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8 20: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
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道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南朝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
材料二: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崇尚“凌云健笔意纵横”,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
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杜甫用他的诗,记叙了安史之乱时很多的重要事件,写了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用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了战乱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风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章思想内容要充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也是“骨”的具体体现,而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而且融入了他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从杜诗中,我们看到了四个字——“为民请命”,即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他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文心雕龙·风骨篇》)在刘勰看来“风骨”和“采”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风骨”和“采”仍然是有主次问题的,他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为“风骨”服务,不能主次颠倒。杜甫在语言上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并没有影响诗歌的“风骨”,反而是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杜甫创作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对章法、句法、字法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他自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属语造词。必极尽意之所至,以求在形神上符合所写的实际。而七古不似五古,可以从容委曲叙写,文词更须有强健的骨力,乃能振起气势而不致庸沓软弱,所以杜甫七古风格,大致是沉老雄健的。相对于五古而言,杜甫的各种语言特色,使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充满风骨意蕴。可见,杜甫在炼字炼句上是相当成功的。
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他也符合了“风骨”的要求。刘勰认为文章应该“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他又说到:“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文心雕龙·风骨篇》)可见刘勰认为必须善于学习,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集创作方法,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经验。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的原则就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要继承风雅传统,“别裁伪体”(别,是分别、鉴别;裁,是裁去、革除。“伪体”指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卑下的,便是“伪体”),又要“转益多师”,这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真正态度。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体现了“风骨”的特征和要求,而且在各方面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摘编自李清娟《浅析杜甫诗歌的“风骨”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B.魏晋时期,人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因而议论人物偏于玄虚,注重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C.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但后人提起“风骨”,往往会想到汉魏一代。
D.杜甫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虽然对章法、句法、字法有着严格要求,便并没有影响诗歌内容,反而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六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讲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其实就是用“风骨”品评绘画。
C.刘勰认为“采”只能是“风骨”的补充,杜甫反其道而行之,也使诗歌充满风骨意蕴。
D.刘勰认为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风骨”,就必须善于借鉴,从经典中吸取有益的创作方法。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材料一中“大气之美”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结合材料一,梳理“风骨”一词的源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湖湘印记
刘杏华
(一)橘子洲 你见过吹拂千万年的风,也见过流淌千万年的水,更见过漫山的老叶新枝青了又红,红了又青。你清晰地知道,你就是守望湘水的航标,清清浅浅的江水,从古至今,一路流淌着花鼓调的欢歌,也流淌放排汉子粗犷的曲调……而你更看到,有的人举起火炬,在这里独立寒秋,看湘江北去。
(二)岳麓书院 你是杏花烟雨,白衣少年风度翩翩,演绎着千年不绝的弦歌,你是金戈快马,新栽杨柳三千,引得春风度过玉门;你是阳春白雪,有着接受朝廷赐书的皇家气派,你是下里巴人,官办民助的模式开启学术会讲先河;你号称千年书院,把湖湘文化归于名山大麓,你把学堂改制大学,将革故鼎新成果奉献国家;你的学子曾执铁肩担道义,在抵御强敌入侵的斗争中演绎着“忠孝廉节”的注脚,也曾妙手著文章,在恰同学少年的风神里开创着“实事求是”的新篇。
(三)韶山 你从舜帝南巡“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的千古传说走来,从“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悠扬旋律走来。舜帝南巡,开拓疆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给湖湘带来文明之光。韶山冲的石三伢子带着子弟乡亲,举起梭镖火把,让汗水血水渗透脚下大地,将红色种子灌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韶山冲升起的红太阳光耀中华大地。于是,很多年以后,走出湖南,有人问我从来哪里来,我自豪地告诉他:我从毛主席的家乡来。
(四)板仓 板仓的雨丝朦朦胧胧、点点滴滴,似她娇柔,似她情深;板仓的秀竹挺拔、山花烂漫,似她刚毅,似她绚烂;板仓的溪水清清粼粼、奔流不息,似她秀丽,似地绵长……板仓,屹立湖湘大地,既是爱的小屋,又是革命丰碑,见证她的情缘,彰显她的旷达,述说她的忠诚,托起她的大爱,铸就她的绝唱。我到板仓,正是杨柳依依、柳絮轻扬之时,我想到这位女子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
(五)沙洲村 有一种情感无需修饰,那是从心里自然流淌的长歌;有一种大爱没有边界,那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接续;有一种动力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从“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力量持续传承。今日的沙洲村,青山如画,彩霞满天,红军过去给我们送来半条被子,现在党带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
