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17:30:01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扬州高二检测)“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帝王(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康熙帝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词描写的是秦始皇。
【答案】 A
2.(2013·苏州高二检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C.秦律严苛细密 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解析】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答案】 A
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创立的,与秦朝无关。
【答案】 B
4.(2013·宁德高二检测)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唐太宗曾击破东、西突厥,A、C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D项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答案】 B
5.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君与民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B.认真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D.认识到了“存百姓”的重要性
【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水也”“国依于民”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施行德政,“存百姓”的重要性。
【答案】 D
6.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该言论的是(  )
A.发动玄武门之变 B.善于纳谏
C.克制个人奢欲 D.减轻徭役赋税
【解析】 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一种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作为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实行能得民心的措施。B、C、D三项均为能得民心的措施。
【答案】 A
7.(2013·嘉兴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人物——康熙的主要活动。①于1681年平定,②于1683年收复台湾,③发生于1690年,④于1689年签订。
【答案】 C
8.(2013·南通高二检测)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解析】 题干要求从当今“我们”的评价角度去选择,而“我们”应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去评价康熙帝。
【答案】 C
9.(2013·郑州高二检测)观察下图中的绘画,画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
清军过桥湾图
A.平定三藩之乱 B.挫败沙俄侵犯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开发西北边疆
【解析】 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开中国空前繁荣盛世之新纪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位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阶段特征。秦始皇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康熙帝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巩固和捍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当时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并没有开创新纪元,也没有顺势而为,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措施?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4分)
【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争霸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第(3)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4)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措施:设置州县,封官晋爵。评价: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不同: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一、选择题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项。
【答案】 A
2.(2013·南通高二检测)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解析】 由“秦王”“六合”“西来”信息可以看出,李白赞扬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答案】 D
3.秦始皇每天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所以才出现题干所述现象。
【答案】 D
4.(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项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5.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与下列图片相关的措施是(  )
秦半两钱        秦铜权
A.统一货币、度量衡 B.修筑驰道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这与秦统一后采取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关。B项是交通设施;C项是边防工程;D项属于文化方面。
【答案】 A
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解析】 秦始皇修驰道等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B
7.(2013·湖州高二质检)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本题的“题眼”是材料中的“民心和民力”以及“评论秦朝灭亡”。造成秦朝短命而亡的不是制度上的原因,而是实际操作中的暴政,这些暴政使之最终丧失了民心和民力,造成必然灭亡的结果。最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 C
8.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中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依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根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以理解辩论的焦点是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材料一主张实行郡县制。第(2)问中材料二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商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国家统治;材料三主张统一思想言论,理由从社会现实状况回答;明显不同的用词应该是“师古”和“师今”。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战国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第(4)问材料四中秦始皇赞同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答案】 (1)焦点:地方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态度: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
(2)“师古”和“师今”。
(3)材料三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
(4)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自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答案】 (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事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玄武门之变 ②被封为秦王 ③继承皇位 
④派李靖统兵出击东突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①—626年,②—618年,③—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④—629年。
【答案】 B
2.唐初打败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的政策。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  )
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辖
B.唐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唐对突厥采取了镇压的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突厥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国力增强,史称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解析】 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答案】 D
4.(2013·北京质检)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主要史实。题干中前两句话说明唐太宗看到了隋末统治的黑暗,根据“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体现了②③。材料中“朕拨乱反正”是指唐太宗改变隋末的黑暗状态。
【答案】 D
5.(2013·北京海淀高二期中)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 D.轻刑薄赋
【解析】 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重农抑商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的能力。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答案】 D
7.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还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
C.巩固统治 D.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答案】 C
8.(2013·宁波高二检测)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指出以册封的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第(2)问应紧扣羁縻政策这一开明的民族政策进行评析。第(3)问要注意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
【答案】 (1)以册封的方式。
(2)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是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影响: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取“国以人为本”“人君简静”“隋主残暴”等信息作答。第(2)、(3)问同样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评价唐太宗注意具体的历史环境。
【答案】 (1)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2)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3)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4)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一、选择题
1.(2013·福州高二检测)康熙继位后的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诛杀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  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
C.鳌拜大权独揽 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通过鳌拜矫诏诛杀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答案】 C
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此处的“朕”可能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解析】 康熙帝把解决三藩问题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
【答案】 B
3.(2013·南京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清朝设立台湾府是在清军打败郑成功后人的基础上设立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4.康熙帝的诗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其中所反映的事件是
(  )
A.亲自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B.抗击沙俄入侵,显示了国威
C.平定了“三藩之乱”
D.解决了东南沿海的边患问题。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天山路”“瀚海行”可以判断,该事件是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答案】 A
5.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  )
A.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在喀尔喀地区开始实行盟旗制度
【解析】 乌兰布通战役以后,康熙帝在多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会盟,调解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矛盾,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 C
6.(2013·黄冈高二检测)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  )
A.打击了分裂势力 B.打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是打击分裂势力,平定叛乱,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则是打击殖民侵略,二者都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 D
7.下列康熙采取的重大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噶尔丹叛乱
【解析】 A、B、D三项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维护国家统一的平叛(乱)战争,而C项是反侵略战争,所以性质不同。故此题答案是C项。
【答案】 C
8.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解析】 康熙帝一生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抵抗外来侵略,使中国版图基本奠定,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
——《清史稿·地理志》
材料二 五十二(1731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康熙帝谕令:“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宵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有效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
(2)根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四,康熙帝为什么拒绝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解析】 本题考查康熙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较容易,联系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措施: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意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地位:尼布楚、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
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
(3)原因:会导致台湾独立,严重损害国家主权。结果:派兵收复台湾,设台湾府,维护国家统一。
10.(2013·西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 ,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一则……二则……”的信息可以看出平定态度之坚定;由“不宽王贝勒老帅……罚先行于亲贵”可判断赏罚分明;由“论录绿旗诸将等……”可判断重用汉人和绿营。第(2)问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形势进行归纳分析。
【答案】 (1)①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③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2)强化君主专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推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