸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2)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栏目链接(3)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4)昔三后之纯粹兮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不掺杂别的成分;②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依次替代纯正,完美 栏目链接(5)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漂亮的女子
(6)来吾道夫先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先前的路
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做前驱带路 栏目链接6.分析句式类型(1)肇锡余以嘉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年岁之不吾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重之以修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赐”的状语“以嘉名”后置)宾语前置句(“与”的宾语“吾”前置)
状语后置句(“重”的状语“以修能”后置)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几句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自我修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这几句写自己重视自我修养,内外兼美,踌躇满志。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以之比喻自己的优秀品质,衬托自己高洁的人格。这是屈原的创造,人们称之为“香草美人”笔法。 栏目链接(2)文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诗人用他丰富的想象,以“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作比,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亲近、追求崇高的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3)本文是如何运用“移情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如“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之所在”一句中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臣等等。这些植物寄托了诗人对楚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表白了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楚王能够抛弃秽政,举用群贤,君臣共创美好的清明政治。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楚辞”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①句子长短不一。全诗句式参差错落,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式灵活变幻,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②多用“兮”字。“兮”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露。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1)浪漫主义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界中景物为一体,显示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比兴手法、对比手法。大量使用比喻(象征)、对比来烘托自己不同于谗媚小人的高尚品德。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诗人以忧愤的心情回顾了自己度过的大半生,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的心愿以及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焦虑之情。
栏目链接课件43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栏目链接本诗选自《玉台新咏》。《玉台新咏》为徐陵所编。徐陵(507—583),南朝文学家,字孝穆,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其父徐摛是南朝时著名的宫廷文人,宫体诗重要作家。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 (1)关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民间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在现存书籍中,《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乐府
诗 栏目链接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
诗 栏目链接(2)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这些民歌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汉代生活的形象画卷。
乐府
诗 栏目链接乐府诗的艺术特色:①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②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③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是乐府民歌的创新。④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乐府
诗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yìkōnɡ hóumǔpīnɡwèiwēi ruídàiyǎo tiǎofǔpǐē nuózhí zhú 栏目链接zànɡwánnuòfānrúnièdānɡyǎnrèn 栏目链接mǔlǎoxiànɡ xiānɡyíwèibiànpián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槌床便大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槌”通“捶”,敲打“纫”通“韧”,柔韧牢固
栏目链接(3)终老不复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府吏见丁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通“娶”,娶妻“丁宁”通“叮咛”,嘱咐
栏目链接(5)合葬华山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奄奄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通“旁”,旁边“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巾掩口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用手巾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栏目链接(3)槌床便大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名秦罗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拍,敲击名词作动词,取名,名叫 栏目链接(5)交广市鲑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万不复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逆以煎我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买,购买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 栏目链接(8)足以荣汝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便利此月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
可爱自作主张 栏目链接教养诚挚 栏目链接来送信的使者,文中指来做媒的人处理安排 栏目链接迎接交错 栏目链接多多劝告一起过日子无论如何
栏目链接6.分析句式类型(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还何所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用“非”表否定判断)宾语前置句(“所望”的宾语“何”前置) 栏目链接(3)府吏见丁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怜体无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仕宦于台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仲卿母所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见”指“我”,作“丁宁”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句(“体”的谓语“可怜”前置,正常语序为“体无比可怜”)状语后置句(“仕宦”的状语“于台阁”后置)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汉代诗文常以飞鸟徘徊比喻夫妻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在表现手法上,用了比兴手法,古代民歌中常采用这种写法。这两句诗写失偶孤鸟徘徊不前,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和情调,为全诗的展开作了铺垫。
栏目链接(2)“鸡鸣外欲曙”至“精妙世无双”这段诗,你是怎样理解女主人公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这段文字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达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写兰芝美丽,同时也为下文官宦之家两度求婚张本。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3)“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这几句诗渲染了什么?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这几句是景物描写,喧闹过后,日暮降临,“奄奄”“寂寂”渲染了悲剧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兰芝绝望赴死的心情。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结尾常用浪漫主义手法,例如“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等,都使人物形象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化鸟”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讽,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专制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则与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1)全诗故事完整,双线推进,起兴开头,结构严密,行文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激烈。