(六)湘江 江面上流淌的星光一路斑驳,从蓝山流淌到洞庭湖,从屈原流淌到杜甫、曾国藩、毛润之……湖湘文化的母亲河,在你清澈宁静却又桀骜不顺的港湾里,遗落下湖湘少年多少走出乡关的梦,又疗养了多少落拓士子千疮百孔的伤。我曾在你清幽碧绿的岸滩放牧,我听到有人唱起“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时候,我不禁濽然泪下。
(七)浏阳河 浏阳河,你是一条九曲回肠的河,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一杯千回百转的酒,一场缱绻流光的梦,一首兴致盎然的诗。浏阳河,你是一条少女的河,那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一纹纤细绵长的柔波,让我在每一个天晴的日子,溪中赤脚,涧边放歌,带着孩子们在你的河湾漂流、嬉戏、追逐,让飘扬的领巾映红我故乡的山坡。
(八)十八洞 湘西的烟云,蕴含在你清丽的山窝,化作一道溪流,环绕着高高矮矮、错错落落的小木屋,叮叮咚咚的泉水,终日流淌在阿哥阿妹心头,留下的有温馨也有感伤,有厚重也有贫瘠,有欢喜有无尽的轮回、更有遗忘的停泊……后来,他来了,你来了,我也来了,我们开山劈路,遇水搭桥,把属于过去的,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一切希望,托举起来,在新的时代唱响出新的苗歌。
(九)洞庭湖 那一轮圆月,从远浦归帆照到无尽星河,从滴滴斑竹照到碧玉白螺,从春江潮水照到先忧后乐……洞庭湖,古往今来,用她的包容睿智,照见太多。而今,你让渔船靠岸,潮平雁落,而我,却看到万里长江水云阔,八百里洞庭泛清波,为子孙后代,守护祖国的大江大河。
(选自《湖南日报》,2021年8月6日)
文本二:
新世纪散文诗写作,呈现的是立体、多元、复调和内省式探索。从根部归属、深度在场、思想性自觉、状描式抒情,让位于对目标事物本质的诗意发现与叙述,从而使散文诗写作,进一步地得到自觉和从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其实早已从“小感慨”走出,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精神维度的创作。散文诗语言是经过意象化的“营造”而来,是充分诗化了的,不仅反映客观形象,而且表现主体情思;不是如实交代和客观描述。其它常用的艺术技巧,如变形、通感、象征等等,也都是“以意营象”的结果。
(摘编自黄恩鹏《散文诗文本写作:多元立体与意义化审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恰同学少年”均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表现了毛泽东雄姿英发的精神风貌。
B.“忠孝廉节”与“实事求是”的含义都表现在“演绎着千年不绝的弦歌”的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蕴里。
C.板仓是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乡。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到了板仓的雨丝、秀竹、山花、溪水,表达出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
D.“在新的时代唱响出新的苗歌”,一方面表现了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湘西山村的巨大变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蓝山流淌到洞庭湖,从屈原流淌到杜甫、曾国藩、毛润之……”,两个“流淌”意蕴丰富,前者指星光的流淌,后者指精神的流淌。
B.“你是一条九曲回肠的河……一首兴致盎然的诗”,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既突出了浏阳河的多元性,也抒发了对浏阳河的颂扬之情。
C.“从远浦归帆照到无尽星河,从滴滴斑竹照到碧玉白螺,从春江潮水照到先忧后乐”,由实到虚,由远及近,由感性到理性,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D.材料二“以意营象”是指散文诗的语言是经过意象化的营造而来的,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变形、通感、象征等。
8.文本一中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其表达效果是什么?(6分)
9.文本二写到,当代散文诗创作早已从“小感慨”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精神维度,请分析文体一表现了哪些“精神维度”的内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B.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C.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D.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
B.御史,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文中“适闻”之“适”作“恰好”讲,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相同。
D.寡人,寡人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一般被封诸侯王者自称“寡人”,诸侯夫人和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表面上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实力强大,使秦国十五年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且举国恐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因此怀恨已久。
B.张仪说辞里引用历史上周武王甲子日伐纣灭殷之事,扬言秦国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决战邯郸城下,灭亡赵国,意在威胁赵国,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C.张仪对赵武王说,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灭了巴蜀,吞了汉中,亡了两周,夺了九鼎,虽然夸大其辞,却也表明秦国具备吞并其它各国的能力。
D.赵武王认为,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执政后因为年纪轻轻而且执政时间短,而对合纵术心存怀疑,决定割地事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2)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
14.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变外交策略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喜雨
苏辙
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葨①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②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③腾上欲迎秋。
【注】①葨:山上长的一种草。②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③箨龙:竹笋的异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长久的干旱凸显人们对雨的渴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
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
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没有完全解除旱情,庄稼收成仍让人忧心。
D.尾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
16.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逍遥游》中表达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会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① 的顽强意志。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 ② 。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热血铸忠诚,惊天动地的故事被写就了,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有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像抗战先烈那样,将理想信念植根于灵魂深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无数中华儿女 ③ ,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说起萤火虫,小朋友们都非常开心,也非常关注。其实在这个地球上, ① ,还有很多的昆虫,数量非常非常大——我们说,昆虫是整个自然界当中的“三最生物”。
