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土壤的成分》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土壤的成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土壤由水分、空气、沙、黏土和枯树叶等构成。通过采集、观察和研究土壤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在大人的陪同下去不同的地方寻找、采集土壤,通过观察新鲜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采集来的土壤,学生借助工具观察发现土壤里有沙砾、枯树叶、小虫等。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将土壤用纸包住使劲握一握以及土壤沉积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既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水和空气等。最终通过学习知道土壤是沙、黏土、枯树叶、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二、说学情
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缺乏对土壤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讨,有利于让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在教学中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2.会通过称量、计算,知道空气有质量;
3.感受人类对空气有质量的科学认识的发展,体会实验对科学研究、科学认知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有质量,且空气的质量较轻。
难点:
1.会使用电子天平称称量物体质量。
2.能使两边系有充气气球的平衡木棍达到平衡。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介绍材料、提问等方式引入正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二、初步观察土壤
1.每一组一份采集来的土壤标本,你能从中找出土壤中有哪些东西。可以怎样做呢?
2.怎么观察?我们可以借助感觉器官来观察。
3.放大镜怎么使用呢?
4.大家观察土壤中的有什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或文字简单记录)
5.分发不同地点(田野、池塘边、绿化带等地方)的土壤。
6.生观察,师巡视。
7.请生来汇报展示。(草根,有破叶、小虫子、石头……水分:你是怎么发现土壤中有水分的呢?)
8.师生共同小结(思维导图呈现)。
环节三、实验研究土壤
1.除了利用我们的感观观察,还可以怎么观察?(借助工具吗?放大镜、筛子,水、烧杯(或明透明杯子)等……)
2.我们借助杯子的水和筷子,你想怎么做呢?
3.如何搅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播放视频)
4.提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收拾整齐,桌面整洁、观察记录等)
5.学生汇报交流
6.预先准备师生共同观察烧杯底部沉淀物的情况。(有气泡(空气),有草根,有破叶子,变浑浊(土),沉淀后,上面颗粒比较细的叫黏土,下面比较粗的叫沙子,有的甚至有小石子)
环节四、认识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含有这么多物质,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土壤的成分,有些是混入的杂质。你觉得哪些是混入的杂质,哪些又是土壤的组成成分呢?
2.学生猜测。
3.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给出了比较权威的解释,土壤的成分包括大约45%黏土、沙子、小石子,还有25%的水,25%的空气,以及5%左右的生物残体和它们腐烂后的物质。像活着的小动物和植物它就不能属于土壤的成分,是混入的。
4.那混入的这些是不是就对土壤没有任何作用了呢?
环节五、总结拓展
1.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总结: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土壤中含有沙子、黏土、水、空气等成分。
3.拓展:关于土壤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同学们去发现,期待下次还能跟大家一起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沙 黏土
水 土壤的成分 空气
枯树叶、草根
八、说教学反思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成分所用的实验分析方法,又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土壤的成分》一课的教学意义重大。
儿童对土壤有着零散的认识,教学要把儿童的零散经验上升为较系统的有联系的认知,无疑将提高儿童对科学的热爱。本课教学把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作为引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本课教学的主体是几个实验,教者本着使学生可能参与,愿意参与,积极参与等不同层次,根据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经验积累等情形,分别采用独立设计实验,启发诱导完善实验设计,用器材插图辅助实验设计,使各项实验都成为儿童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这样使整节课师生关系始终摆正。
其次,提高学生是教学的落脚处。本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经验积累,尽力揭示物质变化的实际过程,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活动的全过程,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启迪,使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很好发展,使提高儿童的愿望落到实处。
还有,本课教学,把各种教学措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过程既注意“有形”教学(教师讲解、演示指导),也注意“无形”教学(教师所创造的教学环境及其产生的效应),让它们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各领风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受到实际锻炼。尤其是处理智、情、意共同发展方面,努力实施由“奇”生“疑”,由“疑”到“欲”,把智、情、意辨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达到读书育人的目标。
本课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教师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