(2)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个性。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全诗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栏目链接课件39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7 汉魏晋诗三首 栏目链接(1)东汉文人诗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感人,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2)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政治上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文学上也有重要的成就,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著有《曹操集》。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3)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405年,担任彭泽令才83天,“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印离职回乡。自此躬耕田园,终身不仕,63岁贫困而死。后世称他“靖节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现存诗120多首,著有《陶渊明集》。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 《迢迢牵牛星》
东汉末年一批文人创作的诗歌被辑录成了《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有的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有的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的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心情。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长江以北基本已经统一。曹操接着准备横渡长江,征服江南的孙吴集团,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这首诗作于他南征孙权的前夕。原作共两首,这是其中一首。曹操的这首以乐府题言心志的诗很好地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壮的风格。诗人以政治家的深沉雄心、文学家的一唱三叹,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态和一统天下的雄心。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归园田居》
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园田居》就是陶渊明辞官不久后的作品,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悲凉的风貌。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zháxūmòtiáojiǎozhuó zhùyōusèjīnbǔjīyìnàifán 栏目链接zházājiānjiàn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鸣桑树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掇”通“辍”,停止“颠”通“巅”,顶部、高处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名词,距离动词,过去、逝去名词,缘故形容词,过去的、旧时的 栏目链接名词,整幅的布帛名词,条理名词,规则、条款副词,水清澈的样子形容词,丰满形容词,旺盛 栏目链接动词,诉说动词,告诉动词,拘束、束缚名词,马笼头形容词,白色的名词,没有染色的生绢副词,一向、平素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诉说
名词作状语,向南 栏目链接5.分析句式类型
(1)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狗吠深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以”的宾语“何”前置)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吠”的状语“深巷中”后置)
栏目链接(3)依依墟里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枝可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倒装句(主语为“墟里烟”,谓语为“依依”)宾语前置句(“依”的宾语“何枝”前置)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慨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这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条隔开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又浅,牵牛与织女距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这样更突出了阻隔之痛、相思之苦。 栏目链接(2)叠词的使用对全诗《迢迢牵牛星》创造氛围、表现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全诗有六句从叠词起头,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词的使用使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不仅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不断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诗表达诗人什么心情和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诗人借景托志,表达了对经天纬地的人才永远渴求、多多益善的心情,并以周公自励,为一统天下,呼召大批贤才来归,抒发了自己要效法周公礼待贤才以共济统一大业的豪迈情怀。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短歌行》诗中的用典“周公吐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求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作者引用这一典故,表示自己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勾勒了一些什么样的图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住宅周围有地十余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敝着屋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庭院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村里的炊烟缓缓地飘荡。狗在幽深的巷子里叫着,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构成了一幅恬灿拿馈⑶逍孪踩说奶镌巴蓟??谷擞迫簧裢?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6)《归园田居》这首诗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请品味“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尘网”和“樊笼”都指官场生活,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这些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官场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痛苦。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迢迢牵牛星》运用了许多叠音词。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诗人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本诗想象丰富,借助神话传说来表情达意,构思极为巧妙。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短歌行》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全诗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另外,综合运用修辞,比喻、起兴、类比,使诗歌极为形象鲜明,准确地表情达意。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归园田居》语言平易朴实,清新隽永。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比喻、白描、对比各种手法综合运用,不仅生动、贴切、形象,而且绘声绘色,展现出一幅颇富情趣的田园图。在对比中,可以看到诗人回归田园是多么的喜悦。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迢迢牵牛星》通过对假想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了人间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短歌行》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发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中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思想在当时甚至现在仍然有进步意义。