②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明:现在已经发现的物种里,动物有140万种左右,其中昆虫有100万种左右,占到整个动物种类的60%以上。但是其实地球上还有将近1000万种(估计数值)没有被发现,所以人类对昆虫的了解其实只有1/10。
数量最大。一个蚂蚁巢或白蚁巢,正常情况下有几万个个体;大一点的,甚至几十万个个体。我们可能听过一句成语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在说数量大。
分布最广。昆虫可以分布在很多的地方,比如高山之巅,或者水面上,或者土壤中,或者树木里……各种地方都有昆虫的存在。
所以说, ③ 。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三最生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笋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把人生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的人生”,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一种是“我——你的人生”,就是超越主体与客体之分,跳出自我的人生。他还认为,“自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参与才显得完整,才能凸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活着必须与他人进行对话,必须与世界和自然进行对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种种人与事,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生”这一话题产生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你的人生”的理解和认识。题目自拟,不少800字。
1.A 2.C 3.D 4.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风骨”,最后再总结全文。 5.①起源: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②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③魏晋: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④后世: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术的品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说法错误,文中举南朝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之例是阐述“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之理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杜甫反其道而行之”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杜甫认为“采”比“风骨”更重要的相关信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诗句的意思是“断送我的一生,令我常年憔悴,只要几个黄昏就够了”,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情绪,这不符合“大气之美”的特点和要求。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采用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
首先第一段总说杜甫“是当之无愧的“风骨”继承者与发展者”;第二至四段写“从杜甫的诗歌内容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的语言上看……”“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上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杜甫诗歌具有“风骨”;第五段“综上所述……”总结全文。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可见其起源: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
依据“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可见: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即风骨是对人外在的形容。
依据“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可见:魏晋时期,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即风骨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气象。
依据“‘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可见:后世,“风骨”用于绘画、书法、文学艺术的品评。
6.B 7.C 8.(1)修辞: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增添了文采。(2)抒情:利于人与物、人与景的对话,便于抒发感情,拉近了现实与历史、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 9.(1)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初心不改(如毛泽东、杨开慧、湘江战士);(2)心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始终不变(如毛泽东、杨开慧、半条被子给百姓、习主席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3)心怀国家、心忧天下的精神古今传承(橘子洲、岳麓书院、板仓)。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都表现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蕴里”错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惟”是语气词,无实在意义;“楚”不仅指“湖南”,而是指当时的湖南湖北;“材”,引申为人才;斯,这里。对联的意思是:楚地人才辈出,在这里尤其如此。这是赞扬湖南湖北人杰地灵,与“忠孝廉节”“实事求是”无意义关联。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由远及近”错误,“滴滴斑竹照到碧玉白螺”是由实到虚,“从春江潮水照到先忧后乐”是由感性到理性,“远浦归帆”“无尽星河”都是远景,所以,“由远及近”说法错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中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如“你见过吹拂千万年的风,也见过流淌千万年的水……你清晰地知道,你就是守望湘水的航标……”“你是杏花烟雨,白衣少年风度翩翩,演绎着千年不绝的弦歌……”“你从舜帝南巡‘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的千古传说走来……”“浏阳河,你是一条九曲回肠的河,一曲悠扬婉转的歌……”等,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橘子洲”“岳麓书院”“韶山”“浏阳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增添了文采;
文本一中,作者多处称对方为“你”,同时加入“我”的活动,如“有人问我从来哪里来,我自豪地告诉他:我从毛主席的家乡来”“让我在每一个天晴的日子,溪中赤脚,涧边放歌,带着孩子们在你的河湾漂流、嬉戏、追逐”等,通过人与物、人与景的交流,拉近“我”与物的距离,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便于抒情。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其实早已从‘小感慨’走出,上升到了一种大的精神维度的创作。散文诗语言是经过意象化的‘营造’而来,……不仅反映客观形象,而且表现主体情思”分析可知,“大的精神维度”则指作者借助意象所要表现的“主体情思”。
结合“湖湘文化的母亲河,在你清澈宁静却又桀骜不顺的港湾里,遗落下湖湘少年多少走出乡关的梦,又疗养了多少落拓士子千疮百孔的伤”分析可知,文本一中,作者借“湘江”这一意象写湘江战士的革命活动,赞颂了革命者坚定不移、初心不改的理想信念。
结合“有一种动力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从‘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力量持续传承。今日的沙洲村,……红军过去给我们送来半条被子,现在党带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分析可知,文本一中,作者借“沙洲村”这一意象写半条被子给百姓、习近平同志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等事件,体现了共产党心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情怀始终不变的精神。
