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形状改变了》这篇课文是苏教2017课标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用力以后”的第二课。本节课在学生上一节课认识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看图交流,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
2.通过分析开关抽屉等活动,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存在。
3.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推和拉的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认识这两种常见的力。
【教学难点】
感受到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谁愿意上来帮老师把气球吹大。现在老师要把这个气球变成一个吹不大的气球,你们相信吗?那我们来试试。(将气球装入一个饮料瓶里)学生再吹气球。质疑:这个气球怎么就吹不大了呢?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开这个秘密。
环节二、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
(出示课件)为什么不断地往瓶中投入石子就能喝到水了呢?
学生交流。
揭示课题:水和石子都能占据空间,那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
猜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猜)
引入: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做做看。
2、探究空气挤占空间
(1)(出示一瓶水、一块橡皮泥、两根吸管)过渡:我们来挑战乌鸦。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空气把瓶里的水挤出来吗?
(2)小组讨论。(看书的提示,讨论怎么做?)
(3)交流方法。
橡皮泥有什么用?不用会怎样?是先堵瓶口还是后堵瓶口好?
你们的方法可行吗?还是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做看。(出示有关提示)
(4)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探究结果。
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现象?什么时候水会流出来?吹进去的是什么?是什么把水挤出来的?
(6)小结:空气把水挤出来了。(板书)
3、探究空气防止被挤占
过渡:看来,空气也会占据空间,不过,我们现在可不要轻易下结论。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实验。
(1)(出示水槽、玻璃杯、乒乓球)讲解并演示。
(2)猜一猜:乒乓球会出现在杯子的哪个位置?
(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前出示提示,强调有关要求)
(5)学生交流实验现象。解释原因:乒乓球为什么总在杯子的最下面?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里?
(6)小结:空气不让水进去。(板书)
提问:从前面两个实验你们对空气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7)小结: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4、综合应用
解释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归纳总结:原来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能想办法把气球吹大吗?怎么办?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
解释原因。(空气让出了空间)
环节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引入:刚才我们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这个秘密。你们还想发现更多的秘密吗?
2、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讲解演示注射器的玩法(吸入10毫升空气,用手把口子堵住,用力推拉注射器,观察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2)猜测: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3)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强调观察要求)。
(5)交流实验现象。
注射器里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可以被压缩和被扩张。
3、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变化的原因
(1)讲解:(出示正常情况下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列图)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每个微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在推拉注射器的时候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课件演示)
(2)交流看见的现象,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变化的原因。
(3)小结:推入活塞时,微粒之间距离变小,空气被压缩;拉出活塞,微粒之间距离变大,空气被扩张。
环节四、课后小结
时间过得好快,马上邓老师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这节课在我们一起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探索发现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变化
八、说教学反思
在“吹气挤水”的实验中,又拓展了一个实验:将两个吸管都插入水中,再往瓶内吹空气,结果水还是会被挤出来。学生通过两次实验,进一步巩固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间安排较长,导致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这一部分时间较少,教学进程有点加快。
由于在课前对学生实验操作时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所以课堂教学纪律有点乱,学生的坐姿和实验操作时的动作都不是很好。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生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可以促进课堂纪律的改善。
以“气球吹不大”设疑导入,最后又回到这个问题上,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后来教学时间有点紧,本来可以让多次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个学生说过后,教师就直接进入总结。这一部分如果通过多个学生来说,学以致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