《归园田居》中,诗人抒写了对官场的厌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挚爱,以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栏目链接课件29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8 汉乐府两首 栏目链接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开创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乐府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封建贵族文人所写的颂歌,是统治阶级祭天地和祖宗时的乐章,为帝王歌功颂德,祈福求寿。另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的歌词,即汉乐府民歌,多数是“感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本课所选的两首汉乐府诗,皆是无名氏所作,虽然在艺术水平上它们还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却能够充分而动人地表达出当时普通人的内心情感。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汉武帝时代创立乐府,采集赵、秦、楚各地的歌谣和乐谱,并交给宫中乐工整理,这些诗歌后来被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的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是楚声的代表,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汉乐府诗以叙事为主。东汉时已有仿作整齐的五言诗,到了汉末,五言诗的创作就多了起来,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不在字面上下工夫,而是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汉乐
府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yéyùsùwèiyìn 栏目链接yéxiéyíwèi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上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转不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邪”通“耶”,感叹词“展转”通“辗转”,这里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动词,断,断绝副词,极,非常形容词,高超、绝妙形容词,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栏目链接名词,书信动词,写名词,纸条、字条 栏目链接动词,问讯、告诉讯息动词,讲动词,说名词,言论、学说 栏目链接名词,早晨名词,平素、过去副词,才代词,你、你的判断词,是、就是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冬雷震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雨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名词作动词,打雷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
(1)长跪读素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长时间地跪着不起
(2)绵绵思远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遥远的道路
古代坐姿,臀部离开脚跟而将腰身伸直。表示恭敬课文指远行在外的丈夫 栏目链接(3)入门各自媚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得到门径,初步学会
各回自己家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请简析《上邪》中铺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上邪》虽然短小,用语直白,但用铺叙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写得感天动地。山崩、江竭、冬雷、夏雪、天地合,五事迭用,一气呵成,有如大江潮涌、情满江海、势如破竹、志敌千军。 栏目链接(2)为什么说《上邪》是“短章之神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本诗是一首情歌,主人公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五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古诗中典型的比兴手法,使全诗显得意境深远,意蕴丰厚,意味隽永。同时,“绵绵思远道”领起下文,也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怨、缠绵悱恻的感情基调。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的诗句,“尺素”就指书信。《饮马长城窟行》中写了喜得“双鲤鱼”后读信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作者最后用一个典型的读信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情怀。好不容易收到来信,却只是“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偏偏没有一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更增添了女主人公的眷念之情。如此收尾,余味无穷。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上邪》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层层推进,来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之情。
《饮马长城窟行》采用比兴手法使诗歌显得意味隽永;采用顶真手法,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采用委婉细腻的手法,抒写女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连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饮马长城窟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思念及自己的孤凄无依之情。缠绵细腻,委婉动人。
栏目链接课件26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9 南朝诗两首 栏目链接谢灵运(385-433),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其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时有佳句。
作者
简介 栏目链接《登池上楼》
刘宋景平元年的春天,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当时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写下《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写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写作
背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
qiúzuòkēkuīxiànzhěnménɡqǐxùnqīnqiānqīnsìcēn cīchénɡ 栏目链接2.通假字
(1)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通“返”,返回“征”通“证”,验证、证明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
动词,停止动词,结束、完了动词,罢免、停职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赞许、赞同副词,表约数 栏目链接动词,迫近名词,草木丛生的地方副词,容易动词,改变动词,轻视动词,交换 栏目链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潜虬媚幽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日丽飞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丽形容词作动词,怜惜 栏目链接(3)杂英满芳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泪下如流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用作动词,满布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流下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
池塘生青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蓄水的坑,比较浅
池,园池;塘,堤岸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1)“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几句诗是怎样写景的?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精读
探究 答案: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他在病中临窗远眺,对秋冬景象略作描绘,集中笔墨描写了初春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部分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
栏目链接(2)《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所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仕途遇挫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满园的生机勃勃,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胸怀得到暂时的解脱。然而诗人仍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诗歌转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决意归隐。后六句中“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索居”二句写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诗家所称道,请你品评一下,体会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4)比较《登池上楼》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说说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风格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 答案: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将玄言与山水加以沟通,寓理于情,带有一些“玄言”色彩;谢朓的山水诗则主要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精读
探究 栏目链接结构
图解句) 栏目链接写法
赏析《登池上楼》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景物描写细腻,全诗脉络清晰。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栏目链接主旨
感悟《登池上楼》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的所见所感。抒发官场失意的惆怅,表达思归之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诗人出任宣城太守,途经三山时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远眺时的思乡之情。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