结合“而你更看到,有的人举起火炬,在这里独立寒秋,看湘江北去”“你把学堂改制大学,将革故鼎新成果奉献国家;你的学子曾执铁肩担道义,在抵御强敌入侵的斗争中演绎着‘忠孝廉节’的注脚,也曾妙手著文章,在恰同学少年的风神里开创‘实事求是’的新篇”“板仓,屹立湖湘大地,既是爱的小屋,又是革命丰碑,见证她的情缘,彰显她的旷达,述说她的忠诚,托起她的大爱,铸就她的绝唱。我到板仓,正是杨柳依依、柳絮轻扬之时,我想到这位女子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分析可知,文本一中,作者借 “橘子洲”“岳麓书院”“板仓”这些意象写毛泽东胸怀大志、杨开慧英勇刚毅等事件,体现了革命志士心怀国家、心忧天下的精神古今传承的精神。
10.D 11.C 12.D 13.(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2)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做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 14.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
“以是为非”和“以非为是”结构一致,应分别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AC;
“自”为“令车裂于齐之市”的主语,“自”后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适:恰好/适合,迎合。意义不同。句意:恰好领受了你的教海/年少时就没有迎合凡俗世界的情志。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错误,由原文“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可知,是赵武王自己,不是先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军”,驻扎;“愿”,希望;“迎战邯郸之下”,省略“于”,应为“迎战(于)邯郸之下”,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2)“相”,做宰相;“擅势”,专权跋扈;“蔽晦”,蒙蔽。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说赵(武)王曰:‘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可知,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
②由原文“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今秦发三将军”可知,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
③由原文“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可知,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崤山以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旧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禀告大王陛下。”
“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主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
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来侍奉秦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恰好领受了你的教海。”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
15.B 16.①表达了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无奈以及不满。百姓努力耕种,粮食却只够交给公家。
②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心。寡妇只能靠地里留下的禾穗生活。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理解错误,应该是“夏雨让旱情缓解,天气清爽,让体弱多病的人暂时感到欣喜;但雨来得迟,还不能完全解除旱情,依然让人忧虑”。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力耕仅足公家取”,意思是老百姓费尽心力耕种庄稼,但最后的收成只够给官府缴纳赋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官府盘剥、压榨百姓做法的无奈和不满之情。
“遗秉休违寡妇求”,意思是生活困苦的寡妇被官府盘剥后已经颗粒不剩,只能依靠拾取田地里留下的成把禾穗来维持生计,该句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艰辛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心。
17.(1)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8.①百折不挠 ②视死如归 ③前赴后继 19.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20.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使表达生动,更形象地写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接续奋斗。
②“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运用了反问,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顽强意志”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民的意志坚强,故可填“百折不挠”。“百折不挠”的意思是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第二空,根据原文“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可知,此处强调无数中华儿女勇敢,不怕死,故可填“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
第三空,根据原文“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精神,故可填“前赴后继”。“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体匀称的句子。所以作答的关键是调整句式。比如依据“以生命赴使命”,将“热血铸忠诚”改为“用热血铸忠诚”;依据“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把“惊天动地的故事被写就了”“有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改写为“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比喻成一场接力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要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个人奋斗相结合,以行动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
“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运用反问,能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对不怕困难、持续奋斗的中国精神的敬仰。
21.A 22.①除了萤火虫之外
②种类最多
③昆虫是“三最生物”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三最生物”,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A.特殊含义。
B.突出强调。
C.特定称谓。
D.反语、讽刺。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顺应萤火虫的话题指出地球上“还有很多的昆虫”,则是指除了萤火虫,应填“除了萤火虫之外”。
②对应后两段首句“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再结合“现在已经发现的物种里……昆虫有100万种左右,占到整个动物种类的60%以上”可知此处说昆虫种类多,应填“种类最多”。
③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照应首段的“昆虫是整个自然界当中的‘三最生物’”应填:昆虫是“三最生物”。
试卷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